邱 天 房 岩 孙 刚 * 王 薇 刘 聪 翟丽华
(1. 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2.长春市第48中学,吉林 长春 130051)
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向着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转变,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迅速扩张阶段,高新技术产业迫切需要各个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快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与转化。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是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无论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还是从大学生本身生存的角度,调整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应不断优化结构、动态调整,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除了大力发展中职、高职教育,还需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转型探索,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1]。
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美国就业人员中的高级专业人员、技术技能人员、非技术技能人员的构成来看,1950年呈倒“T”型,1990年呈金字塔型,2000年呈橄榄型,反映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技术技能人员的需求大量增加,对非技术技能人员的需求则逐渐减少。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从20世纪70—9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进程,从而又促进了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2]。
地方本科院校占我国本科院校总数的80%以上,是本科教育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由社会发展背景和经济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谋求人与社会的平衡,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即实现人的社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顺应了高等教育这一发展趋势。美国的技术学院、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应用科技学院等已取得巨大成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3]。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抓住机遇、发展自我的明智之举,是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的准确定位。
改变以往的单向传授方式,教师教学从讲授为主转变为导读为主,学生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自主学习和合作性研讨,集中讲授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指定学习资料、参考文献和网站资源,布置自学任务,提交个人学习报告和小组讨论报告,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4]。教师可以尝试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微信、微博等现代流媒体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学术报告的形式,教师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和科研进展情况,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形成“教、学、做”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学生根据兴趣设计实验题目,独立完成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教师全程跟踪。引领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各类科技竞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创造特定的“职业环境”,围绕某一问题或项目进行研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5]。
依据职业导向重组课程体系,是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通识教育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专业教育培养专业素养和应用技能。同时加强专业与行业的相互融合,增加技能型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需要的是“技术理论体系”,而非“学科理论体系”。改变原有的体验式、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框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逐渐完善技术型课程体系[6]。
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具体要求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复合体系,构建课内与课外人才培养的统一机制[4]。以开放实验室为平台,培养科学思维、严谨态度和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发明大赛、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培训、职前模拟培训、顶岗实习、企业实习等,循序渐进地实现课堂与社会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对相关行业、岗位、单位的了解和适应能力。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支持,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研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
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保障。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以往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4]。学校采纳了课题组的建议,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取得职业资格认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师切实深入到企业一线,明确岗位职责和人才需求,收集大量实例和存在问题,不仅可以为企业的技术革新提供指导,而且能够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完成职业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是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优化师资队伍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
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全方位的职业素质,包括反应敏捷、谈吐自如、活力充沛、乐观进取、团结协作、乐业敬群、待人诚恳、做事谨慎、勇于创新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拓展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判断能力等。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校园活动和文化建设中增加职业咨询、求职技巧讲座、心理咨询等,帮助学生正确定位,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实现择业、就业。激发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构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具备职业道德、职业信用、灵活应变的国际化职业人才[7]。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注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需要建立理论、实践和素养拓展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增加应用题、综合题和设计题的比例,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案例式、任务式、项目式等多种多样的考核评价形式,包括书面考核、现场操作、口头表达等,根据学生每个项目的制作成果和完成情况,确定评价等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口试可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组织能力,小论文、小报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写作能力。
全球化时代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日益与国际接轨,这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在办学规格、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上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传统观念,影响和制约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程和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以致用为目的,以专业与行业对接为核心,调整学科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符合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经济的发展由依赖于自然资源转向依赖于科学技术和人才,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紧密结合时代。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变化,为地方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只有突出区域经济特点,根据企业岗位的职业需求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地方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1]俞涛,曾令奇.学科知识的逻辑与学科范式的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高校学科建设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21-26.
[2]孙刚,房岩,郭献敏,等.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1-3.
[3]孙刚,房岩,白雪花,等.职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3):19-20.
[4]钱国英,朱秋华,尹尚军.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6):36-38.
[5]司贺龙,张靖,孙志颖,等.基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2):51-53.
[6]马仁听.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就业导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26-27.
[7]寇尚乾,刘立新.职业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6(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