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群林 梁国平 谢永刚
(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农业局,江西 宜春331200)
稻瘟病,俗称火风、扭颈和火瘟病等,是一种世界性的水稻病害,在我国各水稻种植地区均有分布,且在水稻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根据病害部位不同,可分为叶颈瘟、穗颈瘟,节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稻瘟病严重时,几乎遍及世界上所有国家。由于稻瘟病主要危害的是水稻的叶、茎和耳等重要部位,因此会对水稻生产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而在我国绝大部分水稻种植地区几乎都会发生稻瘟病,一旦水稻染上稻瘟病,当年的水稻产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轻者减产10% ~20%,严重的甚至会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尤其是在水稻鼓风段,颈瘟的发生甚至会造成水稻白耳,导致大面积减产。而近年来,该病害在沿淮河河地区的发病率更是逐年上升,给很多地方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由此可见,作为水稻的头号病害,水稻瘟直接决定着农民的生产和收入是不是成正比。所以,正确认识和控制水稻稻瘟病对于农业发展及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稻瘟病菌在水稻各生育期均有发生,主要有: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粒瘟病等6种类型。
病苗基部为灰色、黑色、褐色,顶部卷曲死亡。当潮湿时,这种疾病会产生大量的黑色层,即细菌的分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瘟可发生于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在苗期至拔节期发病率较高且危害也相对严重。要想明确水稻是否出现叶瘟病,可观察水稻叶子是否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绿色斑点,这是急性病变的征兆。但是,由于气候条件、水稻品种及其抗病性不同,发生叶瘟时,病变斑点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慢性、急性病斑以及白斑和褐斑。
1.2.1 慢性损伤型
叶片开始产生暗绿色斑点,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多是不规则的连续病变形成大斑,病变发展缓慢。
1.2.2 急性病变类型
急性病变类病斑表现为深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斑点,易感品种,叶片两侧会出现褐霉层,如果缺乏一定的发病条件就会转变成慢性病病变类型。如果出现严重病变,那么对于水稻产量就会产生很大威胁。
1.2.3 白斑病变类型
白色:白色斑点,形状近圆形或短梭形。在症状期,通常不产生孢子。但是白斑病变类型往往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当气候条件不适宜时,可转为慢性型病斑;气候条件适宜,病斑便有可能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1.2.4 褐色病变类型
高抗品种或老叶叶脉间会呈现出针尖大小的褐色斑点,孢子的产生较少,叶舌、叶耳、枕叶等部位也有可能出现褐色病变。
节瘟常在水稻抽穗后出现,发病初期会在水稻茎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期病变范围会逐渐逐渐扩大,发病部位会慢慢变黑,枯萎,容易折断。如果节瘟发生在水稻抽穗之前,就会造成水稻枯白穗问题。如果只有水稻一侧发生节瘟,那么水稻植株的患病茎秆就会出现明显弯曲。
叶枕瘟时常发生于水稻叶鞘和叶片的交界处。病变时,水稻叶片会呈现出无定形、灰绿色斑点。叶枕瘟的出现也常常预示着水稻穗颈瘟的发生。
穗颈瘟主要发生在水稻抽穗期,多分布于穗轴和分枝上。最初的病斑为水浸褐色斑点,呈褐色或深绿色。水稻出现穗颈瘟时,穗颈通常会变成褐色并逐渐坏死,易破碎。如果水稻生长早期发生穗颈瘟则易形成白穗,发生在后期则会造成籽粒萎缩,粒重下降,影响稻米品质。
谷粒瘟发生时会在叶片部位出现褐色椭圆形斑点或不规则的斑点,稻谷也会因此变成黑色。但是部分水稻即使得了谷粒瘟其颖壳也是无症状的,而护颖往往会变成褐色,导致种子受到细菌感染。
导致稻瘟病的原因有很多,菌源数量不同、稻田管理方式、气象因素以及品种感病化程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从种子自身原因分析,如果水稻种子自身就含有多种病种,如病稻草和病秕谷等,而在种植前又没有充分浸种消毒,导致病种销毁不彻底,就会增加种子菌源的数量;气候异常也会影响到水稻的抗病性,尤其是气温偏低、雨水多、光照少等都会降低水稻的抗病性,给稻瘟病病菌包子的侵入提供了条件;稻田管理因素。如果对稻田管理存在问题也会加重水稻稻瘟病的病情。如果在施肥时氮肥用量过多,或是没有及时施肥,采用深水、冷水灌溉等都会不利于有效控制稻瘟病情;如果选择的水稻品种属于容易感病的品种,及时是对其进行科学的种植和管理也难以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鉴于上述发病原因都可以影响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发展,为此,可以采用针对性的纺织技术有效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要想有效防治稻瘟病,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影响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并采用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对稻田进行科学管理。
稻瘟病是导致水稻病害、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原因。由于水稻种子自身就含有多种菌源,而病谷和病稻草更是水稻稻瘟病菌的天然越冬场所,所以要想从根源上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可以在冬季对秕谷和空壳进行妥善处理。对于幼苗种子要进行消毒处理,杀死种子菌源。同时禁止使用稻草和拔秧苗,有效减少细菌感染。
科学选择抗病品种是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的关键环节。在选择抗病较强的优良稻种时,需要不断试验和论证,确保它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并且能够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抗病品种,应防止单植,可以有效避免病害发生。在选择水稻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时应以杂交稻为主,常规稻为辅,通常以3~4个品种为宜。尤其是在常见病区更应注意品种的合理配置和合理搭配,主栽面积不宜高于种植面积的40%。
应重视水、肥的培育和管理,提高植物抗逆性。做基足、换药、换药、施肥工作,及时拔出多余的稻苗,避免稻秧密度过大,影响透光通风。在施肥时应将无机肥料和经过腐解处理的有机肥料搭配使用。在使用氮、磷、钾肥进行施肥时,要合理控制肥料的用量及时间,避免过晚施肥。为保证施肥的合理性,可按照控制氮、稳定磷、补充钾的原则,将 N∶P∶K 肥的比例控制为 2∶1∶1。灌水应与施肥相结合,科学排灌、合理浅灌。在水稻分蘖末期还应当注意晒田,保证通风,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如播种前可以先浸种,消除病源:选择75%三环吐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按照说明书剂量进行稀释,将种子浸泡于稀释液中24h,用水冲洗,待种子发芽后便可播种。此外,也可以抓住水稻生长关键时期预防和控制稻瘟病。从分孽阶段开始,如果有急性病变或叶片,就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治叶瘟。稻田可用16~20g/667m2左右浓度为75%的三环吐可湿性粉剂与60~75L水混合制成喷雾,防治叶瘟发生。在水稻破口期到始穗期,可以按剂量喷施1次三环唑或稻瘟灵等,如果天气不利,可以在齐穗期再次喷施进行防治。
由于稻瘟病的发生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生产,影响了农户经济收入水平,因此,能否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而稻瘟病的防治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防治过程,这需要借助高等农业技术和专业的知识来实现。因此,农技站人员可以对稻瘟病情进行严格监测,加强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积极动员水稻种植农户学习稻瘟病预防及防治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更好的应用于稻田种植之中,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不断提高水稻的生产质量。
[1]李玉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7(12).
[2]周志伟.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现状[J].农民致富之友,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