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莎莎, 肖宁,, 朱丹
20世纪50年代,精神分析家米歇尔·巴林特在英国伦敦创造性地组织了全科医生研讨会,后来称之为“巴林特小组”,该小组通过案例呈现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全科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探索解决工作中与患者的互动困难[1]。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模式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本文对巴林特小组的基本内容进行全面介绍,重点阐述其研究应用的概况和价值,客观评价我国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建设性地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以期为巴林特小组工作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参考依据。
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表明,“疏客体倾向”的人通常使用尊重、体贴、关心与照看等方式将有潜在危险的客体转化为友好的、危险性较小的客体[2]。此外,精神分析家巴林特提出“医生是一味药”的思想,认为患者不仅对药物作出反应,而且对医生本身作出反应[3]。也就是说,医生个人的各种行为态度会对患者产生影响,这直接影响到医生从患者身上获取疾病信息来源的能力,成为医患沟通是否有效的枢纽。巴林特小组正是基于以上的理论思想,并结合运用心理治疗中移情与反移情的技术,使医生在与患者相处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自身和患者的情绪反应能力,帮助医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达到有利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目的[4]。
巴林特小组由8~12名医生组成,传统的巴林特小组成员为全科医师。目前国内的研究中,小组成员范围扩展到临床医师、医技医师、护士、医学生以及高校辅导员等。巴林特小组内常设1~2名组长,其由经过巴林特小组培训且有小组活动经验的精神分析师或心理医师担任[5]。
组长是小组活动的核心力量和方向标杆,巴林特小组活动中组长的能力至关重要,小组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与组长的能力有着直接关系。结合国内外对巴林特小组组长的研究,普遍认为组长应具备如下五个方面的能力[6-7]:能为小组活动创造一个安全、接受和信任的氛围,杜绝小组成员恶意地传播隐私以及揭露小组活动内容;建立和维护小组规范,避免其他成员过多“审问”案例报告者;推动小组任务的进程,适当鼓励和引导小组成员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把握小组活动的发展过程,始终能把讨论主题聚焦于医患关系方面;发挥组长的个性与风格,如尊重他人、善于推测、保持求知、包容不确定性、同情和理解报告者与患者。
巴林特小组组长定期组织小组活动,一般每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1~2小时,活动持续一年以上。活动开始前,组长强调活动内容的保密原则,即对案例报告者提供的案例内容以及患者信息保密。我国有研究者为确保做到保密原则以及保护个人隐私,提倡活动中报告案例时不采用真名,并规定小组活动后报告内容不能作为闲谈话题在病区讨论[8]。小组活动在一个轻松、安全与尊重的氛围中进行。
经典的巴林特小组流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9]:一是组长邀请成员提出案例,这些案例通常为工作中让人印象深刻、无法释怀或困扰良久的情境;二是案例报告者汇报案例;三是其他小组成员询问案例中的细节;四是小组成员讨论和发表看法,案例报告者坐到圈外聆听;五是案例报告者反馈自己的意见和感想。目前我国开展的巴林特小组活动大多采用这种经典模式。董建俐等[10]首次将包括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在内的“案例再现”方法加入到巴林特小组活动流程中。
巴林特小组自20世纪50年代创立以来,多个国家先后创立了巴林特协会。1972年国际巴林特联盟成立,目前已有23个国家加入到该联盟,中国也是其中之一[11]。如今,巴林特小组作为医生继续教育专业发展的一种方法在全世界传播,全科医生仍是最常见的目标群体。在一些国家,该方法强制性地被用作医学教育或家庭医学驻留培训计划的一部分[12]。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澳大利亚研究者将巴林特小组活动通过网络在线会议的方式,运用到提高乡村医生的心理医学技能和工作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13]。我国的巴林特小组起步相对较晚,于2003年由德国专家引入我国,首次在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开展工作。此后,我国巴林特小组培训成为欧盟项目“中国、越南和老挝心理社会医学研究生培训”的一部分,2005-2008年,数百名中国医生参加了这一培训计划[14]。2011年5月由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魏镜教授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巴林特研讨会,之后的两年又分别召开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国际巴林特研讨会,且两次研讨会均开设了组长工作坊培训班和普通小组培训班,为巴林特小组在我医疗领域的普遍应用展开了铺垫。如今,我国许多地区的三甲医院已经尝试性地开展了巴林特小组活动,并且受到了医务人员的广泛认可,给医患双方带来了福音[15]。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正进行着探索性的改革,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尚未完全实现,医疗法制体系有待完善,部分医务人员资历尚浅,沟通能力欠缺,加之患者和患者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较高以及社会媒体负面性的舆论导向等因素,导致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愈演愈烈[16]。巴林特小组工作模式使我国临床医务人员找到了一条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新道路。纵观我国临床医疗工作中已开展的巴林特小组活动,参加小组活动的成员主要包括临床医师、医技医师和护理人员,其中护理人员人数居多。
3.1.1医师之间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陈华等[17]在两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组织了为期一年多的巴林特小组活动,参与活动的总人数为179人,这些成员涵盖医院多个专业,且为不同年资的医师,涉及范围广,帮助医师提高了自身和患者的心理认知水平,改善了自身的职业倦怠。刘文娟等[18]对巴林特小组活动中所报告的案例进行了质性研究,总结分析了巴林特小组活动中讨论的主题、情境以及触发事件,为缓解医师职业压力和负性情绪提供了可靠方向。查贵芳等[19]将巴林特小组工作模式应用于规培医师中,有效地缓解了规培医师的抑郁情绪和职业倦怠。
3.1.2护士之间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水平的高低。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比其他医务人员更低[20-21]。柴翠萍等[22]对引发护士心理危机的案例进行巴林特小组活动,取得了成效。梁红玉[23]认为,低年资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常缺乏自信,普遍存在沟通困难,而医院开展的护患沟通专题讲座效果不佳,尝试对新护士进行巴林特小组活动后,其沟通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李琦等[24]通过运用巴林特小组也有效地干预了护理人员的负性情绪。
巴林特小组在我国医疗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医学专业类大学生教育。如骆艳丽等[25]认为,精神科医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伦理意识,提倡精神病学专业的大学生应用“角色扮演”和“巴林特小组”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梅松丽等[26]通过对临床医学大学生进行巴林特小组培训,得出大学生能借助心理学的视角看待复杂的医患关系。第二,继续医学教育。张辉等[27]提出继续医学教育中应借用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方法来改善医患关系。
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方法顺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能达到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目的,对我国医疗行业从业人员有极大的帮助,受到我国研究者的广泛认可。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内有关巴林特小组的研究资料,总结得出巴林特小组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减少负性情绪。中国人的传统性格为内敛、隐忍,医务人员工作中的不愉快、忧伤、抑郁情绪通常没有得到及时的宣泄。巴林特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找到了情感的出口,并得到同伴的情感支持,能有效地减少负面情绪[19,24]。第二,增强沟通能力。小组活动中案例报告者通过倾听其他成员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能够感知自身工作中无意识的行为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并发现自身在行为沟通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善,达到增强沟通能力的目的[10,23,28]。第三,提高共情能力。巴林特小组活动能够让人学会倾听,并从对方身上找到共同点,从而提升共情能力[29-30]。此外,经过巴林特小组培训的成员具备了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有利于共情能力的提升。第四,改善压力应对方式。在小组活动中,参与者能够倾听来自其他成员对案例的处理方式,并学习借鉴他人的方式方法,再次面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能够采取成熟的压力应对方式[28]。第五,降低职业倦怠。通过小组活动,报告者和参与者的情感得到了支持,缓解了心理压力,提高了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因而大幅度下降[17,19]。
近年来,我国部分专家学者已对巴林特小组开展了大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但部分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活动成员上,参与者局限于个别科室或部分人群,样本含量较小[8];小组成员多为管理者,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参加活动的人数总体上较少[31];参加活动的人数通常不固定,参与者流动性较大[17,31]。小组组长方面,组长未接受过巴林特小组组长专业培训,仅为曾经参与过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心理咨询师[23]。活动次数与时间上,部分研究开展活动的时间不固定,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开展一次,持续时间也不足一年,很难发挥巴林特小组的实际意义[10,18-19,23]。研究方法上,个别非随机对照实验研究中,未评价实验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成员的情绪智力、沟通能力得分,仅评价了实验后两组得分,通过比较两组试验后的评分情况而得出结论[23]。其研究方法不合理,应比较两组实验前后各得分差值情况。文章内容上,部分为翻译范式的文章,对巴林特小组的介绍较笼统[6];个别文章带有主观色彩,所得结论缺乏数据支持[25]。
巴林特小组体现了“以医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帮助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的新方法、新思路,值得在我国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但目前我国巴林特小组的研究应用仅局限于部分三甲医院。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因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活动。为此,在今后的研究应用中,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应当充分考虑临床一线工作者的工作时间问题,协调好排班情况,争取让更多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参与到活动中;努力扩大研究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严格按照小组活动的原则和流程来组织活动,做好观察记录、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工作,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小组活动的开展若存在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则可以结合网络“在线会议”这一新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壁垒,高效、快捷、实时、方便地进行同步在线会议。
[1] Horder J.The first Balint group[J].Br J Gen Pract,2001,51(473):1038-1039.
[2] 郭本禹.潜意识的意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318-320.
[3] Balint E.A portrait of Michael Balint:the development of his ideas on the use of the drug “doctor”[J].Int J Psychiatry Med,1974,5(3):211-222.
[4] Lakasing E.Michael Balint:an outstanding medical life.[J].Br J Gen Pract,2005,55(518):724-725.
[5] 吴文源.心身医学基本技能[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200-207.
[6] 杨辉.巴林特小组[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3):1077-1079.
[7] Alan H.Johnson,et al.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balint group leadership[J].Family Med,2004,36(4):253-259.
[8] 臧亚杰,王一波,黄劼婷,等.巴林特小组在缓解优质护理病房护士压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8):116-117.
[9] Heide O.Professionelle Beziehungen:Theorie und Praxis der Balint gruppenarbeit[M].Berlin:Springer-Verlag,2012.39-42.
[10] 董建俐,沙丽艳,伊静,等.巴林特小组培训提升护士情绪智力及沟通能力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6,31(21):73-75.
[11] Elder A.The still point of the turning world? Building onBalint:A personal view[J].Int J Psychiatry Med,2015,49(2):128-135.
[12] Kjeldmand D,Holmström I.Difficulties in Balint groups:a qualitative study of leaders’experiences[J].Br J Gen Pract,2010,60(580):808-814.
[13] Koppe H,Van de Mortel TF,Ahern GM.How effective and acceptable is Web 2.0 Balint group participation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general practitioner registrars in regional Australia? A pilot study[J].Aust J Rural Health.2016,24(1):16-22.
[14] Jing W,Otten H,Sullivan L,et al.Improving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China:the role of Balint groups[J].Int J Psychiatry Med,2013,46(4):417-427.
[15] 赵建平.巴林特小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37-39.
[16] 姚娓,陈蕾蕾,刘勇,等.医患关系现状及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分析——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7,34(1):43-46.
[17] 陈华,刘文娟,叶尘宇,等.巴林特小组在综合性医院的应用实践[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1,6(3):184-187.
[18] 刘文娟,叶尘宇,陈华,等.综合医院医师巴林特小组案例的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2):91-95.
[19] 查贵芳,刘苓,何思忠,等.巴林特小组对综合医院临床医师职业倦怠、情绪干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8),1213-1216.
[20] 卢莉,冯涛,薛朝霞.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36-937.
[21] Kunzweiler K,Voigt K,Kugler J,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sleep quality among nursing staff.Results of a cross sectional study[J].Appl Nurs Res,2016(32):241-244.
[22] 柴翠萍,林爱琴,闫红丽,等.巴林特小组在临床护士心理危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9):1084-1087.
[23] 梁红玉.应用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提高新护士护患沟通能力[J].护理学杂志,2013,28(21):1-3.
[24] 李琦,赵璧,金郁青,等.巴林特小组对护理人员负性情绪的干预[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6):34-36.
[25] 骆艳丽,吴文源,陆峥,等.精神科教学培训中“角色扮演”及“巴林特小组”的应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3):92-111.
[26] 梅松丽,张莹,胡远超,等.以问题为中心结合巴林特小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62-63.
[27] 张辉,王苗苗,张岩.聚焦于改善医患关系的继续医学教育探讨:巴林特小组介绍及启示[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32(1):26-28.
[28] 庞娇艳,陆莉,陈翠华,等.巴林特小组及相关培训对医护人员沟通能力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0):60-63.
[29] 曹锦亚,魏镜,史丽丽,等.医学活动中的共情及困难:巴林特工作对促进共情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5,36(4B):4-7.
[30] 盛鑫,杭荣华,张静娴,等.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5,5(2):74-75.
[31] 姚林燕,叶志弘,吴皓,等.巴林特小组在综合性医院的实践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5,14(8):77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