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丹
(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寺院,由中国传入,是基于中国茶文化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日本茶道是其民族文化象征之一,它通过饮茶的方式,有效融合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初步形成一门综合性的审美境界,是一种陶冶情操的独特礼仪。目前已经得到很多国家的关注,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日本茶道中茶具与禅宗思想的完美契合,最终提升至“茶禅一味”的思想境界。认真研习“茶禅一味”的思想本质,可以更加全面了解茶道的精髓,基于茶文化角度感受日本茶具包含的审美艺术。
禅是茶道的真谛和主旨,也是茶的灵魂。利用一系列有关茶道的琐事,充分体会禅的精髓,感悟茶性的美感,这种美不仅是茶室之美、茶名之美、茶味之美,还是茶会时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
茶与修行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史料记载,佛家寺院是茶与茶文化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唐代的寺庙中,僧侣们都是通过饮茶薄欲望、去执着,更好进行念经和坐禅修行,以达到清心养神的目的。品茶,具体是指品精神、体验,体会人格之美,感悟人生。在清香苦涩的茶香中,暗含了一种心境,追求的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精神享受。品茶的真谛就在于对智慧进行启发,反映出人性向善和向美的愿望,令人淡泊名利,消除嫉妒与纷争,与人为善。饮茶讲究的是一种修行。在道家眼中,修的内容是人心,在儒家眼中,修的内容是德,在佛家眼中,修的内容是性。借助茶事,表达真正的清静无尘的佛心。
在日本茶道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很多都在深刻研究禅文化,比如原本村田珠光就是一个禅僧,它有效结合了茶的方式和禅的精神,开创了茶的根本源自于“清心”的理论。“茶禅一味”,禅心茶味,是借助茶顿悟禅。因禅悟心,茶心和禅心,心心相印,真正到达一种跨越生死的涅槃境界。茶重在雅,禅更在于悟,悟禅如品茶,品茶可以悟禅,“茶禅一味”,表达的是一种恬静、淡薄的青秀境界,一定程度使人们获得精神的寄托。试想,当茶客进入茶室,就会放下贪欲、急躁与狂妄,把人世间的恩怨、功过、情仇化作一杯茶,令人茅塞顿开。借助茶事,与各种人物结缘,发挥了一笑泯恩仇的功能。
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即为“道”,通常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作的综合规律、万物的本源。“道”即本源、起点、终点、过程,万物皆有其道;“道”是无,即虚空、无为,从规律开始,到定、到慧、到气,最后回归“道”。“道”的存在体现出客观性与普遍性。“道”属于一种精神,而茶则是重要载体,二者融合即称为“茶道”。
茶道来自唐朝,《茶经》是一部与茶叶有关的文学著作。中国是发现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从唐朝开始茶已经作为一种饮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茶经》是唐朝陆羽创作的与煮茶、饮茶有关的文学资料,其并不是简单介绍煮茶、饮茶等与茶有关的知识,还包括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一切皆空的茶文化思想内涵。唐朝之后,宫廷、民间、寺院、市井等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饮茶品茶活动,人们把茶文化作为文化符号。宋代之后产生了点茶、斗茶等活动,茶也从传统高雅文化逐步转变为市井文化。各阶级民众都选择用茶款待朋友,开展日常的交往活动。明清后饮茶品茶活动更加简洁,选择、生产茶叶也更加精细。市民在任何时间与地点都可以开展饮茶活动,茶亦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有“茶圣”之称的唐代陆羽编著的《茶经》,被认为是最早的拥有最高水平的经典茶文化著作。日本最早的茶书是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该书详细记录了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和饮茶的具体方法,以及茶器和道具等都起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对中国禅僧进行了大量借鉴,通过日本的禅僧带回中国的茶种并播种,还有效传播了中国的茶种和饮茶之道。
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在镰仓时代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取经文。他全面学习了寺院的茶宴礼仪之后,第一次把中国茶道带入日本,是最早在日本传播中国茶道的人。其中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和《本朝高僧传》都对此进行了记载。
由此可知,日本茶道传播源头是中国茶文化,并且日本茶道将中国文人、僧侣饮茶过程产生的理念和文人、僧侣们高远、幽寂的追求作为形成基础。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特别是禅宗思想,一定程度影响了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传统的最严肃和庄严的礼仪是日本茶道,它借助饮茶对生命时光进行感悟。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应用“和敬清寂”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茶禅一味”的思想精髓。“和”原本是指宇宙界的万物和谐,在茶道中具体是指和悦、和谐与和平。茶事整体过程中,强调的是茶室环境与内心情感之间的和谐。在茶人的举动之中,在人与人之间流露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茶理,使人充分享受茶营造的美好氛围;“敬”是互爱和互敬,更多的表现人人平等的思想,日本茶道有效借鉴了“心佛平等”思想,在日本全部正规茶室,不分地位尊卑,所有客人都要从“小入口”钻入茶室,在其中正坐,形成一种互爱、互敬的饮茶氛围;“清”意指清净和整齐,其代表禅宗空无观的突出特点。不仅针对茶室和茶具的整齐干净,更加关键的是洗涤茶人的思想,帮助他们消除杂念;“寂”是指幽雅、宁静。“茶禅一味”将其作为灵魂,也是日本茶道最高的追求目标。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世俗面前,坦然处之,抱有一颗慈善之心对待万事万物,最终获得无我的状态。利用茶室环境与茶人的言谈举止,有利于茶客形成一种空寂与悠闲的境界。
好茶、好器和好水是尝到一杯好茶的重要条件,可见从古至今茶器的重要作用。由器物到器用,因人的理念与设计之维在造型上也逐步加入各个民族、地域、风俗等特殊的风尚。日本典型茶具有很多种类,从用具陈设架、茶炉,到茶勺、酒杯等都属于茶具范畴,我们日常提到的茶具专指茶碗、茶壶、茶人、花人、茶勺等。从功用分析茶企的品类体现出双重性,即使用和观赏,如与不同场合需求相适应而分为客厅与本席用具。日本茶道茶具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泡浓茶使用的陶瓷小壶,称为“茶人”,按照不同形状分为“肩冲”、“茄子”等;另一类称为“薄茶器”,从字面上便知用于薄茶泡制,也有形状之分。从材质上茶器又分为漆器、铁器、铜器、土器。
在全部茶器中拥有最高价值、最多品种,也最为考究的便是茶碗。一般茶碗都是陶瓷制品,在茶道中又称为茶陶。初期兼备饮茶和食饭的作用,随着禅宗东渡和东土器物与思想的本土化转换,在各个阶层中禅与茶逐步普及并且开始研究日本茶道思想与茶仪之美。日本茶具与外来茶碗比较,前者蕴含了日本民族审美韵味以及全面展示了民族文化特点。日本“茶禅一味”大力宣传的空枯寂哀与岛国品茗风尚,也是茶具造型、纹理、装饰设计的支撑。
“禅茶一味”思想认为经书上所指的文字不过是智人为愚人说法以帮助他们顿悟而已。经典无非是文字的归纳,因此把这种轻经典与文字的现象统一称作“轻文字”。以茶具为媒介,可以清晰观察到这一点。
神宗东渡之后,日本禅宗对中土禅宗的主要思想进行了集成,高度宣传自我觉醒,同时在制造茶具上也添加了民族风俗。在经过室町、南北朝以后,在安土桃山时代日本茶道逐步成熟。这一时期志野茶碗是最典型的茶具,可以发现“禅茶一味”思想追求的不立文字与教外别传的思想。志野茶碗属于一种厚施白色长石釉为底,釉上呈现红色斑点。分析颜色方面,没有花纹的素色志野茶碗带有红色斑点,其自然形成于施釉操作中。在日本相衬于厚重的白色底釉,形成了不同凡响的美。
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最古老的水上交通路线之一,它曾深刻地改变了古代中国,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当今运河沿岸的人民。
分析纹样方面,志野茶碗其中一种绘有纹样。在红色斑点与底色的基础上,分布着散落状的无规则的纹样。虽然这种纹样是人为绘制,但是笔画之间没有产生固定纹样,图案也各不相同。并且利用随机的烧成温度和窑变釉色的效果,表现了“禅茶一味”思想对器物造型资额按粗犷的野性气息。
禅宗是中国化佛教典型,体现出禅宗六祖的慧能及本人思想,说不可言说之说,有时还可以发现《坛经》中的心境化烙印。
禅宗东渡之后,日本禅宗有效继承发扬了中土禅宗的主要思想,彰显了人心的自我觉醒,也在茶具上赋予了民族自身的风俗特点。比如在陶制香盒上刻有一只蜗牛,充分说明日本深刻受禅宗美学的思想影响,对自然生物形成的一种慢生活状态,有时是短暂回归生活之后引导内心,利用茶具辅助开展香薰疗法,帮助人获得身心放松。蜗牛在茶具上仅被作为一个具象,帮助饮茶人到达新的意境。
虽然日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茶道的“禅茶一味”,但是结合境界、意境和心境之间的共同点,即通过茶具布置茶室,使人获得一种短暂的通灵感觉。并且引申到茶具的质朴和茶汤的灵动,借助人心自我点化达到忘我情怀。
再如为渡边又日庵制作的黑乐茶碗。这一通身全黑的茶碗没有添加任何纹饰,只是将“渡江”的铭留在碗底。人们看到“渡江”自然联想到一苇渡江的仙人之境。在实际上火中不能达到的纯粹的精神想象和神宗追求的精神自由高度统一,借助“渡江”二字创造了一种与生活脱离的心境。
相较于中式茶具追求圆满对称的形状与清净明亮的颜色,在千利休确认禅茶一味的茶道思想之后,日本茶具追求残缺倚斜的形状,颜色则偏爱朴拙色。禅宗对道家自然思想进行了汲取,充分流露出尊重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同时,“茶禅一味”思想的心性论将自心作为人的本质,突出了超脱的自我修行,尊重自然本性以及高度强调自我都对日本茶具带来较大的影响。
比如最具日本民族特点和民族审美文化的“乐烧”便是“茶禅一味”影响茶具的代表。“乐烧”颜色独具特色,从材质和釉色诠释了“茶禅一味”思想对乐烧的影响。
材质之美。乐烧选材为胎土,成分主要是聚乐红土,包含较高铁含量。乐烧利用多次程度完成红与黑。首先进行素烧,之后联系实际情况频繁上釉,入窑烧制。不管是赤乐还是黑乐,看上去粗朴,每一道工序却十分巧妙和细腻。乐烧虽然是日本茶陶匠心独运的工艺却受到“茶禅一味”思想的牵引。特别是黑乐茶碗,釉料来自于千年历史的鸭川紫石,采取这种原料制作的黑釉艺术效果既是黑,却又不完全黑,全面体现出窑变的神秘之美。
黑乐茶碗兼备了天目茶碗和高丽茶碗的釉色与造型之美,又与抹茶色调非常协调,拥有使用和审美双重功能。
乐烧塑形不选择电动和足动轱辘,全部以手工操作。由于获得千利休的喜爱,在茶道中频繁以茶碗、花瓶、水罐等形式出现。比如“黑乐茶碗”和“赤乐茶碗”二者都是以手工方式塑形,有时并不意味强调方圆几何的对称,在不匀称中获得一种灵动美。即便是成型的胚体,也没有进行刻意修整,甚至有时候留下制作痕迹。
釉色之美。与欧洲茶具复杂的形式与华丽的颜色不同,也明显区别于中式茶具。这紧密联系着日本民族文化中物哀精神,这中精神符合“茶禅一味”的师法自然质朴思想,同时也契合了千变万化的窑火色釉,对茶具的纹理和颜色造成较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禅宗、“茶禅一味”与日本茶道的关联着手,以茶具为核心,总结出日本茶具“茶禅一味”的禅宗表现。这种神宗之美,在世界茶具舞台上使日本独领风骚,自成一派:不重复、不随波逐流;彰显个性、尊重内心。该种神宗思想一定程度启发了中国茶具的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