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东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1000)
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由泰勒科泰勒属的环形泰勒焦虫(环形刚第焦虫)引起,是牛的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地方性流行病,多呈急性过程,发病率高,死亡率大,使养牛业遭受很严重的损失。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的一些省区都有流行。
当感染泰勒焦虫的蜱在牛体吸血时,虫体(子孢子)随蜱的睡液进入牛体,主要在脾、淋巴结、肝等网状内皮组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先形成大裂殖体(无性生殖体)。成熟后从破裂的淋巴细胞中外出,产生许多大裂殖子,又侵入到其它网状内皮细胞中,再重复上述的裂体增殖过程。有的大裂殖子侵入网状内皮细胞发育为小裂殖体,小裂殖体破裂后,放出许多小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变为血液型虫体(配子体)。
幼蜱和若蜱在病牛身上吸血时,把带有配子体的红细胞吸入胃内,配子体由红细胞内逸出并变为大小配子,二者接合形成合子,进而发育为能动的动合子,动合子穿入蜱的肠管以及达到蜱体腔各部。当蜱完成其蜕化时,动合子移入睡腺,变为多核的孢子囊。成蜱爬上牛体吸血时,孢子囊分裂成许多子孢子,随唾液进入牛体。
本病的传播者是璃眼蜱属的各种蜱。已知的种类有残缘璃眼蜱、小亚璃眼蜱、边缘璃眼蝉、盾糙璃眼蜱和嗜驼璃眼蜱等。主要为残缘璃眼蜱,这是一种二宿主蜱,成蜱于每年4月下旬或5月初开始出现,7月最多,8月显著减少,至9月完全消失。而发病季节多在6~8月,7月为高峰。其传播环形泰勒焦虫是由若蜱发育为成蝉时发生的,即幼蜱或若蝉吸食病牛血液后,虫体在蜱体内发育,直至它们蜕化为成蝉时,唾液腺中才有成熟的、具有感染力的子孢子,不能经卵传递。残缘璃眼蝉是一种圈舍蜱,雌蜱在圈舍范围内产卵,幼蜱和若蜱也都在圈舍条件下进行变态发育,因此本病是在圈舍饲养的条件下发生。
应从下列几方面作综合的分析和判断:
3.1 在流行病学方面,隐伏地区和流行地区,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8月)。在安全区遇有可疑病牛时,应了解其来源,如有蜱,应采集鉴定。
3.2 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应注意稽留热型,体表淋巴结明显肿大,触之有痛感,以及贫血等症状。
3.3 在死后剖检时,应注意全身性出血、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真胃粘膜有贵疡斑等特征性病变。
3.4 病原检查时,除通过血片检查血液型虫体外,还要做淋巴穿刺,抽取淋巴液涂片检查,或作尸体剖检时,取淋巴结、肝、蜱、肺、肾和心肌作压片或抹片检查石榴体。
红细胞染虫率的计算对病的发展和转归很有诊断意义。如染虫率不断上升,临床症状日益加剧,则病情危急,转归不良。
该病的治疗原则同其它焦虫病。但目前还没有杀灭病原体的特效药,在病的早期,使用贝尼尔、阿卡普林、黄色素治疗,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4.1 贝尼尔,每公斤体重7~10mg,以灭茵蒸馏水配成7%溶液,分点在臀部或颈部作深层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4天为一疗程。必要时改为静脉注射,每公斤体重5mg,配成1%溶液,缓慢注入,每日一次,连注2次。
4.2 阿卡普林,常用5%注射液,每100kg体重1.5~2.0ml,皮下或肌内注射,一般一次即可,必要时隔日再注射一次。
4.3 黄色素,每100kg体重0.3~0.4g(每头不超过2g),用生理盐水配成0.5~1%溶液,加温至37℃,静脉注射。
输血疗法对中期和一部分病危的牛,有明显效果。采健康牛血(与病牛血无交互凝集反应者)300~500ml,静脉输入2~3次。同时可应用维生素B12,大牛一次80~120mg。恢复期的牛体质虚弱,贫血严重,要特别加强护理,增加营养,否则长期得不到康复,仍有死亡的危险。
5.1 灭蜱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消灭圈舍内的幼蜱在9~10月间。当牛体上的雌蜱全部落地,爬进墙缝准备产卵时,用泥土将圈舍内的所有洞穴(离地面1米高范围内)堵死,可将幼蜱闭死在洞穴中,此外泥土中加入六六六粉可提高效果。
5.2 消灭圈合内的若蜱和饥饿的成蜱在。4月间,大批若蝉落地,爬入墙缝,准备蜕化方成蜱,此时再用泥士勾抹墙缝洞穴一次,将饥饿的成蜱困死在洞穴内,使不能传播病原体。
5.3 消灭牛体上的蝉,用六六六或有机磷制剂,于5~7月杀死成蜱,10~12月杀灭幼蜱和弱蜱。
5.4 定期离圈放牧可防止蜱的侵袭,饥饿的成蜱大约在5月初开始爬上牛体,如能在4月下旬把牛群赶至草原放牧,一直到10月末再返回圈舍,就避开了成蜱侵袭吸血的这段时间。放牧点必须离圈舍2.5公里以外,同时封闭空的圈舍,不便任何牲畜进入。
5.5 疫苗注射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冻细胞疫苗,接种后20天即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82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