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曦曦 钟 林 郭伟伟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贵州 凯里 556000)
苗族医学起源于远古苗族人民生活和生产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意识形态及思维;二是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是对人体构造及生命的认识。因此,苗族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必然也与以上几方面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前人总结结合调研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1.1 朴素二元论哲学观念 苗族将极其复杂而众多的疾病,大部分归纳为冷病、热病;又将成千上万种药物分为冷药、热药;还将复杂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为冷经、热经,快经、慢经。[1,2]这种朴素的二元论苗族医学奠定了基本的学术指导思想和原则。
1.2 对立统一 冷与热、快与慢、生与死等等,二者之间具有对立的特质。表现在苗医临床上,冷与热的对立体现的是病种的区分,其治疗方法采用了直观的对抗疗法,因此有“冷病热治,热病冷治”的说法。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立面是相互转化的。例如:当病症处于急性期时,病人发烧、出汗,属于热经热病;病情继续发展,病人开始畏寒怕冷,这时疾病转化为冷经冷病[3]。因此,对立的两面不是固定的,是相互转化的,具有对立统一性。这是苗族医学的核心。
2.1 “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观点 苗族信奉天人合一,认为世界上千变万化的事物都处于一个统一的规律之中,其内涵是天地间的事物相互宽容、相互尊重。苗族认为世上有形无形的事物都具有灵性,可理解为事物内在与事物之间存在运行规律、组成、直接与间接的联系及统一。苗族古歌《洪水滔天》中讲述:“螃蟹被砸断了腿,求巫师给他接骨”,巫师用酒肉贿赂鬼怪,求得和解、平安。给动物人格化,给鬼怪施以贿赂,这是苗族至今保留古代社会遗迹的标志。[3]
2.2 环境对苗族医药疾病命名、分类的影响 苗族对其生活的环境非常重视,修建房屋依山而建,不占良田,不准任意毁坏森林和树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天意的特点。如此便与自然环境十分亲善,加上“万物有灵”的意识,苗族先民对环境的观察也十分细致。
体现在疾病的命名上,苗族医学中“翻”类疾病的命名,绝大部分采用自然界中动植物命名,还有一部分是对生活中特殊人群观察命名。如:狗翻、兔子翻、蚊虫翻、螳螂翻、哑巴翻等等。[4]
苗族没有系统的解剖学知识,对人体结构、器官的认识不如西医、中医详尽,具有笼统、模糊的特点,例如:苗医的“肚肠疼痛(jox ghab ghangb mongb)”,可能是结肠炎、阑尾炎、胰腺炎、肠绞痛等等,但苗医无法细分疼痛的确切部位,因为苗医对脏腑没有更深入的认知。因此,体现在疾病的命名上,苗医病名同样具有宽泛、模糊的性质。如:腹痛(mongb qub)、痛肾(mongb dieb)、胃痛(mongb buk dux)等。
结合以上3个方面的阐述,可以发现苗医病名分类有其独特的思路和规律。
4.1 疾病命名分类概括 对于所有苗医疾病名称大致可以分为几类:①基于人体构造命名的疾病;②基于对自然环境认识命名的疾病(以动植物命名的疾病);③基于宗教、鬼神信仰命名的疾病。根据其哲学思想,产生的“冷”、“热”,“快”、“慢”等对立统一的概念,这些概念主要运用到了第一类疾病的认知上,等同于疾病的二级分类,如:“腹痛(mongb qub)”分为“冷痛”和“热痛”2种疾病。
4.2 疾病命名分类演变的探讨 在远古时期,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自身认识的限制,很可能大部分疾病被认为是鬼神所致。后来,人们对自身及自然界认识的深入,通过对自然界细致观察,发现许多疾病与相应的动植物形态、特征相似,产生象喻思维,将疾病以动植物命名,于是这一类疾病命名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自身身体结构有了逐步清晰的认识,身体部位疼痛的直观感受,使人们将一部分疾病以器官命名。延续至今,苗医疾病的名称绝大部分以这3种类型存在,从调研的事实可以发现其演变的规律,苗医对疾病的命名很大程度上反应出苗族对疾病及生命的认识。
[1]陆科闵. 嘎娄陡佳[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6 (4): 199-200.
[2] 石朝江,石莉著. 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08.224.
[3] 陆科闵, 王福荣. 苗族医学[M].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6.
[4] 崔和敏, 郑曙光. 贵州苗医翻类与侗医痧证对比[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1999, 5(3): 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