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普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经验总结

2018-01-19 08:27王锐靳昭辉温金莉高普指导
中医药信息 2018年1期
关键词:阳上亢测血压泽泻

王锐,靳昭辉,温金莉,高普(指导)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3.北京市海淀区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93)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并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其中以“眩晕”最具代表性[1]。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强调整体观念,有良好的降压及改善其并发症状的效果[2]。高普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疗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导师。行医40余载,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运用四生汤合红龙夏海汤加减在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显著,现将相关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眩晕病证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卫气》云:“上虚则眩”,《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指出眩晕病位在脑,与肝肾关系密切。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提出痰饮致眩理论,创立了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眩晕。宋·严用和《济生方·眩晕门》首次提出了六淫、七情皆能导致眩晕。元·朱丹溪提出了“无痰不作眩”,“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明·张景岳在《内经》的基础上,强调“因虚致眩”,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秦景明《症因脉治·眩晕总论》认为阳气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晕,气虚有痰;瘦人眩晕,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虞抟《医宗正传·眩晕》“大抵人肥白而做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体现了明代医家治疗眩晕注重体质、因人制宜的特点。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此症之原,本之肝风”,以“阳化内风”立论。清·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亦言“盖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推崇风火致眩,认为前人各自所论角度虽有不同,但实则其理一致。统一于眩晕本虚标实的病机,风、火、痰为标,而肾虚为本。近代研究认为,眩晕以内伤为主,多由虚损所致。有因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所致;有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所致;有因痰浊、瘀血痹阻脑络所致;亦有因外感分行,扰动清窍所致。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关系密切[3]。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提出了老年人有脏腑虚弱、气血亏虚的生理特点,尤以肝肾亏虚为主。高普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机分析应因人而异,认为肝肾阴虚、痰瘀互阻为基本病机,体格壮实者兼见肝阳上亢症状,年老体衰者兼见肝、脾、肾之阳虚症状。

2 辨证论治

2.1 肝肾阴虚、痰瘀互阻

眩晕之病,本虚标实,肝肾阴虚为之本,阴不敛阳,则见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头晕;阴血同源,阴虚亏虚,气无以生,则水湿不运、血行不畅,而致炼液为痰,留滞成瘀,随之痰瘀互阻,百变丛生;痹阻清窍,则见头痛,痛处固定;痹阻心络,则胸痛、憋闷、口唇发绀,舌下脉络紫暗。针对病机方选红龙夏海汤,此方由牛膝、地龙、夏枯草、海藻组成。《神农本草经》谓牛膝味苦、酸,地龙味咸、寒,夏枯草味苦、辛,海藻味苦、寒,其中尤以海藻苦寒,脾胃虚弱及年老体弱者者慎用。四药合用,味苦、酸、咸、辛,性寒,有滋阴清热、活血化瘀、涤痰化浊之妙用,正切眩晕之根本病机。随证加减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杜仲、何首乌以滋补肝肾;柴胡、白芍、黄芩、菊花以舒肝柔肝;黄芪、太子参以益气养阴;丹参、砂仁、檀香、当归、地龙、土鳖虫以活血通络。

2.2 兼肝阳上亢

体格尚壮实者,眩晕初做,常见肝阳上亢、肝气郁滞、热扰心神,以头晕目眩、面赤口苦、情绪易怒、烦躁焦虑、失眠为主要症状,方选四生汤。此方为高普教授自拟方,由代赭石、龙齿、牡蛎、石决明组成。《神农本草经》谓代赭石味苦、寒,龙齿味甘、平,牡蛎味咸、平,石决明味咸。四药合用味苦、甘、咸,性平偏寒,生用不煅,留其寒性,共奏镇肝潜阳安神之用。其中代赭石生谷中,石决明生海中,性尤偏寒,龙齿、牡蛎则性平,脾胃虚寒或年老体弱者可仅取后两味,亦可达平肝熄风、安神定志之效。随证加减炒栀子、淡豆豉、百合、地黄以清热除烦;远志、茯苓、酸枣仁以安神定志。

2.3 兼肝、脾、肾之阳虚

年老体衰者,得病日久,常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则见神疲乏力、精神不振、四肢发凉、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甚至下肢水肿等症状。考虑其阴虚为本,素有肝风内动之相,不敢妄用附子、干姜辛热猛浪之药,借法叶氏之“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随证加减泽泻、茯苓、淡竹叶以祛湿化痰,流通阳气,以通为补。

3 验案举隅

3.1 验案1

李某某,男,76岁,退休干部,2016年5月2日初诊。

病史: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头晕,无头痛,无肢体活动及言语不利,时查血压160/90 mmHg,2016年3月28日在西苑医院门诊查头颅CT:腔隙性脑梗死。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每日1次,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左右。既往有脑梗死病史10年,未遗留有肢体活动及言语不利;骨质疏松病史5年。

初诊:头晕、无头痛,伴见腰膝酸软,纳可,睡差,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门诊测血压155/90 mmHg,心率90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西医诊断:高血压2级,极高危组。中医诊断:眩晕。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瘀互阻。治则养阴清热、平肝潜阳、化痰通络、养心安神。方以红龙夏海汤、四生汤、炒栀子豉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组方:牛膝15 g,地龙12 g,夏枯草12 g,海藻9 g,瓜蒌30 g,丹参30 g,龙齿(先煎)15 g,牡蛎(先煎)15 g代赭石(先煎)9 g,柴胡15 g,黄芩12 g,菊花9 g,白芍15 g,炒栀子15 g,淡豆豉12 g,地黄15 g,百合12 g,茯苓15 g,酸枣仁30 g,枸杞子30 g,远志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复诊:2016年5月9日。时测血压135/80 mmHg,头晕消失,睡眠改善。舌质红,苔白腻,脉滑。上方继用7剂,1月后随访,血压140/80 mmHg左右,无不适。

按语:患者素体痰湿体质,脾胃虚弱,蕴而化热,耗伤阴液,肝风内动,挟痰热上扰清窍则见头晕,中扰心神则见失眠,方中以四生汤去采于海中的性味偏寒之石决明,合柴胡、黄芩、菊花、白芍平肝熄风,合茯苓、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以红龙夏海汤合炒栀子、淡豆豉、地黄、百合、枸杞子养阴清热除烦,合瓜蒌清热化痰,合丹参活血化瘀。综合全方,平肝兼养阴,清热兼安神,共奏攻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3.2 验案2

刘某某,女,73岁,家庭妇女,2016年2月31日初诊。

病史:20年前发现血压升高,160/70 mmHg,诊断为高血压,血压最高200/110 mmHg,现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40/80 mmHg。1周前因劳累后,出现阵发性头晕,自测血压155/90 mmHg。既往有脑出血后遗症10年,遗留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8年。

初诊:头晕、乏力,无恶心、呕吐,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瘦小,苔白,脉细涩。门诊测血压150/80 mmHg,心率75次/分。西医诊断: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中医诊断:眩晕。辨证肝肾阴虚、痰瘀互阻。治则滋补肝肾,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方用六味地黄丸、红龙夏海汤合四生汤加减。组方:熟地黄10 g,山茱萸30 g,枸杞子30 g,泽泻9 g,茯苓15 g,牛膝15 g,地龙15 g,夏枯草12 g,海藻9 g,龙齿(先煎)15 g,牡蛎(先煎)15 g,菊花9 g,白芍15 g,丹参30 g,黄芪30 g,太子参15 g,麦门冬1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2周后复诊,测血压130/80 mmHg,乏力、头晕消失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瘦小,苔白,脉细。上方继用14剂,1个月后随访,未诉不适。

按语:春季为木气舒发之时,患者素体肝肾阴亏,加之劳累,阴不敛阳,阳气随之生发,则见头晕、乏力。老年女性,四生汤去寒凉之代赭石、石决明以护胃气,合六味地黄、菊花、白芍平肝熄风、养阴清热;红龙夏海汤合黄芪、太子参、麦门冬益气养阴,合丹参以活血化瘀。临床上,病程较长者,不可一味平肝祛邪,当注重扶正,注重养阴,注重顾护胃气,方可周全。

3.3 验案3

张某某,男,82岁,退休干部,2016年5月5日初诊。

病史:患者5年前情绪激动后出现阵发性头晕,当时测血压为160/80 mmHg,诊断为高血压,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每日1次,血压控制比较平稳,在130/80 mmHg左右。1个月前,患者因情绪焦虑后出现头晕、头胀等症状。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30年。

初诊:头晕、头胀,乏力,双下肢水肿,偶有胸闷,纳可,眠差,多梦易醒,二便调,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门诊测血压162/80 mmHg,心率78次/分。西医诊断: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中医诊断:眩晕。辨证:阴阳两虚,痰湿阻络。治则:温补脾肾,平肝潜阳,活血化瘀,去湿化痰。方用红龙夏海汤合四生汤加减。组方:黄芪40 g,太子参30 g,薤白9 g,牛膝15 g,地龙12 g,夏枯草12 g,龙齿(先煎)15 g,牡蛎(先煎)15 g,磁石(先煎)6 g,丹参30 g,砂仁6 g,当归20 g,川芎9 g,红花9 g,泽泻15 g,茯苓15 g,淡竹叶9 g,炙甘草9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1周后复诊,测血压140/80 mmHg,头晕好转,下肢水肿减轻,睡眠改善,舌质暗红,苔稍腻,脉滑。上方去泽泻,加麸炒白术20 g,麸炒薏苡仁20 g,枸杞子30 g,共14剂,半个月后复诊,未诉明显不适。

按语:年老体弱,素体阴阳亏虚,此次情绪激动,导致阴不敛阳,肝阳上亢,出现头晕、头胀等症状;乏力、下肢水肿,胸闷则是阳虚水泛所致。患者年高,恐苦、寒败伤胃气,故四生汤去石决明、代赭石,红龙夏海汤去海藻,以黄芪、太子参、薤白益气养阴通阳,川怀牛膝、磁石引火下行归源,生龙牡、夏枯草清热平肝潜阳,丹参、砂仁、檀香、地龙、当归、川芎、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泽泻、茯苓、淡竹叶健脾利湿安神,甘草调和诸药。二诊,去泽泻,更加入温补脾肾利水的麸炒白术、麸炒薏苡仁、枸杞子,调护脾胃,最终达到平补阴阳,化痰祛湿的效果。

4 小结

高普教授认为,高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多是在素体肝肾阴虚、痰瘀阻络的基础上,由情绪激动、所愿不遂、思虑忧伤、劳累等因素诱发,或兼有肝阳上亢之症状,或兼有肝、脾、肾之阳虚之症状。治疗总以滋阴清热、镇肝潜阳、活血化瘀、涤痰化浊为法,方用四生汤合红龙夏海汤加减,标本兼顾,圆融灵活,用药精炼,补而不滞,散中有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4.

[2] 丁李立强,陈瑜,张腾.高血压前期的风险与干预策略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7,34(2):111-115.

[3]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4.

猜你喜欢
阳上亢测血压泽泻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泽泻到底“毒”不“毒”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UPLC-MS联用同时测定建泽泻中8种三萜类化学成分
长江流域春季设施栽培东方泽泻和川泽泻花薹的产量与品质
拌蕨菜安神镇静
吴茱萸贴敷太冲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先排小便再测血压
爱焦虑的人别自测血压
测血压时别憋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