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2.徐州嘉华宠物诊所)
猫传染性腹膜炎(FIP)是一种由猫冠状病毒(FCo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病毒病。临床上以腹膜炎、大量腹水积聚、腹部膨大为主要特征,FCoV常由病毒携带者粪便传染同居猫,少数可经衣服、食皿、寝具、人或昆虫等途径传播,该病毒抵抗力较弱,大部分消毒剂能将之杀灭[1]。该病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可达95%以上,FIP可以在不同的猫中传播,从而引发猫群大规模发病和死亡[2]。该病多发于4岁以下年青成猫,尤其常发于群聚饲养的猫群,初期症状不明显,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精神差、体重下降、持续发烧、黄昏时较高、入夜后会慢慢下降[3]。因此FIP早期容易被忽视,由于失治或误治导致其死亡率居高不下。现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与鉴别及防治等方面对FIP进行分析阐述,为更好的理解和诊治该病提供参考材料。
2017年8月9日接诊一病例:患猫名叫米娅,品种为英国短毛猫,雌性,年龄2个月,体重约1.0 kg,未做过任何疫苗免疫和驱虫工作。主诉近期猫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越来越大,发病一周左右。
观察此猫食欲减退、精神极度沉郁、体重较轻、腹部明显膨大,触诊腹部敏感,有明显波动感,体温41.3℃,呼吸急促。随即怀疑有腹膜炎。
3.1X-射线检查 腹部正位和侧位X光片检查可见腹部有一高密度阴影,呈不规则形状,腹围增大明显,进一步怀疑已经发展为腹水。
3.2B超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发现前肝略显肿大,肾、脾、膀胱等腹腔脏器未见异常。腹腔有游离性液性暗区,提示有腹水。
3.3血常规及血涂片检查 犬前肢头静脉采血,做血常规检测见:RBC:4.39×1012/L,HGB:51g/L,HCT:17.6%,MCH及MCHC均低于正常水平,故贫血严重;做血涂片染色镜检,见血小板凝集迹象。
3.4鉴别诊断及结果 由于该病与猫瘟和猫弓形虫病症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故同时试纸卡测定猫传染性腹膜炎、猫瘟、猫弓形虫病,以鉴别混合感染情况。通过直肠采取病猫粪便,做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试纸(FIPV)检测、猫瘟试纸(FPV)检测、猫弓形虫病测试纸(TOXO-Ag)检测,5~10 min后显示结果为FIPV阳性、FPV和TOXO-Ag均为阴性。说明该猫确实感染了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但尚未发生猫瘟病毒和猫弓形虫病感染。
结合病猫实际情况,本病采取抗病毒、抗继发感染、制止渗出、强心补液、增强体能等综合治疗原则[4]。
具体方案:用5%葡萄糖溶液30 mL配合利巴韦林10 mL静脉输入来抗病毒; 用0.9% NaCl溶液30 mL 头孢噻呋纳 10 mg静脉输入来控制继发感染;用复方氯化钠 30 mL、10%葡萄糖酸钙 15 mL和维生素C 0.1 g 静脉输入来减少腹腔渗出液渗出; 用10%葡萄糖注射液 25 mL 、ATP 20 mg、辅酶A 100 U、猫用冰冻血浆4 mL静脉注射来补充营养;用转移因子2 mL和干扰素2 mL肌肉注射辅助治疗。如此住院治疗2 d后,不见明显效果,与宠物主人商量后实施安乐死。
5.1发病原因 本病经消化道感染为主,健康猫通过接触病猫、污染的食物和饮水或病猫的粪便都有可能感染,同时FIPV也可经媒介昆虫传播和垂直传播;怀孕、断奶、移入新环境等应激条件以及感染猫的自身疾病和猫免疫缺陷病等都是促使FIP发病的重要因素[1]。结合该猫年龄仅2个月、抵抗力弱、夏季蚊虫较多、断奶应激等因素引发该病。
5.2预防机制 综合以上,该类病临床上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 无特效药治疗也没有相应疫苗免疫[5]。因此关键在于预防,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和居住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尤其是夏季。猫只尽量饲养于室内砂盆,饲养环境每天保持清洁,砂盆清掉猫砂后需用1∶32倍漂白水或使用热肥皂水清洗消毒[3]。及时消灭吸血昆虫及老鼠,防止病毒传播。病猫和带毒猫是本病传染源,健康猫应避免与之接触[6]。
[1] 师志海,邢会杰,张一帆,等.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6,42(8):48-50.
[2] 陈义洲,梁淑慧,苏荣胜.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诊治[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6,41(2):31-38.
[3] 张英杰.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诊断与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016,38(5):85-86.
[4] 赵国华,张爱国,张健.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诊治体会[J].经济动物,2009(12):91-92.
[5] Hebben M,Duquesne V,Cronier J.Modifi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as a vaccine against feline coronavirus [J].Immunogenicity and Efficacy,2004,6(2):111-118.
[6] 臧金来,王淑云.猫传染性腹膜炎[J].中国畜禽种业,2011(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