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茶道的形成探讨中国传统医药的国际化问题

2018-01-19 01:33
福建茶叶 2018年6期
关键词:茶道医药外语

谢 群

(长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引言

茶,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因其药用价值而进入人类社会。相传神农氏(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人,《神农本草经》中有着“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虽然神农氏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但据考证,茶叶的发现和利用大致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代。后来,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饮品,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并且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

然而,同样为中华文化名片的中国传统中医药的国际化之路似乎并不顺畅。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11月16日将“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两部中医古籍于2011年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药文化已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武器”。2015年,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2015年年会暨首届中医药的国际化论坛”上,来自医药、外交、侨务、宣传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中国传统医药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乍暖还寒——政府冷民间热、国际化人才匮乏、缺乏文化认同”等诸多障碍。因此,研究中国茶文化传播海外的方式和途径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国传统中医药走出国门给予启发。囿于作者专业水平和视角的限制,以深受中国茶文化影响的日本茶道的形成为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1 日本茶道的形成

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在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来中国学习中华文化的日本遣唐留学僧们深深地受到了中国唐朝时期的茶文化的影响:日本天台宗开创者最澄将茶籽带回日本,进行播种;弘法大师空海回国时还带着制茶用的石臼,并在日本传播唐代的制茶技术——蒸、捣、焙等,但在当时的日本,由于物以稀为贵,饮茶仅限于宫廷和少数僧人,并未向民进进行普及和推广。1191年,日本临济宗的初祖——荣西禅师学成归国后,在日本开辟了茶叶种植园、传播了饮茶知识、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季》,从养生的角度传授我国宋代制茶方法和泡茶技术,自此日本有了“茶禅一味”的说法。荣西大力推动了日本的茶叶种植和饮用,将其由寺院、皇室和贵族的层面普及至民间,被尊为“茶祖”。之后,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与往日本特有的文化元素相结合,大约在中国的明清时期,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茶道,并提出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和、敬、清、寂。

2 中国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给予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的启示

虽然日本茶道在形成与发展过程、背景文化、内容形式、流派阶层、审美意识等方面与中国茶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深远影响是不可否认的。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看出:“人”在中国茶文化向日本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中国必须有人大力发展中国茶文化,增加其魅力和吸引力;其次,在日本必须有人热衷于推广中国的茶文化,加强其民众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道指出:“打铁必须自身硬”,因此,与其期盼国外出现中国传统医药的推广者,不如在国内培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输送新鲜的血液。

2.1 日本茶道形成之“汲取与发展”带来的启示——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氛围

日本茶道虽源于中国,但其形成和发展具备特有的内蕴,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特点。汲取中国茶文化的经验,激发上至统治阶级下到普通民众的兴趣,根据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将其本土化,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化。从这一点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下,中国传统医药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要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氛围,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以提升中国传统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方向,培养他们的国际化战略思维,培养素质高、专业强、语言精的专业人才的主力军。

中医药高等院校可以切实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外事工作人员的桥梁和媒介作用;鼓励各学院、研究所根据自身专业和发展特点积极开展海外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其教学与科研的职能稳步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实时收集包括一切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资源,做到资源的互助与互补,特别要注重发挥海外校友的前沿阵地优势。

2.2 日本茶道形成之“人的力量”带来的启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是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充满智慧的“人”在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带中国茶叶回日本的人、在日本种植茶叶的人、研究茶文化的人、普及茶文化知识的人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日本茶道的形成、发展、传播和继承都得益于“人的力量”。所以,实现中国传统医药欲走出国门,也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中医院校应肩负起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的重任,根据中医药走进国际市场的需要,以中医药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外语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中医药的海外发展为向导,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提高,从而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专业知识和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经研究,中医药的国际化与以下几种人才有重要的关系:(1)熟悉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入条件、相关法规的人才;(2)具备扎实的中药专业知识(中药的栽培、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研发、中药的管理等)的同时,拥有良好的外语交际能力的人才;(3)了解相关国家文化的中药营销类人才。因此,中医院校需将培养中医药专业技能与外语语言技能相结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创新,提升输出人才的层次。

首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流是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首要条件。近几十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外语水平难以承担起推进中医药走向国际的重任。因此,教师应利用“合作学习”、“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强调专业的深度、忽视知识的广度、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的课程设置体系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视野不宽,进而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步履维艰。

由于中医药是中国特有的、独有的,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其科学内涵尚未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这导致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时不得不面临诸多政策和技术性壁垒,这已经成为中医药在海外传播与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中医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在注重中医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中医药专业的特色,还要增设国际经济、外国文化、地方风俗等国际教育方面课程群的建设,提升教育国际化的水平,特别有必要对世界主要传统医学的历史和现况、世界各国对中医药准入的规定进行深入的说明,使学生具有兼容并蓄的涵养。这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一条途径。

在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最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专业外语教师不精通中医药,中医药专业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除引进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外,还可以让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结成“互助对象”,通过自主学习、走进课堂等方式,加强外语教师的中医基础知识学习,提高中医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实现共同的成长。

学校及学院应大力支持中医专业教师接受外语培训,鼓励他们出国深造、参加国外的学术交流会,以提高专业教师运用外语教授中医药知识的能力。另外,有针对性地指导外语教师参加中医药专业的研修班,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为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

2.3 日本茶道的“社交性”带来的启示——广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

日本的茶道不仅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符号,在实际生活中还发挥着重要的社交作用。茶道是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日本独特文化之一,很多日本人都希望外国人能体验日本茶道,体会日本茶道的魅力。身着和服、挽起发髻、亲自实践日本茶道的每一个程序的外国人不计其数。通过茶道,日本人不仅实现了招待宾客、深化友谊等,还将日本的文化传播到海外。根据这条经验,中国传统医药走向国际化的问题上可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沟通是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的“走出去”是指:中医药专业人才积极参与海外研修与国际性会议,适时向其他国家的人们传播传统中医药的思想;与国外相关机构、高校开展一些具有高水准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在海外开办不同层次的学习班或培训班,积极向其他国家推广中医传统思想和文化,中医服务和中药产品,提高中国传统医药的国际认可度等。

“请进来”是指:不仅邀请其他国家传统医药专业的专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传统医学的优秀经验,也要将“洋患者”引进来,中医临床人员在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外国病人进行临床接诊、治疗,让他们切身感受中医药的神奇与魅力。

3 结语

2017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多边合作、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利用传统医药进行医疗和保健的历史,这为利用中医药进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国的传统医药迎来了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对于推进中国传统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的舞台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了解国际惯例与相关法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当然,中医药国际化的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任重道远,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遇到的问题。

[1]陈文华.试论神农与茶[C].《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2008.

[2]张婷婷.从日本茶道形成的历史看日本人的本土化创新意识[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3):91-96.

[3]陈文华.让中国茶艺走向世界[J].农业考古,2005(4):54-57.

[4]魏玲玲.从中日茶文化异同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J].好家长,2016(47):253-254.

[5]中医外交:国际化之路该怎么走[N].光明日报,2016-1-4.

[6]徐睿瑶、李俊德.日本茶道与中医学的关系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728-729.

[7]徐顽强,陈兵.中药产业国际化的人才需求结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6):125-127.

[8]王立元,万红娇,马广强.加快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初探[J].中医药管理,2016(22):6-10.

[9]牛素珍,阎聚峰,孙士江.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初探[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3):44-46.

猜你喜欢
茶道医药外语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寻迹万里茶道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古代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方式概述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茶道人生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茶道六百年》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