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国务院于2006年发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就有极具地域特色的重要的汉族戏曲之一的采茶戏。采茶戏最早诞生于清朝中晚期,经过不断传播和发展,已经具有分明的地区特色和形式多样的内容,尤其以赣南采茶戏最为突出。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内容与当地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反映了他们的辛勤劳作与饱满的精神追求,并且融合了民间舞蹈和各种唱腔元素,使其表演形式越加丰富。而从表演形式来看,被称为国际标准交谊舞的体育舞蹈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由男女相伴而成,根据舞种的不同和类别的不同而自行编排动作所形成的舞蹈形式。
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戏中独特的表演技法,它以高桩、中桩、矮桩三种形式来表现生和丑,其基本技巧要求表演者全程保持双腿屈膝、抬头直腰的状态,又根据步法的不同细分为: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口、滑步和铲步等。矮子步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如今已经形成了河东与河西两种表演流派,两者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但表演风格却大相径庭。一般的矮子步表演,要求男舞者弱于女舞者,这是为了突出“女性形象高于男性形象”这一目的,这也是矮子步表演的另一大特色。同时,矮子步表演伴随着大量滑稽的体态和浮夸的步伐,使得喜剧成分和娱乐意味极其浓厚,再加上个性化的地域特色,使得所呈现出来的舞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赣南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状态,所以常把矮子步称为源自于生活的表演。矮子步的表演技法大体上可总结为:“虎头鲤腰峨眉手、紧腰缩腹轻飘飘、膝头定三桩”,除此之外,矮子步多以丑角示人,且常用矮桩来进行表演,其表演方式可总结为:“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随。”而对矮子步表演者来说,应遵循“头要神、手要柔、腰要韵、步要轻”的原则,这样才能展现出采茶戏独特的艺术美感。因此,采茶戏矮子步作为赣南客家最接地气的戏曲表演,充分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特色。
扇子花是赣南采茶戏另外一种基本表演技法,非常讲究扇法和表演者的动作多样性,所模拟的形态与大部分民族舞蹈的原理相似。扇子花的核心在于其变化多端的指法,且须遵循“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的原则。对表演者而言,应用右手执扇,且根据扇子的不同分为单扇花和双扇花两种,前者男女皆可表演,而后者多为女性。扇子花通常基于不同的情境采取即兴表演,其表演形式大体上包括三击扇、风车扇、抛甩扇、平端扇、摇摆扇、风流扇和瞄路扇等。综合来说,采茶戏扇子花的表演诀窍为:以手控扇、以腕发力、左甩袖、右摇扇、以指御臂。
袖子是很多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道具,传统的采茶戏多使用成双成对的袖子,而赣南采茶戏开创了单袖筒表演的先河,其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为采茶戏增色不少。赣南采茶戏利用单袖筒来表演生与丑,通过甩袖、扬袖、抓袖、遮袖、绕袖、抛袖、挥袖、摆袖、飘袖、圈袖、拖袖、缠袖和摇袖等不同的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意义。另一方面,单袖筒以其劲道大小又细分为抓袖、背袖、搭袖、绕膝袖、绕肩袖和抖袖等具体方式,并且多数情况下需要与右手的扇子进行配合,共同构成表演内容。采茶戏单袖筒的表演技巧为:“动象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像蛇过,龙头又凤尾”,由此可见其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特点。
采茶戏本就是我国戏曲表演中极具价值的艺术类别,而作为江西客家文化集大成者的赣南采茶戏更以其久远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被人所熟知。因此,赣南采茶戏直到今天都不曾断绝,且发展势头愈发旺盛,多地甚至于国家文化部门都曾大力邀请采茶戏艺术团外出巡演,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也广为传播,影响力十足。在2008年,由江西省教委带头组织专题活动,将赣南采茶戏引入校园,目的是实现采茶戏艺术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愿望。从此,采茶戏不再是独立封闭的表演体系,其与体育舞蹈的结合成为了艺术教学的重点内容。体育舞蹈教学向来遵循“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培养模式,这为采茶戏的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从而使提升体育舞蹈水平与传承采茶戏文化精髓齐头并进、完美融合。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已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它起源于赣南地区九龙茶灯文化,在广泛汲取当地民间艺术净化之后逐渐发展演变,至今已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对赣南采茶戏的理解应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从唱腔来看,赣南采茶戏多以茶腔或灯腔为主,又兼顾路腔和杂调,形成了‘三腔一调’的曲牌体唱腔表演形式;从演奏方式来看,赣南采茶戏多用民间乐器作为伴奏,常见有二胡、唢呐、铜锣、大鼓、铜钹和笛子等;从表演内容来看,赣南采茶戏以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的生产工作和爱情生活为主,并借助模仿动物或与歌舞戏等的结合来进行表演,且多为喜剧。上文提到的采茶戏三绝:“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就反映出其活泼风趣的表演风格,再加上它把当地客家方言与其他民族的艺术表演相结合,因此表现出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有鉴于此,在考虑将采茶戏融入到体育舞蹈时,就应从其艺术特点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其兴趣点来展开舞蹈教学。赣南采茶戏最吸引学生的是其独特的乡土曲调,即清醒婉转且不失俏皮的表演风格、欢快诙谐的表演节奏,因此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设备讲解采茶戏的基本理论,并将精彩的表演唱段带到课堂上,比如:教师手把手地带领学生做“虾蟆跳”、“鸭子步”等模仿动物的表演动作,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采茶戏的基础舞步,并且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穿插采茶戏的表演技巧,引导学生通过认识、欣赏采茶戏来提高体育舞蹈的领悟力。
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的结合建立在学生对采茶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兴趣之上,而赣南采茶戏经过不断发展,已经诞生了许多具有普及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代表作品,这就为开展体育舞蹈教学提供了借鉴作用。教师可从这些采茶戏代表作品入手,通过向表演者虚心请教来完全掌握采茶戏的动作技巧,再尝试将其融入到体育舞蹈之中,比如矮子步、鸭子步、扇子花、伞花等都是良好的素材。教师在熟悉采茶戏表演的艺术特点并掌握采茶戏表演的基本动作之后,编排出一套融合采茶戏表演精髓的体育舞蹈动作,让学生加强练习,从而调动起学习采茶戏的热情。
采茶戏于2004年已经登上了世界舞台,一场《采茶神韵》让世界为之惊艳,而表演该曲目的正是一只体育舞蹈团队,该团队抓住了采茶戏的表演精髓,将其融入到体育舞蹈中形成了该作品,实现了采茶戏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此同时,以采茶戏为主题的《山花花开》、《采茶姑娘》、《擂茶香》等优秀曲目也走进了校园和电视台,受到了广泛赞誉,为采茶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努力。因此,采茶戏与体育舞蹈的结合可以从文化传承入手,利用特别编制的作品来将采茶戏文化融入到全民健康活动中,比如《采茶健康操》就能使广大民众在进行体育舞蹈锻炼的同时感受到采茶戏的艺术魅力,或者请专业的采茶戏表演者在社区、广场、公园等地方进行演出,激发民众学习采茶戏的兴趣,甚至组织老年人成立“采茶舞蹈队”并参加体育舞蹈竞赛,从而借助传承文化来实现采茶戏与体育舞蹈的完美结合。
为了探究采茶戏与体育舞蹈的结合,本文以具有代表价值的赣南采茶戏为例,通过阐述其艺术特点来把握其表演精髓,从而以舞蹈教学、作品解析和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实现采茶戏与体育舞蹈的结合。
[1]张作努.浅谈采茶戏中的音乐和舞蹈艺术特征[J].戏剧之家,2017(13):37.
[2]温宗林.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结合之探讨[J].福建茶叶,2017(3):393-394.
[3]庞卡.论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及艺术革新[J].福建茶叶,2016(12):321-322.
[4]吴炜.采茶健身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采编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38-239.
[5]刘科.采茶戏舞蹈的舞蹈形态研究[J].福建茶叶,2016(5):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