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茶文化的兴盛与文人心性修养研究

2018-01-19 05:26:08刘秀芬
福建茶叶 2018年5期
关键词:品茗茶道饮茶

刘秀芬

(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茶叶起源于中国,最早发现的有记载的茶树是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古巴蜀国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作为贡品进贡给周天子,这是茶的起源时期。尽管周朝时期已经有大面积的茶叶种植,但当时的茶叶用途比较单一,被视为姜葱一类的调料品应用于餐饮行业,是茶叶的蒸煮羹饮时期,仅为小道。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才被作为一种饮品流行于市场,但当时的茶饮多用于止渴,多为牛嚼牡丹的饮茶方式,还未形成系统的品茶啜茗文化。茶文化的发展兴盛于唐代,对人的精神方面产生影响,直到宋王朝时期形成了文化思想与艺术手法相结合的茶道文化,这才将茶文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登大堂可入平民百姓家。在茶叶发展昌盛时期,各种与茶有关的活动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如茶宴、茶会等,茶馆更是开遍了大街小巷,成为人们饭后的消遣地。当以茶会友成为一种礼俗,某些官宦世家和土豪地主用不同档次的茶叶来招待不同层次的朋友,提倡以茶敬客,这极大的推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真正的发展离不开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与碰撞,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后,才最终成就茶文化的极端表现形式——茶道。

1 世俗文化对茶文化发展的影响

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取决于时代背景,茶叶消费除了茶叶本身的经济发展之外,文化发展对茶叶消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的人类社会,生产力低下,劳动效率低,人们主要为解决温饱问题而思考,因此,茶叶只能作为一种日常调料品或医疗品出现在居民生活之中。当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酒足饭饱之后,才会有人想到精神上的享受与需求,因此,品茗啜茶这种精神上的享受方式顺其自然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满足了思想上的需求。但是,茶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一套完整理论体系的茶道学问。随着茶叶消费的发展,茶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全民普遍饮茶,甚至家中不可一日无茶,许多与茶有关的词语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如茶余饭后、粗茶淡饭、三茶六礼、清茶淡话、不茶不饭、闲茶浪酒等等关于茶的词语出现标志着茶叶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无数文人墨客似乎都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茶的赞美与称颂更是滔滔不绝。

茶文化从饮茶技艺提升到精神上的高度层次,这主要是佛僧的功劳,而“茶道”这个词也是由佛僧首次提出,佛教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佛教思想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与外界的交流必不可少,所以通过开茶会的方式来汇集百家思想,一方面使得茶文化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佛教文化发扬光大。其中最著名的茶会是被誉为江南禅林之冠的万寿禅寺所举办的“径山茶宴”,举办了一百年多年,从点茶、闻香、喝茶、评茶到赋诗作乐,使得佛教文化与外界文化有了交流的契机,同时开辟了茶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佛家也出过许多著名的评茶高手,如点茶三昧手谦师,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如分茶高手福全和尚,注汤幻茶、物类泛乎其表,技艺精湛高超。正因为有了这些学派名人的喜爱与宣扬,才迎来了茶文化的真正发展,并

成为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之一——茶道文化。

2 唐代茶文化与文人墨客的联系

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消遣,品茗能使人心境平和、静心宁神、神清气爽,而长期喜爱品茗的人必定性情沉稳、思想成熟,能够从一杯清茶中品味出自然意蕴解读蕴含在茶水之中的那一丝苦涩的韵味,能够在品茗时升华思想,不是为品茶而品茶,更是品味人生,是身与心的享受。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多以性情淡雅、淡泊名利自居,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所以,品茗啜茶是君子之象征,更是文人墨客用以委婉含蓄的彰显个性之物,体现了当时主流文化的思想精髓,是文人所追求的“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样的高雅情怀。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之下,茶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理论支撑的茶道学问,成为一种高雅的行为艺术,但凡有点墨水的都喜好这一口,跻身成为一名高深的茶客,似乎也意味着成为了一名性情高雅之人。

2.1 唐代主流思想对茶文化发展的影响

唐朝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中国的茶香茶艺,各种先进的科学文化远播海外,各界名流精英文人雅人大兴举办茶会,通过写茶诗、著茶文的方式品茶论道,以茶会友。古人讲究修身养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控制又如何去管理社会,而喝茶恰好能修身养性,品一次茶就是一次身心的洗礼。唐朝是茶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著名的唐代煮茶法更是别具一格、影响深远,对当今的茶道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唐朝时有史料记载的茶叶品种已有十几种,如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亦称“仙茶”;福建武夷山出产“乌龙茶”,时称“武夷岩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水月茶”,即如今的名茶“碧螺春茶”;云南的“普洱茶”;产与罗源县被颂为“罗源尖子”的七镜茶;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云雾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等。

2.2 唐代制茶工艺

在唐朝迎来了茶文化的飞速发展时期,除了世俗文化的影响之外,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也是一大关键因素,茶叶通过茶饼的形式在市场上大量的流通,便于储存和运输,使得茶叶经济在消费市场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唐朝以前没有制茶法,直接采摘生叶煮饮,在唐朝才有了干茶煮饮,“荆巴之间,采茶叶为饼状”,说明了唐朝有了真正的制团茶的技艺。一系列的制茶工艺,采、蒸、捣,拍、焙穿、封藏,使得饮茶风俗在唐朝真正的兴盛起来,有的人家甚至达到了家中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 唐代饮茶方式

唐朝的饮茶方式有煎茶、庵茶、煮茶等,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唐朝著名的煮茶法讲究三沸。第一沸讲“鱼目微有声”,将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且发出细微的声音时,是第一沸;第二沸讲“如涌泉连珠”,在锅中加入适当的调料品如盐等,当锅边缘水如连珠时,为第二沸;第三沸“腾波鼓浪”,讲究“止沸育华”;唐朝陆羽更是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学的经典——《茶经》,并在“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饮”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一系列的饮茶器具和煮茶方式,使喝茶也变得如此的正式而文雅。如此高雅的品茗啜茶方式,使品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3 宋代茶饮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联系

宋朝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了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烈的行为艺术,融合众多世俗文化的茶道文化,无论是在技艺手法还是精神境界都达到了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宋朝流行斗茶,虽然制茶叶流通方式还是通过团饼茶的在市场上流通,但是已经出现了技术含量非常高的点茶法,点茶注水次数为六七次,煮水过程也讲究三沸。第一沸“砌虫万蝉”,如墙角的虫儿鸣叫;第二沸讲“千车捆载”,好似许多车辆捆着重物缓缓驶来;第三沸讲“松风涧水”,如松间来风,山涧流水。通过听觉来判断煮水的程度,将品茗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雅而有趣。由此还出现了斗茶法,一斗谁的茶好,二斗谁的点茶技艺高。斗茶也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斗香斗色,第二阶段斗色斗浮,色指茶水的颜色,浮是指汤花的情况。而汤花也分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古诗有云“烂若积雪”。喝茶能使人澄心静虑、静心凝神、怡情悦性,符合古人的心性修养,喝茶不仅能止渴,茶叶也不仅只有药用价值,在宋朝,喝茶品茗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享受,清雅凝重的茶文化在宋朝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结语

唐人煮茶,宋人点茶,今人冲茶,唐宋以前更无制茶法,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茶文化,并与世俗文化相融合,使之成为古人心性修养的一种方式。纷繁的煮茶方式,高超的点茶技艺,中国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已名列世界前茅。同时,品茗之风盛行于我国历史上的繁荣发展时期,因为喝茶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所以当今要想恢复这项传统的风俗文化,还得依赖于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强大的综合国力。

[1](宋)邢凯.《坦斋通编》.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陈祖架、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北京1981.

[3](宋)陶谷.茶百戏[A].清异录·卷下[M].

[4](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 6[A].丛书集成初编本[M].71—73.

[5]周野.书香画韵诗意浓茶香味永妙人生[J].福建茶叶,2009,(01).

[6]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品茗茶道饮茶
岩骨花香通茶道
体验茶道魅力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2
品茗
科教新报(2021年41期)2021-11-04 15:20:11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09-25 03:04:42
茶道人生
岁月如歌 品茗知味
金色年华(2016年24期)2016-03-20 14:20:15
安溪寿星爱品茗
海峡姐妹(2016年2期)2016-02-27 15:15:57
四季饮茶与健康
红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15:06:06
白茶飘香 安吉品茗
电影故事(2015年25期)2015-02-27 09: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