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森江·买提尼牙孜
(1.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2.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新疆和田 848000)
茶馆的产生与发展同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据记载,历史上的茶馆除了烹茶卖茶,还出现了与民间演出、餐饮、棋牌、杂货店、浴室相结合“茶馆+”的经营模式。到了今天,市场经济赋予了茶馆更多功能,如予人解渴这一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显性功能和传通讯息、社会交际、休闲娱乐、保护非物质文化等隐形功能。
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之处。这一背景为“茶与茶馆文化”从中原地区传入西域提供了有利条件。“入唐后,社会饮茶之风口盛,茶也藉此大量传入西域,茶以其消食解腻之功效深受少数民族喜爱,并融入西域先民的生活形成了西域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1]。此后西域各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民间饮茶之风盛行,“茶”也开启了丰富西域饮食文化的行程。西域历史上的茶文化即秉承了各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又受到了汉民族的影响。“‘茶’维吾尔语称作为‘chay’,是借自汉语词”[2]。清代学者和宁在《回疆通志》中描述道:“阿克苏…回疆第一冲繁要区也。街市交错、茶坊、酒肆、旅馆莫不整齐”[3]。该记载中所提到的“茶坊”一词说明早在清朝“茶水”就已经作为商品在维吾尔族民间进行买卖了。
如今茶馆在维吾尔族聚集的各地都极为普遍,除了提供茶饮,更是人们休息、消遣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正是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性赋予了茶馆演绎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等说唱艺术的娱乐功能。换而言之,茶馆的这种娱乐功能对于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吾尔民间口承艺术意义重大。本文中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南疆茶馆在保护维吾尔民间口承艺术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新疆以天山山脉为界,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2017年上半年,笔者通过在伊犁(北疆)、库车县、沙雅县、喀什市、叶城县、和田市、于田县(南疆)等地区进行的专项调查研究,收集了许多相关南疆茶馆和民间艺人的资料并了解到南疆茶馆在创造、传播、整理、保存和保护口头传承方面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记忆深处的文化基因。但是随着传统经济和生活模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的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冲击。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首先就要保护其生态环境即表演场所。
南疆茶馆为民间艺人创设的理想表演语境。这些茶馆大都身处人流密集的“巴扎”(意味集市),如:喀什著名的“百年茶馆”位于喀什老城区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段即艾提尕尔巴扎;莎车县的“克里木茶馆”和“阿迪力茶馆”也分别位于莎车县的闹市中心。南疆茶馆根据其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分为老式茶馆和新式茶馆两类。本文主要探讨前者。老式堪称是典型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这里的消费早以脱离了“茶”本身。如喀什百年老茶馆也好,莎车县的各种茶馆也罢,茶价都较低,一壶茶两元到五元不等,一个圆馕也只要一到两元。茶客们要上一壶茶和一个馕或与三五好友畅聊时事,或独立静静享用。老年茶客聊历史、聊家常,偶有人眉飞色舞的讲述民间故事,周围的人都会停止闲谈用心聆听。
南疆民间艺人常常将茶馆作为展示才艺的舞台,在这里他们对表演场景、观众数量以及“票房”都无任何要求,只是在表演结束获得少许酬金。老式的维吾尔茶馆由三个部分组成,前厅、主厅和后堂。主厅是早到的茶客饮茶之处,前厅是供客满时备用。多数茶馆的主厅三面环炕(可以用“凹”字型为例),民间艺人就站在中间的空地或坐在炕角吹拉弹唱供茶客消遣娱乐。这方寸之地就是他们的“舞台”,喝茶休憩的茶客就是他们的“观众”。茶客较少的时候艺人们还会通过卖力的表演招揽顾客。每次演出结束,艺人们能获得些许酬金。
几千年以来许多口承艺术作品就通过艺人们的口口相传,才得以流传至今。历史上的维吾尔族一直从事农业、牧业、园艺和林果业。视农业生产为谋生之本的维吾尔农民,对民间艺术的态度并不乐观。所以在维吾尔民间鲜有以演唱民谣为生的世家。笔者自2007年以来一直从事维吾尔民间艺人的研究,专注于民间“达斯坦奇”(维吾尔语将民间叙事长诗称作“达斯坦”,说唱民间叙事长诗的艺人则为“达斯坦奇”)。期间获取的资料显示,参与调查的70余名“达斯坦奇”中,仅有4人出自“达斯坦”世家,其他66名艺人都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学得技艺。由此可知,在表演场景下所产生的师徒传承才是民间文学传承的基本形式。而巴扎、茶馆、旅馆或婚礼聚会等特定的语境也激发了口承艺术新的生命力,其中以茶馆的作用较为显著。
茶馆里的每一场演出对于民间艺人而言都是发现自我和历练成长的机会。据调查,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南疆的库车、沙雅、于田、叶城、莎车、喀什等地都有茶馆,少则两三家(于田县),多则三十余家(沙雅县)。这些茶馆大都消费低廉,茶客以贫苦百姓为主,成天无所事事在茶馆里打发时间,他们即是茶馆的常客也是民间艺人忠实的听众。“别人演唱时他(他们)端坐一旁,他(他们)打算有朝一日自己演唱,或许他(他们)非常急切地要聆听老人(民间艺人)的演唱。在他(他们)实际开始表演之前,他(他们)无意识之间做好了准备[4]。”有些听众认为,民间艺人只靠简单的说唱就能衣食不愁,摆脱贫穷,钱来得容易,日子过得轻松。这也是有些人选择流浪卖艺的主要原因。
茶馆并不是民间艺人最为理想的挣钱之地,他们在大型娱乐场合能有更为可观的收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麦西来甫”。“麦西来甫”是维吾尔乡村常见的一种大型集体娱乐形式,一般由一人或几人组织,众人聚集在庭院或果园里载歌载舞,表演民歌、舞蹈、达斯坦和各种民间游戏。巴扎上的观众流动性大,人群的走留势必影响演唱的水平,加之室外冬寒暑热,不能算得上是理想的表演场所;相反茶馆却拥有相对固定的观众,表演也不受季节的影响,所以艺人更愿意在茶馆中娱乐茶客。茶馆中的艺人很少计较报酬的多少,一片馕、一碗茶、一两元钱他们都能欣然接受。一般情况下,艺人每演唱完一个片段就歇息一会儿或将舞台让给徒弟,其目的是让徒弟们多历练,为这些没有读写能力的年轻人多创造一些学艺的机会。
民间口头传承作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早期的文字作品可以以书籍、影像的形式流传至今,但是民间口头作品几个世纪以来却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
新媒体的普及缩小了传统民间艺人的活动范围,同时也颠覆了80、90后年轻人的娱乐需求。以前那种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的口承传统空间(比如麦西来甫)很难再现。民间大型活动改由相关单位或者各级文化局来统一组织。但是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仍需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民间口头传承保护工作的实施。
对民间艺人而言演唱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自我肯定。茶客来自社会各阶层,对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艺人们会根据听众人数、欣赏能力和聆听要求选择寓言、歌谣、达斯坦、传说等进行表演。除了茶馆再无其它场合能同时具备上述的文化功能。可以说,茶馆给民间艺术的口承提供了全方位的保护。这一点沙雅县的“民艺茶馆”最为典型。沙雅县根据茶客的爱好设立了多种“主题茶馆”,如“鸽迷茶馆”、“读书茶馆”、“民艺茶馆”、“棋牌茶馆”等。据调查目前沙雅县有这样的“主题茶馆”40所,其中36所位于县城中心区,4所位于各乡镇。“主题茶馆”水和馕的价格比喀什百年茶馆更实惠。一碗茶只卖一元钱,馕即可自带。大部分茶馆兼供拉面、抓饭等主食。该县共有4所“民艺茶馆”,这里往往汇集了各种民间艺人。有了他们的加入,“民艺茶馆”每天接待的茶客可达到二百人。茶馆早上天亮开始营业,10点左右艺人们陆续赶来,泡上一壶茶稍事等侯,待到其他艺人聚齐后就开始表演。表演通常以民间歌谣开场,中间停息片刻,这时艺人会互聊家常,或打诨逗乐,稍做歇息后再继续表演。值得一提的是,在茶馆里听众还可以欣赏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达斯坦”和木卡姆片段。如:“玉苏甫与祖莱哈”,“帕尔哈提与希淋”等耳熟能详的口承爱情达斯坦。显而易见,茶馆表演具有保护实际表演过程的功能,这较之单一的文本式记载不失为一种更有效的活态保护。有歌者、有听者、有作品的茶馆为口承艺术表演提供了原生态环境,促进了民间艺人的主观能动性。
南疆茶馆堪称是维吾尔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保护民间口承功能将单一的“茶”消费提升到了空间消费和文化消费的高度,并有机结合了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这有利于提高“茶馆”这一传统文化媒介在新的经济语境下的适应能力。
[1]徐承炎.浅谈茶与西域[J].农业考察,2016:(5):168-17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寓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维吾尔语详解辞典[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408.
[3](清)和宁.回疆通志(卷八)清嘉庆久年(1804)刊本.
[4][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 [M].尹虎彬 译中华书局.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