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茶文化主题下英语翻译的文化因素研究

2018-01-19 05:26:08
福建茶叶 2018年5期
关键词:饮茶译者茶文化

邱 景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也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万众瞩目的焦点。古代我国茶叶经由丝绸之路销往欧亚大陆,茶文化则以茶叶为物质载体进入其他民族的文化领域,在长期的交流与碰撞之中在异乡土壤生根发芽,并逐步蒙上了适应当地风土人情的人文色彩。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提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都越发密切,我国传统民族特色商品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推广与完善都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特别是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又是中西方之间共通的内容,在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方面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促进作用,其翻译优化与国际传播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1 中西方茶文化的对比研究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十六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开展,茶文化跟随茶叶步入西方社会,由此开启了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的旅程。茶文化在西方社会经历了五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在思想意识、审美理念、价值理念等方面产生了“归化”性转变,突出了西方社会所崇尚的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等精神,而弱化了它在人格塑造、情感熏陶、心灵净化等方面的意义。在如今中西方文化交织发展的背景下,若要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传播,必须要以科学而准确的翻译为桥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首先要对中西方之间茶文化的异同对比拥有比较清晰的认知。

1.1 中西茶文化在物质文化领域具有显著差异

从茶叶的种类来看,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国,茶叶品类非常丰富,常见的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花茶等,每一个品种之下又可以细分为成百上千个细类。在我国,人们饮茶大都是为了陶冶性情、平淡心境,在选择茶叶时往往会挑选更加富有自然气息和灵秀之气的绿茶,特别是古代文人墨客,每每在吟诗作赋之际总要斟上一杯翠绿莹莹的茶汤,气定神闲地品味,由此实现与自然的交流,触发内心深处的灵感。所以在中国,绿茶是产量最高、销量最好、受众最多的茶叶品类。在西方,受湿冷气候的影响,人们往往更加偏爱性质温和、营养滋补的红茶,特别是在英国,享誉世界的“下午茶”就是围绕红茶建立起来的。从饮茶方式来看,中国人喜好清饮,即不添加任何辅料,有条件的要以最纯净的水源来烹煮茶叶,以领略其天然风味,感受其中的自然气息。而西方人则喜欢混饮,他们通常要在红茶中加入牛奶、咖啡、柠檬、蜂蜜,搭配水果、饼干、肉脯等点心,以调和茶汤的味道,使之香醇而营养。从饮茶器具来看,中国作为茶道艺术大国,与茶相关的器具有上百种之多,比如茶杯、茶托、茶盘、茶壶、茶缸等,制造原料包括陶瓷、玻璃、青铜、竹木等,造型简洁,色彩淡雅,古典大方,只为衬托茶汤而存在,绝不会喧宾夺主。而在西方,人们大都使用陶瓷、玻璃、银质等金属的器皿,常用的茶具有茶壶、茶杯和茶托三样,在色彩和造型方面比较绚丽和夸张,带有一种奢华隆重的感觉。从饮茶时间和地点来看,中国人饮茶并没有严格的时间及地点规定,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只要人们想要静心凝神地品一杯香茗,就可以直接进行,无论是在山林草木之中,或是在窄巷胡同之内,都丝毫不会影响人们饮茶的兴致。但西方人饮茶则多有时间和地点的规定,比如英国人饮茶根据时间不同可以分为早茶、午茶、下午茶、晚安茶等,在饮茶地点上,若身为主人举办茶会,则一定要选择家里布置最好、光线最好的房间,而且主人和客人都要身着盛装,以展示自己的气质、审美、地位与财富。

1.2 中西茶文化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有较大差别

中国人是把茶叶视为修身养性、回归自然的一种方式。众所周知,中国茶文化是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共同灌溉下形成的,其中既有儒家文化追求世界大同、万物和谐的理念,也有道家文化针对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追求,还有佛家文化淡泊名利、悟道自省的精神。中国人饮茶讲究五品以及三看、三闻、三品和三回味。其中,五品是指耳品、心品、口品、目品、鼻品这五官的直观感受。三看是指要看茶叶的外观、形状、颜色以及冲泡以后茶叶的状态和茶汤的色泽。三闻是指干闻、热闻与冷闻,也就是茶叶在不同的温度与湿度状态下散发出的香气情况。三品是指火候、茶汤味道与茶叶的韵味。三回味是指茶人在品茶之后以舌根、齿龈和喉底为依托的回味。这些流程或步骤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平心静气、消除疲劳、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在煮茶与品茶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美的享受,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具有高度的精神意蕴。而西方人饮茶,则强调其物质性和功能性。他们把茶视为饮食的一部分,通过一天多次饮茶获取饱腹感和各类营养,同时将茶会、茶宴等视为拓宽交际、结实人脉的良好契机,他们会在此类活动中精心装扮,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其他人面前,以获得他人的好感与信赖。还有很多人借饮茶的时光来洽谈商务和政治,以期在休闲愉悦的氛围之中收货良好的结果。可见,精神意蕴在西方茶文化中已然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其休闲娱乐及人际交往的功能价值。

2 当前茶文化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文化差异背景下,茶文化英语翻译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以下两个典型的问题。

2.1 茶文化专有名词找不到对应表达,翻译呈现不一致、不规范

我国茶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而西方茶文化则经历了短短五千年,再加上双方在传统文化及语言文字上的差异性,就会导致很多中国茶文化中常用的内容在英语语言框架之下找不到对应译文的问题,特别是茶叶名称,我国有成千上万种茶叶品类,西方市场上则只有最出名的那几十种,势必会出现文化内容不匹配的情况。由于茶文化翻译发展时间较短,实践经验尚显不足,导致很多在西方并不常见的茶文化词汇还未统一翻译标准,一个文本对应多个译文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比如把“大红袍”翻译为 Robe Tea、Da Hong Pao、Red Robe Tea、Clovershrub Tea等,又如把“铁观音”翻译为 Iron Buddha、Tie Guanyin、Tie Kuanyin、Tea Buddha等,这会让西方消费者误以为这些都是不同的茶叶,但看到实物以后又找不到区别,会造成市场混乱、我国商品信誉度下降等,严重削弱我国茶叶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阻碍我国茶文化的跨地域传播。

2.2 翻译教条主义,只求“一一对应”,却不考虑两种文化在人文思想和文化禁忌等方面的差异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有目的、有功能的,并不是简单的流于表面的语言文字转化,而是要深入到文化层面,充分理解中西之间在文化方面的异同,在翻译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民族风俗和文化忌讳,通过意译、增译、删译等方式,实现两种文化及语言之间的有效对接。比如,在翻译“龙井茶”时,一些译者死板地将其翻译为“Dragon Well Tea”,殊不知“龙”在西方是一种不祥的意象,代表贪婪、凶残、邪恶,完全不同于它在中国文化之中的正面形象,这种完全直译的方式会让西方消费者从心里产生抵触和厌恶的情绪,影响商品的销售和相关文化信息的传递。所以,译者可以直接使用“音译+Tea”的方式,翻译为“Longjing Tea”,既体现出了其东方色彩,又让茶叶的商品属性显而易见。

3 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茶文化的翻译策略

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茶文化的翻译必须要以两种文化的实质内涵与接受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灵活运用翻译技巧,采取科学的翻译策略,保证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可以符合西方读者的文化心理与表达习惯,最终促进茶文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顺利传递。基于茶文化翻译当前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译者可以采取以下翻译策略,来保证译文的忠实性与可读性。

3.1 译者应当加强对茶文化专业术语的解读与翻译研究

对于那些已有翻译,译者应当根据原文的背景与内涵去评判出一个最准确的译本,并通过茶文化行业协会和权威翻译组织的帮助,把这个译本的唯一性确立下来。对于那些此前尚未翻译的内容,译者则可以自发地成立一个专门的翻译小组,对这些内容进行界定和译介。除此以外,为了方便后续译者,相关组织和机构可以建立一个权威的茶文化翻译语料库,实时添加那些已经确立下来的译本,并在相关领域内予以宣传和推广,让日后每一位译者的翻译工作都有据可依、有理可寻。当然,我国的茶文化绝非茶叶品名那么简单,还包括茶诗、茶词、茶道、茶艺、茶学专著、历史典故等,它们都是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是外国读者了解我国文化魅力的窗口,也是我国译者和相关组织需要重点攻克的部分。只有把这些内容之中的专有名词都予以规范化,才能保证茶文化翻译的前后一致性,使外国读者对我国的茶文化拥有系统化、全面化的认知,从而促进我国茶文化推广的持续发展。

3.2 译者应当灵活使用翻译方法,与原文内涵协调一致

要从原文的文化内容出发,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并在译文中以目的语读者所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原文与译文在内涵、目的、功能、审美等方面最高程度的协调与对等。常用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和意译法两种,其中,直译法之中又包含了音译法,即以拼音来翻译,这种方法大都应用于茶叶名称以及与茶相关的地名的翻译;意译法之中又涵盖了删译法、增译法、写意法等,增译大都是为了解释原文的文化背景而添加的一些注释内容,删译则主要是为了去除那些影响阅读的文化性过强的内容以保证阅读的流畅性,写意法则是源自我国的写意山水画,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也是翻译的最终要求,强调译者要立足于中西方国家风俗习惯、民族风情各不相同的事实条件下,采用灵活变通的翻译方式,对原文的结构进行解构与重组,而不影响其内容的传递,从而保证我国茶文化在内容方面全面而准确的传达,促进外国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与接收,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中西方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茶文化在两种社会背景下的显著差异。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我国儒释道精神长期发展的精粹,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蕴意,对人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译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对两种语言和文化拥有全面的把握,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能够站在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交际的高度,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加强对专业术语的研究与规范,最终实现茶文化的有效译介,推动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1]张扬.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7):117-118.

[2]孟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D].湖北红叶大学,2010.

[3]黄剑,戴丽华.茶的多维意义及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2):310-312.

猜你喜欢
饮茶译者茶文化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 08:28:26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09-25 03:04:42
茶文化的“办案经”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2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四季饮茶与健康
红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15:06:06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月下饮茶
对联(2011年16期)2011-11-20 03: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