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增芳
(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具有极其丰厚的形式和内涵,比如说茶道演示、茶艺表演、茶歌茶舞等,又比如说“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等思想价值理念。总体来看,无论是其具体的呈现方式,还是其内含的精神思想,都包含着极强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从另一个方面说,茶文化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创造活动,需要参与者有很深的艺术修养和造诣。因此,在新时代里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茶文化,就要注入更多的艺术元素,而音乐教育的融入,不仅能够极大地增强茶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是对饮茶者的审美水平和艺术品位的提升大有裨益。
音乐与茶文化可以共同归类为文化领域。我国自古便有“礼乐”的说法,比如说“礼乐之邦”、“礼崩乐坏”等,由此可见以音乐基础的礼乐体系对我们中国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的重要性。据考古研究,我国的音乐文化大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炎帝、皇帝时代,并在春秋战国出现了一个发展的爆发期。到了先秦时期,我国的音乐文化体系就较为丰富和完善了。譬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编钟和石磐就出现在先秦时期,并在随后的秦朝和两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音乐开始跟诗词文化以及舞蹈艺术进行融合,出现了著名的乐府音乐文化以及歌舞百戏。又经过几百年发展后,到了唐宋时期,我国古典音乐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期。由于唐朝政治开明、文化包容的特点,因此唐朝的音乐吸收了大量西域民族的元素,再加上我国传统歌舞艺术发展,所以唐朝的音乐风格是以传统音乐为基础,以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为辅,并以歌舞等形式具体呈现。
茶文化在我国的出现则要比音乐晚上很多。尽管中国人种茶、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与音乐出现的时间近似,但是茶文化则要等到魏晋时期才逐渐开始形成。在此之前,中国人仅仅将茶叶当成一种饮用的事物,认为其能够生津止渴、祛热解毒。但是在魏晋时期,一股从上而下的奢靡之风席卷社会的各个阶级,一些斗富、炫富、奢侈、浪费的现象竞相涌现。而一些上层阶级的士大夫以及一些文人墨客们对这种现象十分反感,因此便试图通过另一种载体和生活方式去抵制这些奢靡之风。而茶叶凭借其天然、质朴的自然特性以及其能够让人头脑明晰的属性,受到了这些士大夫和文人的青睐。因此他们便开始通过推广和弘扬饮茶的习俗,去消弭奢靡之风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因此茶文化的基础属性与其自然特性密切相关,即天然、质朴、幽静、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与其它很多领域不断交融碰撞,既将自己的特性渗透到了其它领域的文化当中,同时也从其它领域当中汲取了大量的文化元素,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厚和饱满。比如说茶文化与我国建筑文化融合后,产生了极具艺术性和欣赏价值的中国园林艺术;茶文化与诗词歌赋融合后,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且意境深远的茶诗茶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由于茶文化所特有的渗透性与包容性,再加上音乐艺术与茶文化在诸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因此我国茶文化不可避免地与音乐产生交集,有着十分悠久的融合发展历史,并产生了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性的新艺术形式。茶文化与音乐的“初次相逢”可以追溯到唐朝前期,两者分别在两个维度进行融合。一方面随着当时佛教的兴盛和各地寺庙的发展,一些僧人会在寺庙当中设立专门的茶室,或是以茶代客,或是边品茶边聆经论道,因此佛教与茶文化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产生了“禅茶一味”的精神内涵,更是推动了禅茶音乐的发展,如我们今天听到的《六字大明咒》、《白度母心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佛教音乐,从一定程度上讲都是禅茶音乐的范畴。禅茶音乐的风格比较缓慢平和,具有“远、虚、淡、静”等特征,听之能够让人放松身心,内心变得安静且从容,得到灵魂上的洗礼。另一方面,唐朝时音乐与茶文化的融合还表现在宫廷和贵族的茶事活动当中。唐朝时国力昌盛,上层阶级尤其是宫廷当中尤其喜欢一些大型的歌舞表演,因此他们在饮茶时也喜欢演奏一些大气磅礴、悠扬典雅的宫廷音乐,并且结合茶文化的特点,对音乐做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整,使之与茶事活动所营造的氛围和心境更加吻合。
茶与音乐的融合起到了很好的化学反应,让两者均焕发出新的夺目色彩。之后,随着茶文化的普及,茶与音乐的在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其中以“雅士茶道”作为著名。雅士茶道主要是由一些精通音乐并且喜欢饮茶的音乐家、诗人、词人所推动发展的,他们在日常的茶事活动中,通过吟诗作对、弹琴吟歌,让茶文化变得更加富有艺术色彩和文化品位。雅士茶道的韵味其实我们今天也能通过唐诗宋词感受到,譬如说著名唐朝诗人杜甫、李白、王维以及苏轼、黄庭坚等著名宋代文人写的很多与茶和茶事活动有关的诗词,就有大量关于茶与音乐的内容。
音乐与茶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古代的上层阶级和文人墨客之中,同时更是在民间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发展。唐朝之后,茶叶在民间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到北宋时期茶叶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普通群众的生活当中,我们今天熟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就是宋朝人生活中的俗语。由于宋朝的商贸流通业十分繁荣,因此宋代的茶文化相比前代而言增添了更多的市井文化色彩,这种特性同样反映在音乐与茶文化的融合之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与茶有关的宋词,其实很多就是当时普通老百姓的流行音乐。而随着茶叶种植的推广,底层劳动者凭借其智慧,创造出很多富有特色的茶歌、茶曲。譬如说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赣南采茶戏,其实就包括了采茶曲和采茶歌,是由采茶曲、采茶歌发展扩充而形成的。
从现实看,尽管我国茶文化在近些年得到了不错的传播,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上了这项古老而传统的文化种类,但是也要看到,在茶文化传播上我们还存在形式单一、方法落后的弊端。而音乐作为人类共同的语言,能够被所有人所接受和喜爱。因此,通过音乐教育传承茶文化,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年轻学生们在得到音乐艺术熏陶和享受的同时,便能对我们的茶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让茶文化更富感染力和吸引力。
尽管音乐与茶文化的融合由来已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呈现方式。但是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诸如茶歌、茶曲等艺术形式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少,而新一代的表演者也乏善可陈,面临着人才断档的尴尬局面。而如果把茶文化融入到我国各级教育的音乐课程当中,那么就会让茶文化与音乐得到全新的融合方式。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从采茶曲、采茶歌、禅茶音乐等茶文化音乐中提取出合适的内容,通过表演、学习培养出学生对茶文化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发现茶文化的魅力。如此,便能挖掘出那些喜欢茶文化并且适合茶文化音乐表演的人才,进而再进行专门的培养和教学,使其拥有更好更加完善的茶文化知识体系。
尽管我国茶文化与音乐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但是也要看到,无论是赣南采茶曲,还是广西采茶歌,又或是江南一带的茶艺音乐,其处于“各自为战”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尽管它们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其基本都为民间文化,因此很少会有人将其整理归纳并升华到音乐理论的高度。即便是有,也是零零散散的,不是整体和系统的理论文化。再加上其属于口传心授的文化形式,所以一旦一种或是多个茶文化音乐种类出现人才的断档后,那么想要再恢复的话是难上加难。而如果将茶文化融入到音乐教育当中,那么就会将茶文化音乐纳入各级教育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当中,专业的音乐家、理论家必然要从各地的茶文化音乐中追寻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并找到其音律、曲调、歌词等音乐文化的内涵,进而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茶文化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播,另外即便是有的茶文化音乐在民间出现失传的现象,后人也可以从这些专业的教育机构中找到其原始的“存档”。
通过音乐教育让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那么就要充分尊重音乐教育与学习的规律和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从“聆听、学唱、实践”这三方面出发,让两者得到更好地融合。
顾名思义,聆听便是要听歌,也就是要先学会欣赏歌曲,通过聆听找到不同音乐的特性和其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感受到其艺术特点和表现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搜集和整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茶文化音乐,让学生们进行大量的音乐聆听和欣赏,使其首先感受到我国茶文化音乐的艺术魅力。
音乐跟别的艺术种类相似,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上升状态。长时间、大批量的音乐聆听,可以让学生们打下较为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其下一步的“质变”提供条件。而学唱就是音乐教育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一环。在音乐教育的学唱环节,教师要尽量从我国民间的茶曲、茶歌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曲目进行教学。因为无论是江西的采茶歌还是江南的茶艺音乐,其都凝聚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同时更能体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可以说是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优先选取这些茶文化音乐让学生们进行学唱,更加通俗和易学。举例来讲,让学生们学习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采茶歌,可以从其歌词内容、曲调类型、旋律变化中,感受到广西少数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民族性格,往深度里说还可以让学生们感悟到当地方言、腔调发音等方面的规律。
假如说音乐教育中的聆听和学唱可以解决茶文化音乐是什么、什么样等问题,那么音乐教育的实践部分则可以帮助学生们学习到“怎么办”的问题。对于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让学生学到茶文化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帮助和引导学生们对现有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为进行升华和再加工、再创作。一方面,要根据个人的审美品位和价值取向,创作出更加具有个性化的音乐作品。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现代观众的需求,创新茶文化音乐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比如说可以吉他、电子琴等现代音乐设备,以及说唱、合唱等音乐表现方法。如此多措并举,定能让我国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
[1]曾竹娥.浅议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取向——以赣南采茶戏教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A11):203-203.
[2]余婷婷.茶艺的配乐之美[J].广东茶业,2009(5):35-37.
[3]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莫维主编.世界音乐经典快读[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5]蔡荣章.茶席·茶会[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