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国际旅游学院,海南三亚 572000)
纵观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回望过去,我国所经历的经济模式: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效率低下、受自然限制极大;近代工业经济污染严重、资源亦被过度浪费。在“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今天,探索并大力推广一种以茶元素为核心的新增长点,即“茶元素循环经济”已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又一亮点。
“循环经济”更多的是倡导人、自然经济和科学经济大系统内的和谐关系。此外,“循环经济”推崇更高的产出比,资源的高效利用率、低浪费率。这种绿色、生态的模式很早便在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被实践。此模式不仅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益,亦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有裨益。
“循环经济”出现得相当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的思想就已经萌芽。但是由于当时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国人并未充分意识到循环经济的优越性。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循环经济模式被大力提倡推广。
比较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经济的可持续性远不如后者。因为传统经济是一个单向的指向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与之相反,循环经济提倡消耗定量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创造财富。毫无疑问,循环经济是值得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它推动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和谐,讲究综合开发资源提高回收效率。
循环经济中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第一,减量化要求在一定的产品标准下,通过消耗较少的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种原则已充分贯彻在茶叶绿色、环保的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第二,再使用原则要求产品能够被反复使用,而非用之即弃。再循环原则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无论在城市或是乡村,都出现很多回收站。反观我们现在的茶叶包装,传统的袋子大都被金属制盒子取代,这更有利于茶叶包装回收利用。除此之外,商人推出用陶瓷制品包装的茶叶,甚至更受市场欢迎,普通的包装盒变成工艺品。而茶具的设计也一向如此,无论是同绿茶相映成辉的青瓷包装,还是同红茶色若金汤的白瓷包装,产品包装盒都是可循环利用的。这种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备受消费者青睐,且广受好评。
科技的飞跃式发展,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待在每一个固定的地方生活,年轻的人们渴望四处旅行,了解更广大的世界;平时工作繁忙的都市白领,也渴望进入乡村放松,领略乡村的质朴生活。因此,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起来。
在现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形式单一、主题不明确、缺乏新意的问题。长此以往,乡村旅游业相对农村旅游业的劣势更加显著。在特色农产品中,可以加大对传统油茶、茶叶的推广,促进其销售;更可以宣传“茶道”文化,传递茶道、茶事活动的人文价值观,融入传统的哲理道德,促进游客精神放松。另外,发展旅游业要面向市场,大力提升乡村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服务环境,这才能吸引更多客源。
提起“乡村旅游”的成功典范,陕西省咸阳市的袁家村,袁家村靠近关中平原,人数较少只有292人,占据670亩土地。袁家村并无黄山、华山等风景名山的钟灵毓秀、享誉古今,也没有乔家大院、凤凰古城的古色古香、游人如织。袁家村旅游条件平平,也并非政府的重点帮扶对象。但是因为袁家村找准了自己的“杀手锏”——创办农家乐产业,而在一众乡村旅游地点中脱颖而出、名气大增。袁家村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有明确受众定位、服务形式。袁家村主要针对城市高消费人群,为人们提供舒适以及乡村风情的体验场所。各家主营的就是家常便饭,野菜,粗粮。城市精英在日常工作中精神压力较大,他们进行乡村旅游的目的,并不是想品味多精致美味饭菜,更多的是想放松身心,回归自然。而袁家村提供的产品形式,正好迎合了白领们的需要。当然,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袁家村值得借鉴之处,就是不断改进和提升乡村旅游层次,给予消费者不一样的体验。袁家村打造“乡村旅游”的成功案例,给乡村旅游业带来重要启示。即发展旅游业必须要有自身特色,增强游客记忆。从这个角度看,在乡村旅游业中,融入传统茶元素恰到好处。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应当丰富乡村旅游主题形象,鲜明乡村旅游定位,在提高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收入的同时,更要让乡村各种农副产品和传统元素走出去,使乡村旅游业发展,更加繁荣、富强。
用好茶元素,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益于人们了解“茶的精神”,提升自身文化境界、陶冶情操,从而更好的完善自我。古人风骨,犹在眼前。宋朝时的士大夫爱品茶、斗茶,文人推崇茶道精神。赏茶盘、茶宠彰显着古人的风趣优雅;茶盘、茶巾象征着健康洁净;三才杯、公道杯则体现着文人墨客对公平的热爱。氤氲的茶香里,士大夫盘腿而坐、怡然自得、畅谈国事针砭时弊,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通过茶道的传递感染每一位爱茶、品茶之人。这种令人格外放松的方式,对于乡村旅游的受众——消费群体,难道不是最好的放松自我的方式吗?这种独具一格的文化元素,更当成为特色鲜明的切入点,成为乡村旅游的“主打菜”、“明信片”。
在乡村旅游业尚未发展之时,各种农副产品仍然是乡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山丘上,漫山遍野的植满绿油油的茶叶,一丛又一丛,爬满山脊,像蜿蜒着无数连绵不断的青龙;油茶更是被细心照看着,满身葱茏的翠色,挂满的果实被压榨出黄澄澄的茶油,映出乡民们的笑脸。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原有的植被。树木被砍伐,土地被建筑占用。在乡村旅游业蒸蒸日上的同时,积极融入茶元素已是成为脱颖而出的点睛之笔。栽培茶树,在提高景色观赏性同时,开发游客自主采茶、烘茶项目。成品由旅客自费购买带回城市。既激发游客兴趣,又增加景区收益,一举数得。绿色茶油亦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茶油同一般的花生油、菜籽油相比,矿物成分含量较高,溶解性更好,长期食用对人体益处很大。栽培油茶树对防止水土流失也有重要意义,酿造出品质纯正的土茶油。
新闻极易看到农产品滞销的消息。虽然山区交通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仍有不少地区,由于交通、信息的滞后,果民精心培育的果子只能烂在树上。果农脸上刀刻的皱纹令人心疼。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增长农副产品的产业链必不可少。乡民们自己培育的果实出售给游客,也可经过简单加工成为精品罐头。与此类似,传统的茶元素在现代旅游产业中,更能发挥吸引无数游客。茶元素体系中的精神内涵,可以成为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主旋律。与此同时,茶叶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更是可以被妥善利用。在茶类食品方面,从茶心面包、茶挂面、茶汤包到茶果冻、茶果脯、茶糖果、茶心巧克力更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在茶类饮料方面,红茶、绿茶、奶茶都深受大众欢迎。此外,在茶水服务延伸方面,茶浴、茶面膜、茶足疗更是新兴产业,前景看好。
茶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核心,值得我们传承和融入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朝着生态化、绿色化方面发展,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1]付晓玉.茶叶经济主导下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案例分析[J].福建茶叶,2016(7):130-131.
[2]龚娜.茶文化旅游推进茶叶经济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6(8):104-105.
[3]陈晓亚.茶文化旅游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7(1):130-131.
[4]沙莎.茶叶经济模式下的农业旅游开发与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7(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