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珊
(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佛语有云,“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意思是说佛陀的思想教义是唯一的,但是由于不同的信众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认知能力和现实环境等,会对教义进行相对差异化的解释,这就形成了佛教的“流派”问题。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佛教大体上形成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流派,其中又以大乘佛教影响力为大,形成了三论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天台宗、化严宗(又名贤道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大宗派。作为佛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佛教音乐凭借其神圣性、仪式感、空灵性等特点,成为影响我国传统民乐、采茶乐发展的重要文化模因之一,并对我国采茶乐的创编、传唱、跨界融合、导入生活细节领域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佛教文化典故当中,传统的“佛教音乐”被称为“梵呗”,最早缘起于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代表着佛教僧侣对于人生、世界、生活和自然万物的基本价值旨趣。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佛教音乐随着佛教的流派化、宗派化而逐步流变、演变和发展,但是本质上仍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其它音乐流派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这样几点:
在佛教的音乐观念看来,音乐是实现其人生修行、佛教修行的一种形式和一种途径。相比较于世俗的音乐艺术,佛教音乐艺术从一开始产生就是一个带有明显的“清、静、定、肃、远、和”特征的宗教亚文化,《法华经》对于这种艺术的审美情趣描写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从中可以看出佛教的音乐审美将自身的音乐艺术置于世俗生活之上,同时又把其对于宗教、人生、生活、修行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等与这种审美情趣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清净、宁静、安定、庄严肃穆、悠远、和谐的意境,给受众和信徒带来一种“光明禅瑞、清净安宁、庄严肃穆的感染力”。区别于我国传统民乐追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意境,佛教音乐的生活审美情趣追求的是“感化性”意境,这种感化意境主要是引导、感化受众同自我的内心世界沟通,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
佛教音乐最早源于种姓制度盛行的传统印度,因此佛教音乐的艺术交际形态本身带有明显的现场仪式性和礼乐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其艺术韵律的“威仪性”和“合宜性”。意思是说,佛教徒不能违背佛教的“威仪”(即指佛教徒坐、作、进、退都要有威德有仪则)仪式感,音乐本身不是一种消费品,而是协助教徒实现教义修行的一种必备品。佛教音乐追求的不是音乐本身和个体的情绪发挥、宣泄、表达等,而是注重将教徒与威仪二者实现统一,从而实现佛教所讲的“音乐供养”,即把音乐当成一种“礼乐制度”,一种宗教仪式的构成元素,这是区别于世俗音乐内嵌于生活情境的一种表现。
佛教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用于做法事的音乐”、“在佛教活动中使用乐器进行演奏的器乐音乐”以及其它佛教音乐元素与其它音乐融合的产物等类型,本质上都反映着佛教的行为心理。用佛教音乐哲学的话语来讲,由于佛教的原本教义在个体层面提倡“本真”、“直指”、“简和”、“空寂”和“自在”,在对待众生层面又提倡“慈悲”、“喜”、“舍”、“平等”等理念,因此佛教音乐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其“清欲向善”的基本心理机制。
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长河里,“采茶乐”一般也被称为“茶乐”、“采茶戏”等,迄今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性概念,甚至我国古代茶文化中也没有专门的“茶乐作品”。一般来讲,广义上的“采茶乐”指的是一种“以采茶为题材而创作并由器乐演奏的有一定曲式结构的乐曲”,是极具中国东方闲情逸致色彩的一种茶艺活动。总起来看,几千年来,我国“采茶乐”的创编呈现出这样几种发展趋势特征:
采茶乐属于我国传统民乐和茶文化跨界融合的产物,在具体的乐器调度上为了达到和表现出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国粹眷恋”,普遍采用复合型、耦合性比较强的多元化传统乐器进行演奏。例如,我国湖南地区的采茶乐《湘江茶歌》为了突出湘江地区那种淳朴的茶文化韵味,就采用了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进行演奏。又如,浙江著名采茶乐《采茶舞曲》在创编上就大胆地综合性采用了诸如排箫、高胡、古筝、琵琶、笛等乐器,制造出了一种采茶时那种喜悦、欢快、茶香、雅致、清新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严格来说,在我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实践当中,以“采茶乐”为代表的茶艺属于一种小众文化或者说精英文化,是文人士大夫阶层闲情逸致的精神生活之产物,当然这个过程的实现也是在“茶元素”与“茶劳动”的参与中形成的。我们看到,从《闲情听茶》、《茶雨》、《茶诗》、《奉茶》等茶乐的创编过程来看,由于整个创作过程都是相对封闭的文人阶层或作曲家来实现的,创编过程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群众参与,因此,这些作品客观上轻视了大众化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带有一定的小众化色彩。
我国采茶乐在传统茶文化中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采茶戏便是一种典型代表,比较知名的采茶戏如赣南采茶戏、黄梅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等,在审美意境上主要都是指向世俗的生活理想,如祈求风调雨顺、政通人和、茶叶丰收等,其旋律、韵味、唱词、茶乐典故、方言等均指向现实的生活理想,并不寻求形而上的宗教教义,在这一点上讲,我国的采茶乐本身的创编是立足于世俗生活进行口头或书面化的创作的。
最早的佛教音乐源于印度,但是随着不同佛教流派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传播、流变等,佛教音乐本身也实现了“本地化”、“本土化”以及“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佛教音乐在坚守自身的“奉佛”核心理念的前提下积极地走向了兼容并包的道路。例如,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音乐在其流变过程中无论是在乐曲的演奏乐器方面还是在相关的审美情趣方面,都融入进了强烈的中原文化特色,实现了一种佛教音乐的中原化。对于茶乐、采茶乐的创编、创新来讲,未来的创作也要学习和借鉴这种兼容并包的理念,融合西方文化、本土流行文化、民族文化等不同的元素,创作出适合时代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
采茶乐作为茶文化的一种实现形式,内在地因循着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被有的学者概括为“养生、修性、怡情、尊礼”,反映着几千年来我国民族性格养成、民族精神繁衍的基本面貌,更是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魂和文化自信形成的基本“压舱石”。从佛教音乐不同流派的发展来看,尽管在具体的佛教音乐形式上不同地域有所差异,但是本质上因循的佛教基本教义却没有改变。因此,受此启发我国未来的采茶乐创编发展,无论基于何种文化融合的视角,也无论出于迎合大众口味和审美情趣的需要,都必须坚守住中华传统茶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底线。
佛教音乐由于将自身的定位置于“高于世俗生活”的位置,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其边际影响并不显著,属于典型的小众性、工具性艺术,即艺术本身只是作为宗教的传道工具而存在的。但是对于我国采茶乐来讲,传统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生活性与艺术性”的不均衡,有些作品过于注重艺术性而忽视了大众性,而有些作品则过于注重迎合社会大众,丧失了艺术品位。基于这种艺术视角,未来我国采茶乐的创编发展要积极走向“生活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道路,将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扎根力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1]王昆吾、何剑平.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M].成都:巴蜀书社,2002:34.
[2]何艳珊,尹树君.佛教音乐美学对现代音乐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4):38-41.
[3]贾茹.佛教音乐与礼乐中国[J].青海社会科学,2017(2):204-208.
[4]吕彬.民族文化中的音乐表现——抚州采茶戏音乐文化的研究[J].音乐时空,2014(22):79.
[5]冯光钰.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