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盈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浙江丽水32140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我国是农业大国,对农业的发展极其重视,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水稻种植是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稻产出是我国居民粮食的重要来源,故水稻种植业的良好发展是关乎我国居民粮食安全的有效保障。我国水稻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最早期的 “火耕水耨”发展到如今的 “耕、插、收”等完整的现代栽培技术,体现了巨大的技术进步。现代水稻的种植开始投入更多现代要素,如机械、化肥、农药等,一方面确实提高了种植产量,但从长远来看,对于农药化肥的依赖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进而影响水稻产量与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韦明球、袁智波,2017)。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种植对于农药、化肥的依赖,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实现水稻种植的经济、生态效益融合发展。
种子的选择是水稻种植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高质量的种苗是水稻种植产出高效的基础,直接关系水稻后期的生长管理过程,所以要掌握正确的选种方法。需要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合理分析种子对于种植区域的接受适应能力,以保证种子的出芽率;种子自身的品质也至关重要,所以在进行选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外表饱满、健全、抗逆性强的种子,以保证水稻后期的正常生长。
种子处理是有效预防病菌对稻苗侵害的重要步骤,包括晒种、浸种、催芽等几个步骤。晒种,即将种子放置在充足的阳光下进行晾晒,几天即可,晾晒过程中要不断翻动以做到晾晒的充分。晒种可以提高种子的通透性,增加稻种对于氧气及光照的吸收,此外,还可以利用阳光对种子进行杀菌消毒,减少病菌感染,提高种子成活率;接着要进行浸种,即将稻种放在配置好的药液中进行浸泡,浸种最好在室内进行,且根据稻种的皮壳厚度灵活决定浸泡时间。通过浸种,可以补充种子所需的水分,促进稻种内部的生理活动,提高种子活性;在做好选种、消毒、浸种的处理工作后,还要对稻种进行催芽,目的是让种子能够提快出芽速度,并且提高幼芽的质量,催芽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大都经过 “高温破胸、适温催芽、常温炼芽”3个常规阶段。
育苗最重要的是对苗床即培育稻苗的土地的处理。为保证稻苗得到充足稳定的光照,提升稻种的出苗率,苗床一般会设置为东西方向,以便幼苗吸收阳光;苗床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距离,目的是为稻苗的根部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苗床距离可根据种植面积与种植密度合理控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此外,为保证稻苗生长所需的温度,还需要在苗床之上覆盖地膜,这可以有效地降低外部气候对于稻苗生长的影响。
水稻的播种需要合适的气候条件,即气温、水温等都要合适,才能够开展播种工作,一般,水稻的播种需将地温控制在7~8℃之间 (陈登科,2017),以保证为种苗提供达标的外部条件。后期在进行稻苗插秧时,同样需要对应的气温、水温条件,各个地区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插秧时间。此外,不管是机械插秧还是手工插秧,稻苗之间的距离必须均匀,这样才能有效地让稻苗度过缓苗期,保障后期的健康生长。
在稻苗度过缓苗期后即进入长期的田间管理过程,其中包括施肥、除草及病虫害防治等活动。施肥目的为稻苗提供所需的营养成分,促进稻苗的生长发育,在施肥的过程中,切要注意肥料的种类、施撒的多少及施肥的时间间隔等,肥料种类要满足稻苗的需求,不可盲目选择肥料种类,且肥量要适度,施肥间隔要均匀,过度施肥或者时间间隔短会造成稻苗 “营养过剩”,容易烧死;过少施肥或施肥间隔短会造成稻苗 “营养不良”,严重影响苗种发育。所以,要科学施肥,保证稻苗的 “茁壮成长”田间杂草会与稻苗争夺阳光、氧气及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等,阻碍稻苗的正常生长,杂草的去除是个复杂的过程。在除草的过程中,可使用除草剂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在达到除草目的的同时尽量减少药剂对于生态及稻苗的危害。病虫害的发生对于水稻的产量、质量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要及时准确的加以防治,除了做好播种前必要的选良种、消毒等工作外,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药剂并正确使用,做到预防与治理的良性结合。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水稻种植的产量及质量,促进水稻种植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的水稻种植主要有2种技术应用 (单文芳,2015)。
叶龄优化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对水稻生育期的确认,选用科学合理的适应水稻叶片生长规律的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过程,有效提高水稻的种植产量。(单文芳,2015)叶龄技术优化的关键是设立合理的叶龄观察点,这主要指的是通过在田间设立观察点,借以观察水稻叶龄的生长状况,判断水稻生长的好坏,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行动 (王永维、郑永忠,2017)。观察点的设立是依据水稻的品种及茬口的不同,即不同的水稻品种要设立不同的观察点,借以区分水稻之间的品种差异。同时,观察水稻叶龄的生长状况时,需要在稻叶上早好标记,并汇总记录情况,形成完善的记录报告。叶龄生长状态的掌握是采取优化技术的基础,根据水稻的叶龄状况,并结合种植区域及种植品种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采取符合当地种植品种的一系列栽培及管理技术,促进水稻种植的效益提升。
水稻的 “三控”技术包括控苗、控肥、控病虫技术。控苗技术的优化主要是对稻苗生发育能力的优化,如对水稻幼苗分支的处理。稻苗分支的形成会消耗阳光、氧气及肥料养分,极大影响主苗的生产发育,所以必须采取处理手段,将稻苗多余的分支去除以保证主苗的最佳的生长环境。此外,还要根据稻苗的发育状况,及时准确的施加肥料,为稻苗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所以,控肥技术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控肥技术包括肥料种类控制、施肥量的控制及施肥时间的控制,其中,学术界对于水稻种植的氮肥施加极其重视。氮肥的合理施加,能够为稻苗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从而保证稻苗健康茁壮发育,但传统的种植技术往往是氮肥施加过度,认为肥料施加越多越好,而忽略了稻苗的实际需求及吸收能力。氮肥施用过多,一方面会造成资源浪费,降低氮肥利用率,同时还会造成稻苗的无效分蘖增加,成穗率下降,容易出现倒伏现象。另外,肥料的过多施用,还会带来种植地域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所以,优化控肥技术至关重要。
科学预防病虫害是优化水稻种植技术的重要环节,病虫害的发生对于水稻产出有着极大的威胁,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方法。不同的病害具有不同的防治办法,例如,常见的稻蓟马、稻飞虱、螟虫等,可在稻苗拔秧前每隔3~5d进行1次长效农药喷洒的方式进行预防;采用较广的预防纹枯病的方法主要有适当加大稻苗之间的行间距、科学把握氮肥的施用量及适度增加钾肥使用量,这些均能够有效地降低纹枯病的发生;在大田期较常发生的纵卷叶螟、二化螟等病虫害,可采用诱虫灯进行综合捕杀,这既可以到达病虫害防治的目的,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除了上述所分析的叶龄优化技术、“三控”优化技术及种植过程中各个环节需要的关键技术外,还有一些种植技术也需要优化,例如水稻区域选择、水稻品种选择、稻苗科学密植技术等。合理的种植区域能够为水稻种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稻苗的健康发育;正确品种的选择能够为水稻后期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种植效率的提升;科学的密植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各种资源,获得最大的水稻种植产量,所以,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提升需要涉及各个环节,整体种植链条的优化才会使得水稻种植最终优化的实现 (陈祥恩,2015)。
水稻种植是我国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优化水稻的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率,不仅能够保证我国的粮食产出,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能够有效的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于水稻种植的相关主体应共同努力,致力于各个环节的技术改进,以期促进水稻种植整体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