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电力的发展及其成就回顾

2018-01-19 04:18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农网电气化用电

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 任博雅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电力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由落后到先进、由城乡分割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发展的过程。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农村电力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中国农村电力发展的演变

农村电力的短缺阶段:以农村电气化为重点解决“三农”和无电户用电(1978年~1997年)

1983年,国务院批准了建立100个农村电气化县,由中央财政提供每年1亿元的支持。从1978年到1987年,城镇和村级成立了电管站,农村电气化由县扩展到城镇和乡村。1987年底,农村地区人均年用电量达到了30千瓦时。

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电力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85年5月,国务院批转《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时规定》,把国家统一建设电力和统一电价的办法,改为鼓励地方、部门和企业投资建设电厂。实施“拨改贷”、鼓励“集资办电”拓宽了电力建设资金渠道,这也使得农村地区电气化加速发展。与此同时,国有电力部门实施了一些措施实现农村电气化。县政府和其他投资商一样开始建立自己的发电和配电设施来供应电力给当地用户。

1991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第二批2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决定每年安排2亿元财政投入,中央在资金上保证了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的需要。

1992年,由于出现全国缺电的局面,农村、农业及农民生活用电得不到保证,国家及时提出了“确保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用电、确保农民生活晚上几个小时的生活照明用电。”

1994年,国家提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用7年时间解决8000万贫困的人口脱贫问题),按照国务院的整体部署,电力系统提出了“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其目标是用7年时间消灭28个无电县,使全国95%以上的农户用上电。工程实施一年多,就有24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解决了近6000万农民的用电问题。1997年末,农村家庭通电的地区达到了95.9%。

这一阶段农村电气化发展呈现的重要特征是以地方建设为主。农村电力的政策目标重点是解决无电户用电问题和保障农村电力供应。

农村电力发展的重大转变阶段:从城乡分割到城乡一体(1998年~2010年)

为了适应我国农村从温饱向小康的转变,国务院同意电力系统负责组织实施大电网供电区内的电气化县建设,到1998年底,在大电网供电地区建成了500个电气化县,有力促进了农电事业的发展。

1998年10月,国务院颁发国办发〔1998〕134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请示的通知》,从此“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工程(简称“两改一同价”)在全国展开。从1998年8月“两改一同价”开始,到2004年4月结束,国家陆续投入资金2885亿元,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农村电网的现代化程度有了质的提升,电网规模有了质的飞跃。据统计,城乡居民用电的同价水平平均为0.5元左右,农村居民生活电价比“两改一同价”前平均每千瓦时约降低0.23元。通过实现城乡用电同价,全国每年可减轻农民电费负担约420亿元。

自此,我国农村电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政策扶持和电网企业的贷款,改变了主要依靠地方投资的状况,这一时期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农网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标志着农电发展模式的重大战略转变。

长期以来,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是依靠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力量完成实施的,国家辅以补助支持,这种状况到了21世纪初期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3年,中国财政部第一次提出,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这既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也是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行动的肇始。2004年至今,中国政府连续出台一号文件,其鲜明主题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除出台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电力发展政策外,中国政府还针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电力落后的状况,专门制定了相关政策。2002年,中国政府针对部分西部省份农村用电的落后状况,启动了“送电到乡”工程,选定在西部7省(西藏、青海、新疆、四川、内蒙古、甘肃、陕西)建立720多座独立离网光伏电站,安排总投资47亿元,推广小型风电、光伏发电及小水电,解决了1000多个无电乡、约200万人的用电问题。

农村电力发展的重大转型阶段:农村电力发展以农村能源革命为引领(2011年至今)

中国农村电力的重大转型和变化很大方面发轫于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高度认同及签署的协议与国内国家重大政策决策的出台、推进及实施。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达成旨在控制全球变暖的最终协议,协议要求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需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作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国际气候变化协议的约束以及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全国及农村能源转型大趋势。

从国内看,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煤炭和煤电产能相对过剩,而清洁能源却供应不足。中国能源发展开始向绿色低碳转型、能源革命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农村以传统生物质和散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农村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尤其是以燃煤采暖的北方农村地区,散煤的燃烧成为雾霾的重要成因。针对农村能源消费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政府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能源供给侧改革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和规划。

农村电力发展的成就

全面解决我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农村电气化水平极低,从1982年起,随着“自建、自管、自用”和“以电养电”等政策的实施,全国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序推进。1983年、1990年、1996年,国家先后组织了三批共600个农村小水电初级化试点县建设。1996年,全国有14个省(市区)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通电。截至2012年底,全国还有273万人口没有用上电,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偏远地区。国家能源局审时度势,于2013年正式启动《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至2015年底,随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果芒村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长江村合闸通电,全国如期实现“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目标。

农村电网跨越发展,电力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力支撑了我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满足了农村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对电力的需要。通过全面解决无电地区人口用电问题、大力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和动力电全覆盖、加大电力扶贫工作力度,2017年人均用电量达4550千瓦时,约是1978年的16倍,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农网改造升级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电网薄弱,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长期以来保持持续投入。1998年以来,陆续实施了一二期农网改造、县城农网改造、中西部地区农网完善、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网改造升级工程。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对农村电网的投资累计完成超过1万亿元,农村户均供电容量从2010年不足1千伏安提高到2015年的1.72千伏安。

2016年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2017年9月,国家电网公司宣布提前3个月打赢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累计投资1424亿元,完成153.5万眼农田机井通电、6.6万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7.8万个自然村通动力电,惠及1.6亿农村人口和1.4亿亩农田。南方电网公司实现4709眼机井通电、262个贫困村通动力电、全面完成7665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截至2017年底,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三大攻坚任务“农村机井通电”“贫困村通动力电”“小城镇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顺利完成。

以光伏为主的清洁能源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

2014年,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并随后启动光伏扶贫试点工作。2017年底,全国25个省区市的940个县开展了光伏建设,累计建成规模1011万千瓦,惠及3万个贫困村164.6万贫困户。

电能替代成效显著

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印发电能替代实施方案,在公司经营区域全面启动电能替代工作。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推广实施电能替代项目4.1万个,替代电量达1030亿千瓦时,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大关。2017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共推广完成电能替代电量1286亿千瓦时,占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0%;其中,居民采暖领域替代电量88亿千瓦时,工农业生产制造领域替代电量773亿千瓦时,交通运输领域替代电量128亿千瓦时,电力供应与消费领域替代电量239亿千瓦时,家庭电气化及其他领域替代电量57亿千瓦时。电能替代为促进大气污染治理,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等各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农网电气化用电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约稿(征稿)函
云南:广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 运能大幅提升
中老铁路两国同步架设电气化接触网第一线
安全用电知识多
“小鲜农网”带庐江小农户脱贫致富
电力农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应用
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运行的几点思考
用电安全要注意
用电监察面临的问题及反窃电对策
浅析工业电气化中数字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