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成主任中医师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痛经验总结

2018-01-19 04:05姜彩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医师泻心汤胃痛

姜彩艳

胃痛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 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症, 可伴有胃胀、反酸、胃部烧灼感、嗳气、呃逆、胃内嘈杂等症状。中医理论认为胃痛症多因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情志不遂以至肝气犯胃所致。高海成主任中医师在运用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痛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行医四十载, 对脾胃病的辨证论治有独到的见解, 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有幸成为高老学术经验继承人,随师学习, 收获颇丰, 现将高老对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痛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53岁, 2016年10月23日因胃痛2年, 近期疼痛加剧到凌源市中医院就诊, 由高海成主任中医师负责诊治。患者主诉2年来胃痛、胃胀, 食少纳呆, 时有灼痛感,打嗝后症状略减轻, 症状时轻时重。查体结果显示, 患者胃脘部压之疼痛, 舌淡苔黄腻脉弦细, 辨证属肝胃不和, 湿热中阻型。胃镜检查提示为浅表性胃炎。患者在其当地卫生院接受口服西药治疗, 连续次服用奥美拉唑、西米替丁等未见好转。

高海成主任中医师诊断患者为胃脘痛, 辨证属肝胃不和,湿热中阻型, 使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处方组成:半夏9 g,干姜3 g, 黄连6 g, 黄芩10 g, 陈皮6 g, 茯苓12 g, 广藿香10 g,苍术10 g, 神曲10 g, 甘草3 g, 木香12 g, 佛手10 g, 沉香3 g,牛膝10 g;上述药材取200 ml清水煎服, 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7 d后到医院复诊, 患者主诉服药3剂后胃痛胃胀即减轻, 再次进行查体, 胃脘部轻压痛, 苔黄腻脉弦细。原有处方不变, 再服 5剂, 服药后到院复诊, 胃部胀痛症状缓解。

6个月和1年后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 胃脘痛没有复发迹象, 饮食及消化能力正常, 恢复如初。分析病例, 高海成主任中医师认为, 胃痛症多因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情志不遂以至肝气犯胃所致。饮食不节, 食滞胃脘, 易伤脾胃, 以致脾胃虚弱, 脾升胃降失职, 又寒热错杂, 肝气郁滞, 横逆犯胃, 气机不畅, 均可致病;病位主要在脾、胃、肝,治疗应清热散寒、抑酸止痛、疏肝理气。

2 讨论

胃痛又称胃脘痛, 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症, 可伴有胃胀、反酸、胃部烧灼感、嗳气、呃逆、胃内嘈杂等症状。早在《内经》中就已经出现胃痛的论述,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记载“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 膈咽不痛, 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记载“厥阴司天, 风淫所胜,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记载“胃病者, 腹胀, 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 膈咽不通, 食饮不下, 取之三里也。”朱丹溪《丹溪心法》指出:“心痛即胃脘痛”, 明代张景岳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 在其著作《景岳全书·心腹痛》中记载道“胃脘痛证, 多有因食, 因寒,因气不顺者, 然因食因寒, 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 但察其果属实邪, 皆当以理气为主”[1]。

高海成主任中医师认为胃痛与脾胃肝三脏腑关系密切,其观点与《素问·太阴阳明论》的记述相印证,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记载道“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胃同属中焦,互为表里, 升清降浊, 互相协调制约。《景岳全书·饮食》中记载道“胃司受纳, 脾司运化, 一纳一运”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肝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 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写道“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气人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则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 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 可见肝主疏泻, 调畅气机, 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2]。高海成主任中医师总结:胃痛症多因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情志不遂以至肝气犯胃所致[3]。饮食不节, 食滞胃脘, 易伤脾胃, 以致脾胃虚弱, 脾升胃降失职, 又寒热错杂, 肝气郁滞, 横逆犯胃, 气机不畅, 均可致病;病位主要在脾、胃、肝,治疗应清热散寒、抑酸止痛、疏肝理气[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记载“伤寒五六日,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处方原用于治疗痞证见心下痞满, 干呕肠鸣, 下利纳呆等, 现代研究表明, 半夏泻心汤对胃肠道具有双向调节、保护胃黏膜、止泻、增强体液免疫以及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抗炎等作用[5]。高海成主任中医师治疗胃痛基本方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 基础方为:半夏10 g,黄连10 g, 干姜10 g, 神曲15 g, 苍术15 g, 佛手15 g, 木香10 g,甘草10 g, 砂仁 10 g, 香附10 g, 海螵蛸10 g, 陈皮15 g;方中半夏性辛温, 消痞降逆;干姜温中散寒;黄连苦寒清热;三药共奏散寒清热之效。

《增补万病回春》中记载道“吞酸须用苍术神曲为主”,方中苍术性辛苦温, 健脾散寒, 神曲消食和胃, 海螵蛸抑酸止痛, 三药治疗返酸症状作用显著;胃属土, 肝属木, 肝木克土, 属肝气犯胃, 方中佛手、香附、陈皮、木香、砂仁,五药意在疏肝理气[6]。三临证加减临证之时, 以基本方为主, 不可一成不变, 应随证加减, 加减颇多, 大致有三种[7]:①气逆明显多呃逆者加沉香5 g、牛膝15 g以降逆行气止痛;②阴虚见舌红少苔者加石斛15 g、玉竹15 g、吴茱萸6 g以滋阴益胃止痛;③湿热中阻见舌苔黄腻者加黄芩10 g以清热燥湿[3]。上述加减方是高老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 是其近四十载临床治疗胃痛的经验总结, 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疾病出现胃脘部疼痛治疗时均可参考, 临证之时, 把握清热散寒、抑酸止痛、疏肝理气之大法, 灵活加减应用[8]。

综上所述, 高海成主任中医师对脾胃病的辨证论治有独到的见解, 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医生进行借鉴学习。

[1] 李峰.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临床研究.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16):2256-2257.

[2] 赵海芳.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脘痛脾胃湿热证之疗效研究.医药卫生(全文版), 2016(6):00228.

[3] 廖银珠.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胃脘痛湿热型临床观察.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

[4] 张丽, 何若苹, 刘永林.何若苹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痛经验.浙江中医杂志, 2016, 51(12):879.

[5] 柯新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肠病经验.湖北中医杂志,2014, 36(11):48-49.

[6] 江志斌.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脘痛77例疗效分析.特别健康:下, 2014(6):406.

[7] 周天虎.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26例胃脘痛临床疗效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2013, 5(18):71-72.

[8] 闫平.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病临床疗效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3):110.

猜你喜欢
中医师泻心汤胃痛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中医药法》助力中医师职业教育发展的完善路径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弘扬耳穴针术 精心亲传薪火
——市名中医、本刊编委朱丹主任中医师收徒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2009-2018年广东省中医师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与趋势预测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