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莉陶顺启
(河南省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63000)
1~4周龄雏番鸭常见疾病有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雏番鸭小鹅瘟病、雏鸭病毒性肝炎3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均具有传染快、发病及死亡率高的特点。死亡率最高可达90%以上,现将这3种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侵害5~20日龄的雏鸭,发病时间集中在2~4周龄的雏鸭,3周龄为发病高峰,故有 “三周病”之称,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1.1.1 临床症状
患病雏番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怕冷、腹泻、软脚、喘气,喙发绀,显著消瘦,粪便稀薄呈灰白或灰黄色;部分番鸭迅速消瘦,濒死前角弓反张及腿部瘫痪。
1.1.2 剖检症状
心脏变圆,色泽苍白,心肌松软;肝稍肿,呈紫褐色或土色;胰腺苍白,局部充血,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头大灰白色坏死点;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呈卡他性炎症,有大量出血点,回肠中后段常可见到外观呈显著膨大肠节,剖开后见大量炎性渗出物并混有脱落的肠黏膜,有的有假性栓子,而盲肠内有长约3~4cm的栓塞物;泄殖腔扩张外翻。
(1)注射番鸭细小病毒病抗血清,每只肌肉或皮下注射2ml,也可对健康雏番鸭每只注射0.8ml进行被动免疫。(2)高免蛋黄抗体紧急免疫防治,每只肌肉注射1ml,对病鸭和同群雏鸭进行紧急防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对健康群也可进行被动免疫注射。(3)日常要加强饲养管理,育雏室要严格消毒,通风保暖,并结合预防接种,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雏番鸭小鹅瘟病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也是一种高发性和高死亡率的疾病。多发于3周龄左右。
2.1.1 临床症状
病鸭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腹泻,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含有泡沫;喙发绀,流眼泪、鼻涕;死前常倒向一侧或躺卧,两脚空划乱蹬。
2.1.2 剖检症状
鼻孔含有多量黏液,气管和支气管发炎,有黏液;气囊混浊增厚;肝肿大,质地变硬,有不同程度的包膜纤维素炎症,胆囊胀大;盲肠肿胀,肠壁较薄,肠腔中可见 “香肠状”肠内容物,质地较硬;不同程度地纤维性心包炎;脑膜及脑实质血管充血。
(1)注射抗小鹅瘟血清,对发病雏番鸭可每只皮下注射1.5~3ml,预防量每只注射0.8~1.5ml,可在3~5日龄进行。也可用小鹅瘟高免卵黄进行注射治疗,对发病雏番鸭可每只皮下注射2~3ml,预防量为每只1.5~2ml。(2)对未出现症状的雏番鸭用小鹅瘟疫苗进行紧急预防,皮下接种鸭胚化小鹅瘟弱毒疫苗1ml。(3)此病关键在于预防,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地有效方法,对母鸭在开产前或经产鸭在产蛋前2周皮下接种鸭胚化小鹅瘟弱毒疫苗1ml,以后每年1次。(4)日常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对鸭舍及运动场地周围环境都要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的特点,3周龄以下的雏鸭易感,各品种的雏鸭均有易感性。
3.1.1 临床症状
发病急,死亡快。病初表现为精神委顿,跟不上群,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排灰白色或绿色水样粪便,随后,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腿痉挛性后踢,头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数小时后发生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态。
3.1.2 剖检症状
肝肿大,质地柔软发脆,表面见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外观呈淡红色或斑驳状;胆囊肿大,充满胆汁,呈淡绿色;脾有时肿大,表面呈斑驳状花纹样;肾脏常见有肿胀和树枝状充血;心肌多呈苍白。
(1)雏番鸭一旦发生本病首先应立即采取彻底隔离与消毒措施再行治疗。可用血清免疫疗法,对发病雏番鸭每只背部皮下或胸肌注射0.5~1ml免疫血清,能起到预防与治疗的作用。(2)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日粮中必须配有适当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要注意卫生消毒工作。对鸭场 (尤其是圈养鸭场)要定期用2%~3%烧碱溶液消毒,禁止外来人员随便进入鸭场。(3)免疫接种,2~3日龄雏番鸭用鸭肝炎弱毒苗肌肉注射,保护率可达80%以上;种番鸭在开产前2~4周用鸭肝炎弱毒苗免疫两次,两次相隔两周,可保证雏番鸭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获得较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