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帮平
(吉林省敦化市乡镇兽医工作总站 133700)
牛病毒性腹泻又被称为牛黏膜病,属于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传播源包括病牛的排泄物及分泌物。当牛感染此种病毒以后,会出现胃肠炎、腹泻、出血综合征及消化道黏膜糜烂等感染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牛剧烈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一般可分为急性感染与慢性感染两种,具体表现如下。
多发于犊牛群中,发病急,有较高的病死率,大多在半个月至一个月内死亡。发病初期,病牛的体温可达到40~42℃,持续2~3d,同时还会出现剧烈干咳、呼吸急促、厌食及精神沉郁等症状。到发病后期,病牛会出现水样腹泻,粪便通常含有血液及黏液;口腔黏膜大片糜烂、坏死,大量流涎,同时还可并发脚趾间皮肤溃烂及蹄叶炎等症状。
几乎所有慢性感染症状均有急性病发展而来,病牛症状以间歇性腹泻为主,但发炎症状不明显,无法在病牛口腔中发现溃疡及坏死黏膜[1]。到疾病后期,病牛粪便中有大量黏液或带血,有的还会出现慢性趾间坏死及口蹄疫等症状。到后期病牛会重度脱水及腹泻,白细胞严重减少,流泪、流涎、厌食、口腔溃疡等。在发病数周或数月后,病牛会因重度脱水而死亡。
牛病毒性腹泻通常采取补液疗法与收敛剂,通过将牛的恢复期缩短以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但此种方法仅对症状比较轻的病牛有效;当病牛症状比较严重时,应采取相应隔离治疗措施,或将病牛直接宰杀,以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染。
为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或进一步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1)鉴定已患上牛病毒性腹泻的病牛,将其淘汰,并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或直接将其宰杀。(2)牛养殖场应坚持自养原则,尽量不要购买外面没有经过检疫的牛。(3)向受到威胁的牛群接种弱毒或灭活疫苗。(4)当疫情出现以后,牛养殖人员可通过向牛肌肉痢倍灵或抗生素类药物的方式来控制疫情的进一步发展。
发生牛病毒性腹泻时,病牛通常会出现腹泻、发热、牛黏膜及脚部损伤等症状。但不少病牛通常处于轻微感染状态,症状不是很明显,并且容易与沙门氏菌病混淆。因此,为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可采取病原学及血清学等实验室诊断方法[2]。(1)在开展病原学诊断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集病牛血液、组织脏器及骨髓等,经处理后接种牛肾细胞等各种牛源细胞。当细胞培养物在传至3代以后,还没有发现细胞病变的可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法进行鉴定;当分离的病毒株出现致细胞病变作用时,也可采取中和试验鉴定法。(2)血清学诊断主要有中和、琼脂扩散、酶联免疫吸附等试验。其中,中和抗体检测有良好的重复性及准确性,然而,当牛处于免疫耐受条件下时,不产生抗牛病毒性腹泻抗体的血清学呈阴性,有可能导致漏诊。
综上所述,牛病毒性腹泻的传染力比较强,且传播途径广泛,并且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牛养殖人员应对该病的症状表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积极采取科学的鉴别诊断方法,加强防控工作,从根源上降低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以促进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