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梅
(河北省三河市农业局 065200)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经由粪便、呕吐物、乳汁、气流、鼻分泌物和呼出的气体排出,经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空气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引发疾病。该病的流行形式多种,基于当地病毒存活和扩散所需的温湿度及光照条件特点,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集中在秋始、冬春季节(本年12月至次年4月),有一定的地方流行性和周期性特点。该病在新疫区发病呈流行性,多发生于仔猪和易感猪群,老疫区发病呈多发性。
猪传染性胃肠炎潜伏期短,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对10日龄以内的仔猪的危害性较大,一般为15~18h。在本病流行期间,病毒隐藏在大猪肺脏,成为仔猪的传染源,仔猪首先出现呕吐,伴有频繁的水样腹泻,脱水明显,消瘦快,粪便呈黄、绿色,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或生料,散发腥臭气味,死亡率较高。随着猪龄增大,死亡率逐渐降低,临床症状轻微,个别怀孕母猪发病可导致流产。经过一段时间的厌食和腹泻后,有50%康复猪带毒排毒达2~8周,无大碍,死亡率低。
剖检哺乳仔猪和育肥猪,眼观病猪尸体脱水明显,皮肤暗紫、僵硬,主要表现急性卡他性胃肠炎,小肠、直肠部有炎症,胃内充满未完全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出血,有气体堆积。部分猪脾脏背面有斑点,表面突出。肾脏和肠的淋巴部位、肺脏肿胀明显,并伴有出血症状,间质增宽。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肠壁菲薄而缺乏弹性,内有黄绿色关灰白色液体。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若要准确判断猪是否患有传染性肠胃炎,需在显微镜和实验室试验来观察确定:先取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做成抹片,培养30min后加入猪传染性肠胃炎的抗体,30min后漂洗15min,待抹片干燥呈荧光绿色即可确定为传染性胃肠炎。
(1)加强日常饲养管理,自繁自育,禁止从疫区引种,一旦涉及外来引种,应进行血清学阴性检查、检疫和隔离工作,隔离时间保证15~30d,确保健康后再进行混群饲养。
(2)入冬前做好免疫工作,加强行免疫,做好圈舍卫生工作,定期消毒,根据哺乳仔猪发病率和致死率高的发病特点,使用碱性消毒剂消毒,如氢氧化钠溶液、生石灰乳消毒,或用10%的漂白液进行消毒,以减少猪舍内细菌与病毒的单位含量,保持猪舍环境卫生。此外,场内禁养犬、猫科动物[1]。
(3)秋始、冬春降温时节,最好保证哺乳期仔猪在可控温保育舍内饲养,温度控制在28~30℃,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确保新生仔猪成活率。
(4)为确保新生仔猪初乳充足、及时,应给不同生长阶段的仔猪群提供全价日粮,满足其所需的微量元素和能量物质,以提高整群体质免疫能力和对抗疾病的抵抗能力。
预防免疫工作一般采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或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期为6个月,在妊娠母猪产前20~30d注射该疫苗2ml,初生仔猪注射1~2ml。也可采用 “免疫增强剂+内源性病原菌净化药物”作早期保健预防,以 “高纯黄芪多糖+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按0.1%添加,每天2剂,连喂5d。
主要采用对症治疗手段和积极药物治疗的措施,以中西药联合治疗可降低治疗成本,缩短治疗时间,效果也比较显著。西药治疗主要以补液为主,中药治疗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扶正祛邪为主,防止并发感染。此外,发病后应及时帮助猪补充水分,喂食易消化的食物,应及时、准确地区分病种,早确诊、早隔离,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猪只死亡,迅速控制病毒的蔓延[2]。
(1)取中升黄芪多糖可溶性粉100g加100kg水,让病猪自由饮用1周左右。以防止脱水及酸中毒和继发感染为治疗原则,用亚卫庆大霉素、抗病毒1号肌肉注射,每天2次。或注射痢菌净注射液,此种治疗方法效果明显,不影响仔猪生长。每头仔猪注射2ml,服用黄连素片,一次一片,每天3次,连用1周。
(2)发病母猪产前3d至产后5d,每天在饲料中拌入黄金粉,仔猪出生未吃初乳前即用开口金灌服2ml,连服3d。或中药白头翁1g、千里光1g灌服,每周2次,并对已发病的患猪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肌肉注入三磷酸腺普、复合VB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