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丽莹
(辽宁省锦州市大虎山动物卫生监督所 121400)
牛羊寄生虫病不易造成牛羊死亡,但对牛羊生长发育会造成极大影响,并损害牛羊毛皮,饲养农户带来极大经济损失。牛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是一种打破传统防治的新技术,不仅使牛羊的寄生虫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疗,进而还提高牛羊饲养的经济效益。
牛、羊寄生虫病的感染与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牛、羊寄生虫病首先要具备传播和流行的3个关键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牛羊寄生虫病的传播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牛、羊粪便、血液和尿液,有时还会通过其他排泄物将病毒代到外界,再通过某种途径选择其他宿主并在其体内寄生,依次循环下去[1]。所以,对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止要及时,要在寄生虫生产、发育及繁殖的各个阶段将其铲除。最常见的牛、羊寄生虫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寄生虫,一类是外寄生虫。
目前很多养殖者将主要精力放在牛、羊寄生虫病的治疗上,很少关注寄生虫病的预防。致使很多牛、羊感染,严重的会出现死亡,为养殖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牛、羊寄生虫病采取无病预防是极其重要的。
牛、羊寄生虫病的无病预防原则就是在牛、羊可能感染或发病的初期,对其进行相应预防和治疗,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寄生虫病对牛、羊的危害。比如在发病季节定期喷洒杀虫剂,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外寄生虫病的发生。
2.2.1 诱发环境
很多牧区或牛、羊的饲养环境十分适合寄生虫生长、发育和传播。如在潮湿、多水的环境中,蜗牛、蚂蚁等生物繁殖旺盛,极易引发吸虫病发生;吸血类昆虫会诱发和传播原虫病。由此可见,牛、羊的寄生虫病的感染和传播主要条件是饲养环境中存在的中间宿主,所以及时发现与消灭中间宿主可以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率。
2.2.2 防治措施
牛、羊寄生虫病的发生与防治不及时、防治方法不得当有很大关系。牛、羊寄生虫病的发生通常都是由低感染率向高感染率发展、从小面积到大面积的传播和发展。如果在牛、羊感染或发病初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抑制和驱除牛、羊寄生虫病的发生与传播[2]。如果出现大面积的牛、羊寄生虫病,则意味着整片牧区或饲养环境基本被牛、羊寄生虫病覆盖,而在这种情况下,牛、羊寄生虫病很难治疗。
2.2.3 驱虫治疗
对于牛、羊寄生虫病的治疗主要是驱虫治疗,其中驱虫治疗的时间最为关键。一般情况下,由于冬季环境和气候的特殊性,寄生虫很难存活并进行传播,对于牛、羊来说,驱虫后的保护期比较长,所以一般会选在初冬时节对牛、羊进行驱虫。或者对于放牧性质的牛、羊养殖来说,可以在转场前进行驱虫治疗,使牛、羊在进入新草场后减少其感染寄生虫的几率。
2.2.4 饲养管理
牛、羊饲养的关键在于饲养工作的执行。做好牛羊饲养工作有利于减少牛、羊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几率,比如养殖者需要定期处理牛、羊圈内的粪便和其他排泄物,切断传播途径;在吸血昆虫繁殖旺盛的季节定期喷洒杀虫剂,预防原虫病发生;对于新出生或购买的牛、羊至少要隔离20d以上,从而降低外来寄生虫病的传入。
综上所述,牛羊是寄生虫最常选择的寄生对象,一旦感染上这种疾病,牛羊身体表面的毛皮、内部的血液和器官都会遭受到破坏。必须要提高对牛羊寄生虫病防止的重视,通过综合防治新技术对其进行严格控制和预防,并将其进行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