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红
(云南省弥勒市畜牧局江边乡畜牧站 652307)
土地是农民的 “命根子”,要使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尤其是贫困户,首先是要发展生产,一是靠种植业,二是靠养殖业,三是靠外出务工,但实践证明,实施 “短、平、快”的畜牧小产业养殖,是助推精准扶贫、脱贫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把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生产成二级、三级产品,从而提高农户的养殖利润,达到 “为农增收,为民收效”的目的,使农户早日脱贫奔小康。
根据201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结果显示,当前国内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数量为14个,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为592个,贫困村达12.8万个。如果以每人每年2300元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当年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是4335万人,较2015年人口数量减少1240万人。在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至2020年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确保国内农村贫困人口能脱贫。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转变传统式的扶贫模式,给予发展产业必要的扶持,所以,小产业扶贫被提上日程。
贫困山区凭借其地形与地貌的特殊性,使其在疾病防控与小环增管理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也为优质畜牧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自然资源合理运用的基础上,使山场、林地,果园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且与农业副产品秸秆、青绿饲料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营成本,使农户经济效益明显增加。除此之外,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也使其养殖品种的独特性优势逐渐突显出来。
贫困山区群众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信心严重缺失且技术水平落后,资金供给也不充足。目前阶段,畜牧产业额利润空间明显减少,且对畜产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畜产品发展应以规模化与标准化为主要目标。在现代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单家独户饲养方式逐渐被淘汰,但由于贫困户的资金供给能力缺失,要想扩大发展的规模难度极大,也无法满足标准化发展要求。长此以往,所生产的畜产品无法适应市场要求,降低了实际销售量。集中表现在留守的贫困人口年龄过大,使养殖产业的发展后备能力不足。而贫困户搭载养殖大户模式的收入也仅仅局限在养殖场的务工形式。
贯彻落实贫困村帮扶活动过程中,各级部门对技术培训的重视程度很高。但在实际落实方面,大部分贫困户并不能切实了解培训内容,特别是具体问题,仍然无法准确把握。究其原因,贫困户在对科技知识理解与接受方面的能力不足,直接影响技术掌握的效果。
当前,很多贫困户了解到国家的帮扶力度相对较大,且给予必要政策支持。为此错误地认为贫困也是一种好事,特别是贫困程度越大,政府所提供的帮扶力度会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其自身的 “等、靠、要”思想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且不认为贫困是耻辱的,反而认为别人的帮扶也是自身享受的权力。
通常情况下,贫困地区位于山区,而这也正是畜牧产品生产的最佳产地条件。对于贫困山区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山,而山也是其希望所在,所以必须要将山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为面向对象,进一步推动绿色生态畜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畜牧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始终遵循高产、生态、优质和安全的思想,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将未来发展的方向确定为优质畜牧产品的生产,开成多元化畜牧产业格局。
在实践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的基本原则,采取多元化措施构建大扶贫的格局,进而将农民群众、志愿者及基层在组织重要性充分发挥出来,并对社会各界参与到扶贫开发中的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在与当地产业优势相互结合的基础上,促进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民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致富目标。
在贫困村明确 “短、平、快”畜牧产业发展目标后,应对养殖大户进行有效地培育,以保证其逐渐形成扶贫帮扶的思想,正确认知大家富才叫富的思想内涵。而养殖大户在运用养殖技术过程中,应当在投入品购进与畜产品销售等诸多环节和规模养殖贫困户实现紧密联系,以保证养殖贫困户具备稳定养殖技术与途径,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发展目标。
应积极鼓励农民,遵循自愿基本原则,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及销售流通组织,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各类专业合作社自我服务,自我能力,有效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致使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就是其掌握的知识不多,思路无法拓展,不敢创新与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各级组织不仅要开展技术培训,也应向贫困户详细阐释当地具备的资源优势及市场规律,对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加以论证。与此同时,还要阐述所需解决的问题与预防措施,针对存有等、靠、要心理的贫困户实施必要的心理疏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树立主人翁意识形态,用于突破等、靠、要的传统思想状态,并形成敢于面对困难的心态。
积极创建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构建 “养殖户+网店+公司”的模式,加快农民经济人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人员素质,从而来提高养殖利润与风险,使贫困户早日脱贫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