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孟玲芝,王圣博,张弛,刘荣光,关欣,尹峙天,任峥峰
(吉林省安信食品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吉林长春130118)
20世纪30年代,荷兰学者Mertens和Vanveen在研究爪哇居民椰子发酵食物中毒时,发现其是由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而且他们从病原菌中分离出了两种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和毒黄素(Toxoflavin),并命名了这种菌为椰毒假单胞菌。在此后的60年里,国外学者主要致力于两种毒素的提取,并进行了结构分析和致毒作用的研究。酵米面食物中毒很久以来被认为与霉菌有关。直到1978年才证明酵米面中毒是由一种无芽孢有动力产生毒黄素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引起,此菌培养液有毒性因而确认是毒素中毒,后命名此菌为酵米面黄杆菌。1984年,胡文娟等证明此菌产生的一种毒素为米酵菌酸。
现阶段研究,在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检测方法常用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结合固相萃取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
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米酵菌酸在食品检测中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发展,苏肯明等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银耳中的米酵菌酸的新方法,本方法采用甲醇:0.02 M乙酸铵缓冲溶液(85∶15,v/v)作为流动相来进行反相液相色谱分离,而且用了电喷雾负离子源进行离子化,利用多反应监测扫描(MRM)对米酵菌酸的母离子及子离子进行了监测,并用三重四极杆质谱进行测定。方法的相关系数:0.9996,回收率:91.0%~95.3%,检出限:5μg/kg。本方法简单、快捷、灵敏,可用于银耳中米酵菌酸的日常测定。
苏永恒等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食品中米酵菌酸含量。方法样品经氨水-甲醇超声提取,上清液经固相萃取柱净化后,进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C18色谱柱分离,检测波长267nm,外标法定量。结果米酵菌酸在0.3~40.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为0.999 4,加标回收率在94.6%~104.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3.0%,检出限为0.005 mg/kg。结论: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样品前处理简单等优点,可满足食品中米酵菌酸含量的检测要求。
李红艳等建立了混合型弱阴离子固相萃取富集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快速测定食品中米酵菌酸残留的方法。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甲醇-1%乙酸溶液(10∶62∶28,V/V)为流动相,以 269 nm 为分析波长,米酵菌酸在0.1~4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值大于0.999。本实验考察样品的提取条件及不同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效果,结果表明:选择体积分数80%乙腈溶液为提取溶剂,超声提取30 min,WAX小柱富集、净化,效果最佳。方法检出限为0.03 mg/kg。通过不同样品加标验证,平均回收率为83.3%~95.6%,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n=6)。与《银耳中米酵菌酸的测定》(GB/T 5009.189-2003)方法相比,该方法精确灵敏、回收率高、前处理简单快速,适用于各种食品中米酵菌酸残留的快速测定。实现了简化前处理的操作,提高了样品的提取效率,提高了方法的回收率及灵敏度和检测结果的定性、定量、准确性、无需薄层色谱进行确证等目的。该方法的建立,是现有标准的极大改进,对政府部门开展相关产品的风险监测和检测部门开展相应的常规分析检测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持与指导意义。
周鹏建立了快速测定银耳中米酵菌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甲醇提取,混合强阴离子交换固 相 萃 取 柱 (PAX) 净 化 ,UPLCBEHC18(2.1×100mm,1.7μm)色谱柱分析,以 10 mmol/L乙酸铵-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串联四级杆质谱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检测,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米酵菌酸在 1.6 μg/L~80 μg/L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0.9999,检出限0.5μg/kg,加标回收率 82%~102%,相对标准偏差RSD≤8.5%。通过了对分析方法的优化,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的方法,建立了快速、准确、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银耳中米酵菌酸的方法,同时本方法可作为分析的确证方法,为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几年对于米酵菌酸在食品检测方面的研究很多。通过各种方法的对比研究,不同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所以今后应该研究开发更适合的仪器和检测方法,通过改进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更快速、简单、实用的测定方法和限量标准,更好地为食品安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