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甘肃省审计厅,甘肃 兰州 730030;2. 中共静宁县委,甘肃 静宁 743400)
静宁,位于甘肃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气候环境独特,具备优质苹果生产的理想条件,所产苹果果肉硬度、脆度优良,含糖量高,果实着色好、风味浓,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俱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呕心沥血、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充分发挥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的资源禀赋,坚持把苹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坚持“绿色化理念、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品牌化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持之以恒建基地、扩规模、抓管理、促效益、打品牌,先后经历了零星栽植、探索起步,政府引导、示范推广,规模化扩张、产业化经营,扩量提质增效并重、建设全国苹果大县等四个发展阶段,全县苹果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7年底,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101.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全国苹果规模栽植第一县,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等6张国家级名片,静宁苹果品牌估值达到132.15亿元,被授予“全国果菜产业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
2017年,静宁县坚持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主攻方向,在稳定规模、提升质量、扩大市场上同步发力,新植果园5.6万亩,完成老果园改造2万亩、果园标准化管理6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8万t,实现产值32亿元,果品产量、产值占到平凉市40%以上。成功举办了第三届静宁苹果节,组团赴北京等地进行果品展销,静宁苹果被授予“2017年供给侧改革领军品牌”“中国果品区域共用品牌价值英雄”荣誉,静宁县荣获“2017中国果业扶贫突出贡献奖”,静宁苹果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支撑群众脱贫、助力全面小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静宁苹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但仍存在着特色产业质效不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滞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知名品牌较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突出等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苹果作为静宁主导产业,发展时间长,老果园面积较大。老产区大多数果园定植密度较大,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营养枝数量大,结果枝数量小,果实产量较低。无效生长既浪费水肥,修剪费工费时,又造成树体创伤,导致腐烂病发生,先进生产技术得不到全面推广。目前低效果园改造仍然面临挑战:一方面由于近年苹果等果品价格较高,尽管存在上述问题,果农更新改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老果园改造涉及到土壤消毒、老果树挖除、开沟增施有机肥、购买苗木等费用,成本较高,果农承担的压力较大;再者,老果园更新面临重茬和果园生态恢复、土壤修复等问题,这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种植新果园的这部分农民尚未真正从中获得收益,对苹果产业发展前景认识不到位,加之技术管理能力不足,果园管理水平低,一些果园管理措施跟不上,树体生长较慢,挂果期推迟。
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显著增多。静宁部分果园标准化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南部果园的树体老化导致品质下降,绿色有机果品生产不足,能够进军欧美市场的高端果几乎没有。其他果品产业起步晚的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栽植品种、栽培模式都比较先进,势必对静宁县苹果产业造成冲击,加速推进果园提质增效迫在眉睫。加之主栽树种比较单一,果品成熟期过于集中,难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随着苹果生产能力的提升,中高档苹果以国内市场消费为主,即使优果率提高到60%以上,仍有大量普通果、等外果和残次果,除加工果汁外,研究探索新的加工出路不够。如果遭遇价格波动库存积压,大量苹果不能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将直接影响主产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和苹果产业整体效益。
“静宁苹果”虽然名气较大,但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品牌化营销模式和网络还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缺乏有机衔接,转型升级要走的路还很长。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连续多年透支式经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缺乏有效的科技改良。果农年龄老化问题日益突出,中青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年富力强、全面掌握苹果生产管理技术的职业果农严重不足,大量家庭苹果生产管理后继乏人,部分果园无人种植经营和被迫粗放管理的问题逐步显现。果业技术人才支撑力不足,全县果业方面的高级农艺师仅9人,中级职称17人,取得相关部门认证并颁发资格证的果农仅3 200多人。现代农业体系不够健全,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供给结构的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弊端日益凸显,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技术、储存、销售、保险等体系不完备,品牌农业发展步伐较慢,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都有待培育和提升。
一方面,几乎每个苹果产地都在创建自己的品牌,但因发展历史、果品质量、宣传力度、产业化水平等因素不同,其品牌知名度、品牌价值差异较大,出现了品牌多乱杂的情况,很难形成“拳头”。另一方面,由于“静宁苹果”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甘肃省内部分地区甚至一些其他省份的苹果也打着“静宁苹果”的旗号以次充好,侵犯商标、伪造冒用静宁苹果包装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静宁苹果”的声誉,而维护品牌权益相关各方齐抓共管的合力尚未有效形成。
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农业供给改革的形势要求,为苹果产业提质增效提出了新课题,为区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提出了新挑战,为潜在新兴产业挖潜改造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按照“产业科技化”的思路,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有效供给为目标,创新产品供给,提高产品品质,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突出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推动产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让产品更有效益、更具竞争力。
紧盯有机苹果生产方向,全面加强果园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大力推广树形改良、老果园改造、病虫害综合防控、水肥一体化管理等提质增效技术,加大短枝密植等栽培模式推广力度,普及落实各类标准化管理措施,增加有机肥投入,新增认证基地,建设示范园,下大功夫提升果园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加强品种引进、选育及更新换代研究。强化院地合作,充分发挥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静宁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作用,加快良种苗木繁育,推广温室育苗、组培育苗等先进技术,筛选培育、引进适宜静宁县栽植的早、中、晚熟新优品种,加速苹果苗木良种化进程,为促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提供苗木保障;紧盯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建立“甘肃静宁苹果院士(宋怀瑞)工作站”等形式,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柔性引进苹果行业高端人才,为静宁果业做大做强做优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积极开展土壤生态系统改良、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果园连作障碍解除等技术研究,推行短枝密植等不同立地条件机械化、省力化栽培新模式,推进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提高果业科技含量;提高标准化水平,实现出口创汇。以产地环境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载体,将苹果生产加工技术、质量管理指标要求集成配套于“标准”之中,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企业标准化实施流程模式,是提高苹果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水平的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逐级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应用水平,辐射带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生产高端果品,打入欧美市场。
近年来,静宁县积极推广绿色生产理念,苹果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视树种的区域化布局,积极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取得一定效果。从长远发展考虑,必须进行前瞻性的市场研究,预测变化趋势,选育出更为适宜不同产区、不同用途的优势特色主栽品种,逐步实现品种的更新换代、类型多样产业升级;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土壤管理与培肥技术体系。大部分果园土壤基础条件较差、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施肥过量与不足并存,肥料利用率低。要根据土壤养分和苹果需肥特点,开展果园科学配方施肥技术研究,提高肥效,平衡树体营养,降低无效消耗和生产投入,提高果园施肥科学化水平。按照静宁南北乡镇互补均衡发展思路,以发展绿色有机果业为方向,加大北部乡镇牛养殖产业发展力度,为南部果业发展提供充分优质的农家肥支持。积极转化利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引导群众生产有机果,促进牛果产业互支互促、“果—畜”循环农业发展。实施果园生草制,改善土壤质量。农业专家陈学森说过:“给小草多一点阳光,苹果更灿烂。”生草有利于果园的通透管理,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增强通透性,增加腐殖质,缓解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生草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肥沃土壤,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引进水果生产综合管理制度IFP(Integrated Fruit Production) 。优质、安全是当今世界果品生产和消费的总趋势。IFP果品生产制度在欧洲、美国、新西兰等广泛应用,欧洲99%以上果园全部应用。IFP水果生产制度包括土壤管理、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果农培训、环境保护、杀虫剂、水果安全检验、检测和审查等一系列制度。从栽植到生产全部过程对农户管理水平和田间水平进行严格地检测认证,合格后才能发给证书,允许销售,这些生产制度的实施,均是通过果农合作组织和合作社、联合社等进行,有力的保障了优质安全果品的生产。世界苹果生产先进国家果农合作组织非常发达,组织化程度非常高,要向他们学习,逐步引进水果生产综合管理制度IFP,力争与国际接轨。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按产业化发展战略,以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协调发展为主线,既要围绕特色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建立纵向型产业集群,又要与同类产品的相关企业密切联合建立横向型产业聚集,要立足于现有加工能力的技术改造,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从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苹果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研究,提升苹果采后处理与贮运保鲜技术水平,利用太阳能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对鲜食品种的等外果,进行脱水加工产品系列化研究开发,实现苹果无废弃加工利用。开展苹果发酵酒产业化技术研究,探索苹果产区残次果及果渣综合加工增值新途径,为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延伸特色产业链条。立足资源发展优质苗木供应、农产品贮藏运输、果木枝条再利用、有机肥生产等项目,支持现有的果汁、果醋、纸箱等加工企业扩大产能、提高效益。要通过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等多种渠道,新上一批果酱、果胶、苹果籽油和果枝加工、有机肥生产等补链企业,促进苹果生产由产业链进入价值链;高度重视果品营销问题,引导果农适时适价销售。加快发展农超对接、电子商务,推行网上交易、连锁分销等营销方式,着力构建“客商收购+超市订单+出口创汇+网络营销”多元化销售网络。苹果产销协会要加强对果品经纪人的培训管理,利用人脉关系、市场信誉和静宁苹果品牌优势,引进一批固定客户和大营销商。鼓励各果品龙头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店和直营店,持续扩大苹果出口总量,积极抢占国际市场;注重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静宁县苹果产业、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和优势,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果实采摘、农事体验旅游,打响乡村旅游牌。实施“旅游+”行动,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生态等深度融合,健全旅游要素,开发连点成线旅游线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融入周边旅游圈。要深入挖掘苹果文化,继续举办好静宁苹果节,加快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干农家活”为主的游园采摘、农耕体验等新兴业态,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推进果品产业与旅游产业互促互利。
静宁县的苹果产业优势主要来自于品质优势,要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水平,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对“名、优、特”农产品进行基因标识、品质标识、地理标识,提高特色农产品美誉度和信誉度,提升品牌价值,实现市场溢价。必须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工商、林业等部门要加大苹果原产地追溯认证、包装防伪、品牌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掺杂使假、扰乱市场等有损和侵害静宁苹果品牌的行为。加强果品流通市场秩序整顿,切实保护静宁苹果品牌;加强推介,提升品牌价值。林业、工商、宣传、文广、网信等部门和苹果产销协会要主动发挥职能,深入实施品牌商标引领战略,认真策划宣传推介方案,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果品展销会、交易会及“一县一品”品牌打造等宣传活动,借助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多频次、常态化、全方位宣传推介静宁苹果,提升品牌知名度。品牌市场秩序维护和品牌提升,需要市县联手,协同作战,静宁县相关部门要主动与市级相关部门汇报对接,形成合力。形成拳头产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通过品牌的适当整合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优化重组,以做大做强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为目标,建立果品产业链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包括产地信息、农户信息及防伪标识等),加大重点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逐步形成品牌知名度比较高、具有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同时开展苹果物流体系建设,包括果品物流技术信息平台建设、物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果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和龙头企业在果品收储、运输、营销中的带动作用,使品牌营销和龙头企业成为苹果产品转化为质量效益的两大重要法宝;提高果品质量,进军国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是甘肃苹果产业提质增效的终极法宝,要进一步扩大出口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根据欧盟苹果质量准入标准,结合甘肃生产实际,制定(修订)相关技术指标和管理标准,建立健全适合甘肃特点、符合出口要求的果园综合管理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果品质量保证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并通过强化技术培训,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果园建设之中,全面提升甘肃苹果优势产区的国际竞争力。
从现阶段来看,新型经营主体发育缓慢,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一方面,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建立一支不走的果业人才工作队。另一方面,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采取互联网直播平台等智能化技术协作模式,形成果业人才的梯次体系。加强本土技术人才培养。随着苹果产业经济效益的逐步显现,可以吸引部分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也可吸纳部分“三后生”成为职业果农的主力军,逐步解决职业果农后继乏人的问题。引导和激励南部乡镇苹果栽培“土专家”向新果农传授经验,实地手把手传经送宝;加强职业果农专业技术培训,在扶贫对口培训中增设苹果专题培训班,采用短期与中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并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职业果农到先进基地县学习,尽快掌握苹果生产管理技术和相关技术标准,努力提高职业果农的技能水平。另外,为鼓励职业果农学习培训,还可大力推行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认定制度,对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果农,通过适当的考核方式,进行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农艺师、高级农艺师的认定;重视农业科研人员人才队伍建设。结合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和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培养造就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打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支持,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参加农业科技研发。建立农业高级专家库,为地方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制定果业人才建设年度发展规划,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造就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林业部门和各乡镇要立足有机苹果发展方向,严格落实行政、技术双包责任制,充分发挥乡镇林果业技术服务中心职能,强化果农技术培训。林业技术人员要切实落实挂牌包抓机制,真正抓建一批果园标准化管理示范典型,让群众有样板学。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承包经营果园,促进苹果产业向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
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效益。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是特色,人优我新是特色。多年来静宁县十分重视苹果产业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优先扶持发展区域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能发挥比较优势,产业可延伸性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苹果产业及产业集群。坚持苹果主导产业不动摇,在稳量提质强牌增效上持续用力,加速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利用苹果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出台和争取补贴政策,为果农提供所需资金,建立灌溉、防霜、防冻、防雹系统,保障优质苹果的生产。政府需要因势利导,做好顶层规划设计,设立苹果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并在苹果出口基地建设、标准化果园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进行区域化布局,提高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利益传递机制,价值增补机制。龙头企业给贫困户输送利益,就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生产上等方面给予重大倾斜、重大保障,让企业在保证合理投资回报的前提下,愿意把一部分利益分享给贫困户。要研究一套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信贷、税收、补贴补助等方面加快研究配套办法,扶持政策要与直接间接带动的贫困户户数和分红的情况挂钩。
按照“产业科技化”的思路,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走内涵式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坚持问题导向,从科技驱动视角,精准找出各层次产业链中面临的短链、断链、孤环、瓶颈等主要问题和科技支撑点,广泛遴选引进国内外先进实用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特别是把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突破口,重点解决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关键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等问题。抢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着力抓好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南部老果园更新改造、西北部幼园标准化管理、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等重点工作。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来武装产业,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潜能,减少环境污染和劳动用工与消耗,延伸产业链,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克服资源不足与约束,来武装现代农业产业模式,进行高投入,保证省力化栽培。用工业化手段建立果园,果园采用水肥一体化、果园支架和防冰雹、防晚霜等设施,喷药、施肥、花果管理等全部采用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最大限度减少、减轻劳动力。
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何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仅关系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也关系到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普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大产业、小果园”“大市场、小果农”的现象比较普遍,涉果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上规模、有影响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应坚持“政策驱动、龙头带动、能人引领、组团经营”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和整体素质与组织化程度,使万千农户有机凝聚为合力进入市场,促进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把专业合作社规范好、全覆盖。合作社是农民进入市场最可靠、最便捷的“娘家人”,要把专业合作社组建和规范运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确保所有贫困村所有特色产业实现合作社全覆盖。把龙头企业引进来、建起来。既要紧盯省内外龙头企业,主动贴上去、引进来,借船出海、借力发展,又要按照“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合作社生产、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思路,抓紧成立县级国有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公司,打造产业发展“正规军”“王牌军”。把运作模式创新好、多样化。综合运用“国有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政府+社会资本(银行贷款)+企业自筹”“家庭农场+社会资本(银行贷款)+农民自筹”等产业投资模式,结合农村“三变”改革,通过股份合作,实现产业连体、股权连心,真正把贫困群众与产业发展联结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具有较大经营规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与现代农业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组织。
农业生产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实施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使果农取得“保护伞”、吃上“定心丸”,确保“受灾不亏本、增产能增收”。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威胁甘肃苹果生产的灾害性天气有晚霜冻、强低温、冰雹、大风、干旱、沙尘暴、暴雨等,其中晚霜冻和冰雹威胁较大。苹果开花期、幼果期遭遇霜冻,轻则造成落花落果,重者甚至绝收;夏秋果实膨大期遭遇冰雹,轻者造成果面伤痕、商品性降低,重者造成直接落果、严重减产,因此加强农业灾害规律和减灾技术研究势在必行。要进一步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尽量减轻危害、降低损失。要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水平,合理建设人影作业点,示范推广防雹网,实施苹果丰产园保险,切实规避农业风险。要鼓舞发动果农积极应对恶劣气候的不良影响,提振信心,群策群力,主动作为,尽力挽回或尽量减少损失,切勿因为一时遭受天灾而放弃管护,以至于造成当年减产不可挽回甚至损伤果树的根本影响今后产量。针对果品贮运、市场营销等环节存在的市场风险,通过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商业性财产保险为辅的手段,采取产值指数、价格指数等保险方式,并建立苹果生产和市场信息专家咨询系统,指导农民有效规避风险。
通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静宁苹果产业发展有了较好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低。现代果业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苹果产业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营将会逐步向有技术、有资金的大户或企业集中和过度,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进入果业生产环节。加强各类果园装备和机械的开发与应用,引导种植者以中高端苹果种植为导向,加大出口果品基地建设力度,分区域建设包括浓缩苹果汁原料果、鲜食苹果等各类专业生产基地等,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县农投、林投公司在摸清底数吃透政策的基础上,论证谋划运筹,扎实做好衔接工作,切实争取更多贷款资金。运用市场化手段、资本化运营方式,把商业金融资本和龙头企业、合作社联接起来,把分散的群众组织起来,带动提高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让农业产业步入现代化轨道。同时要注重发挥市场经营主体作用,把市场的事真正交给市场去做。在龙头企业发展方面,要采取扶持壮大一批、培育新建一批、招商引进一批“三个一批”措施,全面调查摸底果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分类制定抓建计划,对现有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支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要用好贫困县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机遇,依托定点帮扶单位支持,对有发展意愿、善于经营管理的能人大户、创业人员,鼓励引导建办龙头企业,力争扶持新建一批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