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茂贵(贵州省台江县动物卫生监督局 556300)
仔猪痢疾多由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多发生在出生后3~30日龄仔猪,以白痢、红痢、黄痢多见,病理剖解主要是出现肠道炎症和败血性病理变化。临床实践中,本病发生与病毒传染性胃肠炎、非条件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下痢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如不及时处理和治疗,其仔猪死亡率较高,病愈后的仔猪生长发育受阻,易形成僵猪。
仔猪出生后,由母猪初乳茯得的母源抗体随日龄增长抗体滴度不断降低,到7~8日龄后,抗病能力大大降低,由于致病性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被动物污染的地面、饮水、饲料、用具等,环境中极容易污染母猪乳头,仔猪在吮乳时,致病菌便随之进入仔猪消化道。由于哺乳期仔猪消化道尚未发育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低,难以抑制病菌微生物繁殖,当致病菌繁殖达到致病量后,导致菌毒素蓄积剌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使肠道内容物难以消化,产生大量气体,肠道蠕动加剧,导致吸收功能受阻,从而导致下痢。
哺乳母猪患病后,多数都出现体温过高,新陈代谢紊乱,使乳汁质量变性,仔猪吮乳后,消化不好,导致肠道内致病菌大量繁殖,消化功能受阻引发下痢。
气候突变对初生仔猪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春、秋、冬季。由于贵州省是压热带多湿气候,具有气候多变特点,由于仔猪生长发育不全,对气候一冷一热很敏感,剧烈的气候应激使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消化功能出现紊乱而导致下痢。
(1)哺乳母猪突然换料,特别是全价料、浓缩料、预混料等,由于各种厂家生产的料蛋白质含量不尽一致,如蛋白质含量过高使母猪乳蛋能量过高,容易导致仔猪消化功能紊乱而导致下痢。
(2)仔猪饲料油脂过高、发霉变质、青绿料与粗纤维料配对比例不合理等;由于仔猪消化功能不全,对过高油脂、发霉变质和青绿粗纤维料配对比不当消化不了,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容易引起下痢。
仔猪开食后,由于喜欢动的习性,其食、饮欲较旺盛,对水特爱好,如果饮水不洁容易导致致病菌侵入,仔猪饮食后很快就会引发下痢。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仔猪白痢、红痢、黄痢。病初精神无变化,吮乳,然后出现下痢,少则一天5~6次,多则8~9次;后期部分出现粪便失禁,严重者极易诱发水肿病,粪便呈现深浅不一的乳白色、血液红色、淡黄色混杂黏液的水样稀粪,有特异腥臭味,口吐白泡;部分病例从口中吐出未经消化的胃内容物,随着病程加剧,出现精神沉郁,发抖,静卧时,肌肉震颤,有时侧卧,四肢抽搐,行走四肢无力,呈现盲目前进或后退,转圈,食、饮欲减少或废绝,消瘦、怕冷相互堆叠伏卧,口渴,喜欢饮冷水、脏水,肛门周围常被粪便污染粘结,严重者肛门脱出或粪便失禁,不食奶,有的并发肺炎或水肿病、副伤寒等特征症状等,最终因严重脱水发生死亡。患病仔猪其病程不一,快的数小时,一般5~6d,长的达半月以上,恢复后生长发育受阻,变成僵猪,如果管理不当,对仔猪拉出的稀粪如不及时清理消毒,仔猪爱舔爱啃的习性,常有反复发作的现象。
剖检一般无特征性的病理变化,腹泻病程长的仔猪外表十分消瘦,皮肤苍白,肛门及尾根附近粘有腥臭粪便,胃肠道有卡他性炎症,充满大量气体,肠黏膜充血、有出血点,肠黏膜上皮容易剥离,内容物呈现黄白色,粥状,酸臭,肠壁变薄呈灰色透明;部分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肝、胆囊略肿大,肾脏多呈苍白色,可见肺脏炎性病变。
(1)对发病严重的猪场,采用给母猪临产前或产后肌肉注射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物预防性处置。
(2)给患病仔猪可选择乳酸环丙沙星、硫酸黏杆菌素、土霉素、硫酸或庆大霉素配合地塞米松或盐酸氯丙嗪肌肉注射;严重者结合静脉输液补充能量和微生素,口服喹乙醇及晒类补剂,临床观察治疗效果较好。
(1)母猪用药:先将母猪乳头、初生仔猪皮肤用温盐水(如有高猛酸钾更好)洗擦干净后,在给与仔猪开奶;用白头翁15g、黄连10g、黄柏10g、秦皮10g、车前草15g、阳尘20g、酒曲10g等进行组方,待母猪产仔后将该药煮沸侯温饲喂母猪,每天1剂,连用3d,经多年临床治疗使用观察,几乎无仔猪下痢发生。
(2)对初生20d以前发生下痢的仔猪病例,除用上法饲喂母猪外,将药品烘干为末,将全窝仔猪(视其量)装入箩筐,将该药粉撒在其身上,用透气的布覆盖3~5min,仔猪发出打喷嚏声后放出活动,一般2次痊愈。20d以后的仔猪单独配合木香10g、苍术10g、黄连15g口服,一般2~3次痊愈,经临床观察未见反复发作情况出现。
按照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重防母猪,早防仔猪,清除致病原和各种诱发因素;对症治疗,提高仔猪抗病力,以抗菌消炎、收敛吸收为主,加强微生素供给等措施,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病率和提高治疗效果。
抗生素药物治疗方案虽然治疗效果好,但具有易复发、治疗成本高、程序繁琐、耗时间较长等不利因素,极易延长病程,对具有一定规模性的猪场较难以实施。中草药药物治疗方案中,以白头翁、黄连、黄柏为主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泻肠热的功效;以苍术、秦皮、木香为辅药,具有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之功能; 佐以车前草利尿通淋、泻湿热,酒曲健胃肠、主消化。其临床治疗效果亦较好,具有省时、省力、缩短病程,治疗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临床上对多数大、中型养猪场和部分散养农户较为适合,建议有条件的猪场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