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
【摘要】新课改的进一步落实,对小学数学教学影响颇深,尤其强调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基于这一理念,数学教学应回归生活,通过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继而对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应用能力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此为核心展开详细讨论。
【关键词】生活问题小学数学问题意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年龄和心里特点,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数学知识虽然较为理性和严谨,但也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数学能力的高低,可以从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有效性进行反映。鉴于此,将生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是目前教育教学的新方向。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于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和思维引导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敢于挑战、敢于创新,从而提升数学能力。这就好比原始时期的人们在得知地球是圆的后会展开专门的研究去验证它是否真实,小学生也需要这种从问题中寻找答案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合适的方法,利用问题来启动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并不断创新突破,这样既能提升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受传统教育影响,大部分小学生对教师怀有一定的敬畏和胆怯,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向教师提问,而这恰恰是阻碍学生产生并发展问题意识的关键。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一般有一下几点原因:第一,担心自己所提问题过于浅显得不到教师重视,反而会被批评教育;第二,担心向教师提问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视和嘲笑,也就是对自身以及所提问题的不自信;第三,成绩较差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根本不考虑提问题或与教师交流。可以看出,小学生基本上对于提问具有很大的不自信和质疑,这种质疑来源于问题本身不具有合理性与实际意义,这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认知障碍。有鉴于此,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发挥数学的生活性,通过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通过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在课堂上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其主要内容大多集中在基本概念的掌握、简单运算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考虑到小学生在这一阶段不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出大胆创新,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听课效率。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构建一个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相似的氛围,来消除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不适应与隔阂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创设合理的生活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又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激发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欲望。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家庭场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家庭中学生较为熟练的家具来展开提问,如“每个人家里都有家具,大家能说出几个?每个家具是怎样的形状呢?”学生会联想到长方形的冰箱、圆形的杯子等,教师接着引导:“大家试着用折纸来表现你所认识的图形。”学生此时通过动手实践来尝试得出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图形的概念理解与变化掌握,从而建立起以解决生活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思路。
(二)在课堂上设置生活化游戏,促进学生敢于提问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过于严谨和复杂,缺少感性和轻松,这样容易使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陷入对公式、法则等的死记硬背,并且在长期持续性的枯燥学习中逐渐丧失学习激情和问题意识,从而导致学习效率愈发下滑,更不用考虑在数学学科取得多大的成就以及在数学领域中有怎样的创新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生活化游戏,通过组织丰富多样且极具乐趣的游戏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关并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确定位置》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拍手操”进行教学导入,给学生奠定前、后、上、下等位置的基本概念。具体地实施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跟着自己的动作做游戏,分别利用上拍、下拍、前拍、后拍等动作并配上口语解释,使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形成对位置的基本认知。接着,教师进行更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刚才大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位置概念和位置表达词语,接着以教师为观察对象,试着利用教室里的人和物来表达位置。”学生一般会想到:“老师,你在我前面,我在你后面”等浅显的表达,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拓展到不同人和不同方位上,使其彻底掌握不同参照系下的位置变化。如此一来,通过生活化的游戏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更促进了学生大胆与教师互动交流,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
(三)在课下提出生活问题,引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发现这种现象:学生要么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要么能不发言就不发言,而且往往前者的数学成绩要明显好于后者。究其原因,就在于前者具备很强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使求知欲不断增强,继而通过不停的提问来积累大量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当作教学重点,而学生能否具备提问能力就在于问题本身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范畴,也即是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课下提出生活问题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寻找数学问题,逐渐地开发自己的大脑。举例来说,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观察教室里的书桌板凳长度和宽度是多少,并且计算其真实面积,接着思考面积的大小与长和宽分别有什么联系。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固定的生活场景内养成发现数学问题的习惯,并连带着激发起主动探究的意图,从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理解数学的本质。
(四)在课后布置生活化作业,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应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帮助其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后环节布置相关练习作业,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从而在学生完成生活化作业的同时掌握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加减法》一课为例,教师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在课后布置生活化作业。比如,“爸爸让你带着10元钱去超市买盐,盐的单价是4元,你买了两包后超市老板应找给你多少钱?”学生在完成这样的生活化作业时有效增强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数学意识和综合能力。
三、总结
小学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可从此入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课上的创设生活情境和生活化游戏、课下的提出生活化问题以及课后布置的生活化作业,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仇凤勤.巧用生活资源 打造精彩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4,(32).
[2]赖培源.多观察、敢质疑、善提问——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3]莫正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读与写,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