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能力的供应链协同创新与绩效实证分析

2018-01-18 10:04张飞雁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动态能力协同创新

张飞雁

内容摘要:竞争全球化和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已由相对静态的模式转换为动态的超竞争,而动态的竞争需要企业具有动态能力予以应对。当前,企业仅靠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来抢夺市场很难成功,企业开始逐步向外延伸自己的资源获取范围,企业有必要通过供应链协同创新来实现动态能力的提升。因此,本研究基于动态能力,供应链协同创新与绩效实证分析,得到结论为:动态能力对于供应链绩效的作用是通过供应链协同创新表现出来的,即动态能力能够促进供应链协同创新,进而通过供应链协同创新提高整体的供应链绩效。

关键词:动态能力 供应链绩效 协同创新

引言

在环境变化波动不断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企业间超竞争不断出现的动态条件下,静态能力在应对各种情况之时表现出了明显乏力的状态,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洪流(Defee and Fugate,2010)。当前企业应对本身所具备的能力加以优化持续升级或是创造全新能力来满足动态化的环境,企业开始向外延伸自己的资源获取范围,建立战略结盟,此时竞争的单位由“企业”变成了“供应链”。本研究拟对动态能力进行探讨,根据Defee和Fugate提出的动态能力研究框架,探讨了动态能力对于供应链绩效的影响背后的具体机制、相关的环境因素等,旨在为相关决策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动态能力理论与假设提出

(一)动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单独的独特资源和能力只能在短期或者环境变化比较稳定时才能保持竞争优势,不能保证企业持续地获得竞争优势(转学伟,2002;Helaftetal,2003;马浩,2004)。另外,Zott(2003)认为动态能力能使企业根据外界环境及竞争的变化要求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及运营流程等进行改变,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绩效。综上,本文提出:

H1:动态能力能提高供应链绩效。

Grant等(2004)指出知识的可进入性是一种由两个或多个主体拥有的一种动态能力,其能增强各个合作伙伴对于彼此现有知识资源的理解;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知识的可进入性,在整体创新时,能将各个企业的知识进行积累、组合,合作企业进行的整体创新更有效率。曾文杰等(2010)根据制造业的特点,构建了供应链整体的协调运作及合作关系和协调对供应链运作绩效的影响假设模型,并证明供应链合作关系能促进供应链的协调能力,进而对供应链的绩效产生正面作用。重构能力属于企业应对环境所产生的改变,并把其所具备的能力转变成优势的关键,一定程度上外部环境改变程度越大,组织结构复杂程度越高,企业希望利用高效的资源基础重构更新能力来维持竞争优势的需求就越强烈。故提出:

Hla:供应链的知识进入性能力能正向提高供应链绩效。

Hlb:供应链协调能力能提高整体的供应链绩效。

H1c:供应链重构能力能提高整体的供应链绩效。

(二)动态能力与供应链协同创新

供应链协同创新是指供应网络中的组织进行合作创新的过程。Brady(2006)提出在动态能力不断适应环境改变的过程里,能引起技术创新绩效。Ellonen(2009)凭借动态能力各子系统来对探析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提出类型不同动态能力子系统对于创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麦影(2014)用结构方程分析得知动态能力可使得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有效提升,综上,本文提出:

H2:动态能力可促进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行为。

网络中的知识创新要求网络中的成员进行知识共享、允许合作伙伴的知识进入,但仅有合作各方的知识投入并不能产生成果,结果的产出必须经历一个转化机制,也就是成员之间的互动、协同。齐旭高等(2013)通过对制造业供应链的实证检验,证实了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间相容水平和协同产品创新平台完善程度等会对供應链产品创新协同效应产生显著影响。由于企业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网络中的合作者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且开展各种合作项目。故本文提出:

H2a:供应链知识可进入性能力能促进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行为。

H2b:供应链协调能力能促进供应商参与协同创新能力/行为。

H2c:供应链重构能力能促进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行为。

(三)供应链协同创新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程虹等(2008)指出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中的知识创新。葛红岩(2009)指出创新主体间的协同能促进技术创新的实现,而技术创新是培育和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邱建等(2012)也通过研究证实了铝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要素协同与竞争力的关系。研究表明,协同创新对企业的财务指标竞争力和非财务指标的竞争力均有影响,提高协同创新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作用。综上,本文提出:

H3:供应链协同创新能正向影响供应链绩效。

(四)供应链协同创新在动态能力和供应链绩效间的中介作用

动态能力无法直接生成竞争优势,它是通过整合企业资源、调整企业运作来实现的,这个影响是间接的(Zott,2003)。焦豪(2011)认为企业通过动态能力能够逐渐实现渐进式创新,甚至能够达到颠覆性的创新,企业的现有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这两者的互动能够使得企业在复杂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故本文提出:

H4:供应链协同创新在动态能力和供应链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五)供应链上游环节对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

企业在面对不同市场风险及价值的供应链上游环节时,对整个供应链的动态能力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对于战略物资而言,企业需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对于供应链的重构能力来说,相当于提出了反面要求;而对于一般物资,企业只需进行市场交易,那企业就有可能根据环境变化的要求,重构或是改变自己的供应链。因而可知供应链上游采购的特点可作为影响动态能力作用的一个调节变量。

从供应链上游采购的价值贡献率来看,整个供应网络中,若某一个或某几个供应商提供的物资价值相对较大,基于价值视角供应网络则会向单独的几个供应商倾斜形成单边问题,造成供应市场不均衡。从采购企业来看,价值贡献率高的供应商其价值明显较高,但由于供应市场的不平衡而形成的价值单边倾斜会迫使网络中的其他企业加大对于主导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投资以获取主导企业的信任。故提出假设:

H5:供应链上游采购的价值对于动态能力与供应链协同创新的关系起负向的调节作用。

Teece(1998)指出不同环境下动态能力表现出的作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环境的不确定性、包容性或复杂性等都会影响企业对于动态能力的配置。在动荡的环境中谋求发展的企业相较于稳定环境中的企业更需培养动态能力。可见,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作为动态能力作用的干扰变量,且简兆权等(2015)、刘井建(2011)等实证研究证明环境的动荡性及不确定性越高,动态能力的积极作用也就越明显。故提出假设:

H6:供应链上游采购环节对于动态能力与供应链协同创新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研究设计

(一)基于动态能力的供应链协同创新模型构建

综上分析,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二)供应链变量定义与测量

本研究涉及7个变量,分别是动态能力、知识可进入性能力、供应链协调能力、供应链重构能力、供应链协同创新、供应链上游的价值、供应链上游的供应风险等。对各变量的测量,主要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测量题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测量了相关控制变量,如企业的规模、资产总额等,第二部分是绩效的测量,第三部分是各变量的题项。整理后的量表共包含32个问项,变量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进行打分(受篇幅所限,具体问项未列出)。

基于动态能力的供应链协同创新与绩效实证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281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50份。为确保数据不存在无回应偏差,本文对填写不完整的问卷进行了卡方分析,结果得出问卷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能够认为问卷数据没有显著的无回应偏差(受篇幅所限,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统计表格未列出)。

(一)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主要考虑了测量变量的内部一致性,采用Cronbach'sα系数指标进行衡量,信度和效度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各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都超过了0.7,且各题项载荷大于0.5,所以本研究变量和数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根据文献分析和供应链的实际运作情况,本研究概括出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建构效度,其拟合指标为:X2/df=1.92,RMSEA=0.079,NFI=0.936,CFI=0.968,GFI=0.941,IFI=0.968,这些指标均在要求的范围内,模型拟合结果良好,各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显著,表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受篇幅所限,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未列出)。

(二)供应链协同创新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表2列出了所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由于知识可进入性能力、协调能力及供应链更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大,因而对三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进行了测试,得出的VIF指远小于5,故认为这三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动态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418,具有显著性,H1得证;知识可进入性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279,具有显著性,Hla得证;协调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301,具有显著性,Hlb得证;供应链更新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371,具有显著性,Hlc得证。

由表4可看出,动态能力对供应商参与协同创新能力的系数为0.693,且具有显著性,H2得证。从前四个模型可知,增加了采购价值后,R2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且动态能力与采购价值的交互项的系数为负,具有显著性,故表明采购价值对于动态能力对供应商参与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H5得证。从模型2、5、6可看出,增加了采购风险后,R2有了显著的变化,且协调能力与采购价值的交互项的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H6得证。

由表5可知,知识可进入性能力对供应商参与协同创新能力的系数为0.58,且具有显著性,H2a得证。协调能力对供应商参与协同创新能力的系数为0.509,且具有显著性,H2b得证。供应链重构能力对供应商参与协同创新能力的系数为0.218,且具有显著性,H2c得证。供应商参与协同创新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347,且具有显著性,H3得证。

由表6可看出,加入协同创新以后:动态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系数0.418变为0.323,且都显著,经Sobel检验后,检验值为3.76,具有显著性,H4得证。

结论和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结构、要素三方面提出了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知识可进入性能力、协调能力及重构能力,实证检验都表明其对于供应鏈绩效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由于动态能力是高阶能力,由此可衍生出供应链的其他能力,因而,动态能力可衍生出其他促进供应链绩效提高的能力。结果还表明协同创新在知识可进入性对供应链绩效的作用中起完全的中介作用,供应链中知识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各个合作伙伴之间进行协作创新,且伙伴之间的协同创新也是知识价值增值的一种好方式。

(二)研究启示

供应链中的知识利用。本研究强调了供应链中知识的“拿来主义”,实证研究表明提升供应链中的知识利用能力,一是能显著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绩效;二是通过这种知识的利用,还能促进供应链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应该重视“通过优化供应链的结构设计或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方式来保障和提升彼此之间的信任度”的问题,以保证合作的各个节点的异质性,提高对各个企业核心技术和知识的保护力度,从而消除知识借出方的疑虑,以增强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流动性。

提高供应链的协调能力。供应链之间的协调能力不仅强调资源和能力的协调,还需供应链整体具有包容性,能容纳不同的组织文化及运营风格。企业在构建供应链整体的协调能力时,需保证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有良好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能显著提高信息的交换频率及信息的交换量,使各合作企业能根据充分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运营以和其他企业更好的配合。此外,为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协调能力,必须构建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接口平台并注意各种技术接口的相容性,即供应链上基础建设之间的兼容性。

明确供应链整体的价值分配。本文探讨了采购价值及采购风险对于动态能力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采购价值越大,动态能力的作用就越小。如果供应链网络中价值分布不均匀,则可能导致整体供应链产生“不合作”的效应,不利于整体的协同创新。因此对于价值分布不平衡的供应链,需强化建立明确的供应链剩余价值的分配机制,以保证供应链剩余价值能在网络中的合作成员中得到公平的分配,基于此,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须确保网络价值占比较高企业的收益大于其潜在的损失,从而产生有效的合作激励。

参考文献:

1.顾敏.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创新运作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8)

2.韩啸,何枫.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作模式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以256家农业龙头企业为例[J].财经科学,2014(11)

3.陈静,衣长军.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

4.胡海青,薛萌,张琅.供应链合作关系对中小企业营运资本的影响研究—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视角[J].经济管理,2014,36(8)

5.洪江涛,高亚.供应链能力、知识传输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7)

猜你喜欢
动态能力协同创新
企业动态能力倒U型作用的实证研究
新常态下的动态能力战略理论的价值和企业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