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8-01-18 09:17王书珩
少年博览·初中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梁家黄土高原知青

王书珩

至今我都还记得,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的一场演讲。他从雨果的《悲惨世界》、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谈到法国的绘画艺术,那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令我由衷钦佩。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一个曾经让我十分好奇的问题。直到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由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编写,是习近平1968年-1975年在陕西延安梁家河大队当知青的生活实录。全书语言朴实,用访谈的方式再现了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与知青战友、当地村民之间一件件情暖人心的大事小事。他在青少年时期的那段经历告诉了我,凡事都有因果,青年习近平能成长为这样一位高瞻远瞩、亲民务实的领袖人物绝非偶然。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大儒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曾益其所不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这句至理名言提供了完美的诠释。

六、七十年代的陕西延安梁家河,还是黄土高原上一个贫瘠荒凉的村落,刚满十五岁的习近平来到这里,插队落户。黄土高原土地荒凉,缺粮缺油,只能用粗粮充饥,而且还经常断炊。由于住在窑洞,炕上有很多跳蚤,常把人叮出一身红点。这些对于从城市来的青年们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不过,习近平从不叫苦叫累,他的坚韧不拔,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赞扬。

再看今天,我们这些八年級学生和当年的习近平年纪相仿,而所处的环境却是天壤之别,这本书中关于习近平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经历让我深深震撼。一个青年不仅“志存高远”,还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精神,不在乎从小事做起。

习近平在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中,目睹了村民们的贫困生活。那时他暗暗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若能有所作为,一定要改变百姓们的贫穷状况。

在每天精疲力尽的劳作之后,同伴们都早早进入了梦乡,而习近平却就着煤油灯昏暗的灯光阅读,直到深夜。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他不以为苦,反而独得其乐,还风趣地说:“我找到了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感觉。”

青年习近平也想上大学,但由于一些问题迟迟不能如愿,他却始终淡定自若。他认为,学习的方式不是固定的,上大学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无论是历史、地理还是文学、哲学都有所涉猎。他深信“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总有用到的那一天。读遍了携带的书籍之后,凡是能借到的书他都去借来看。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中不断学习,才造就了今天学富五车的习近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有目标吗?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想,是时候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了……

(原文有删减)

员外:两代青年人的目光交汇,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小作者在阅读了青年习近平的故事之后,反观自身,对人生目标提出了新的思考——只有拥有坚定的目标,才能找到自己未来的路。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我,才能真正的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梁家黄土高原知青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梁家河岁月
梁家河
难忘知青岁月
亲亲的梁家河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