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辉 罗昭琼
【摘要】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引入PBL教学法,但尚处于探索阶段。我科教研室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临床实习教学中,旨在探讨最优临床教学模式。
【关键词】PBL教学法 消化内科学 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234-02
消化内科学临床实习教学是消化内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医学基础理论、消化内科专业理论及临床基本技能融会到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医学生转变为医生的必经阶段。传统的医学教育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独立学习、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当代临床医学生的教育及培养要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Barrows教授首创,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主动运用现有知识并学习新的知识。近年来,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已将该教育方法应用于的医学基础与临床教学中,但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仍处于尝试摸索阶段[1]。我科教研室将PBL教学应用于消化内科临床见习教学,旨在寻找当前形势下最优的医学教育模式,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为进一步深化医疗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方向。
1.PBL教学法在消化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实施
我科教研室的PBL教学方案实施主要针对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常规设置为10名见习学生、1名带教教师及1名辅讲教员的小组学习模式,挑选真实典型临床案例,围绕疾病进行相关的讨论式教学。教学过程大致为:提出问题——自学解疑——重点讲授——总结归纳。教学的目的是建立启发式、互动式的全新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系统了解并掌握消化内科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演变到临床诊疗,为今后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扎实宽厚的知识基础。
1.1教师的教案准备
虽然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知识与技能都将直接影响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和效果[2]。在授课前,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认真仔细备课,查阅相关临床资料,选择典型病例,编写教案资料。首先,在我科的病案中,挑选出真实的消化系统疾病案例,以症状为线索,指出病人的患病事实,引导学生运用诊断学知识进行病史采集,归纳问诊要点和主诉,逐步引出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要点及临床治疗方案;其次,在病例编写中,结合临床工作情境,模拟演练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精心设计并提出引导启发性的驱动问题。关于问题,教师可在病例中直接提出,也可在分析总结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病例资料的呈现与驱动问题要同步、协调,即一个问题引出一个疾病学习环节的知识点。上述资料由辅讲教员提前一周发给学生,供其查阅资料、学习。辅讲教员通常为消化内科专业的研究生,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及工作经验。
1.2学生的知识准备
由于长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欠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的动手及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辅讲教员在发放相关的病例资料后,应与每个小组自主选出的小组长保持良好的沟通,适当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督促和引导。小组长积极组织小组成员熟悉病例,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授课章节提前预习,相关资料的查找和学习可通过如教材、图书、网络等各种途径获得。小组成员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学习资料的获取,并在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讨论。在此,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检索、归纳总结、社会交往等能力,还能够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1.3 PBL教学的实施
课堂讨论是了解学生主动学习情况,检验学生自学能力的平台。小组推选一人,进行学习结果的汇报,其他学生如有不同意见,可进行交流、讨论、相互答辩。这一环节中,根据教师课前所提问题顺序,教师要善于引导并培的学生逻辑思维,使学生的临床思维构架不单单只是满足于问题的表象,更是要融合相关基础学科知识,同时,也是对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及病理生理等基础课程进行再一次的学习和归纳。在此,学生的逻辑发散思维、口才、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可以得到锻炼。而对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教师也要予以适当的关注,并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1.4教师点评总结
教师根据学习汇报情况进行梳理,依次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总结过程中,穿插讲解相关知识要点。在分析总结后,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精讲分析,并预留10-15分钟进行答疑解惑,清除知识盲点。
医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医生要提高其执业生涯中的再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会从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到最优的选项。因此在PBL教育模式的总结中,教师应当适时地引导学生如何提高信息检索能力,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筛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2.PBL教学法在消化内科教学中的思考
消化系统的疾病涉及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及体征复杂多样,并有多种多样的内镜下表现;且往往伴随有其他系统的临床表现,部分症状往往会掩盖病情真相,对临床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3]。学好消化系统疾病需要建立良好的诊断思维习惯,学习如何一层层地找到临床症状的实质。传统医学教育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导致运用现有知识的能力较差,且缺乏主观能动性。因此仅仅依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很难应对临床上复杂多样的问题。传统的医学教师模式面临严峻的形式和挑战。PBL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医学教学应用的尝试中获得较好的效果,在消化内科学实习教学中也有相关的探索性应用经验[4,5]我们教研室在将PBL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敢于交流和发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对病例式考试题的解答能力也大大提高。
至今,我们教研室在消化内科学实习教学PBL教学应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经受不少的挑战。其中,编写教案是PBL教学法中最突出的难点。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在开展PBL教学中并无统一教材;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例如如何把控课程时间及知识点,如何充分发挥标准化病人的作用等等,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与技能储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角色行为转换是PBL教学改革中遇到的较为普遍且关键的问题。教师在PBL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决定了教学的成败。作为一个教学促进者,教师提出探寻性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习过程,需不断加强专业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汲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另外,消化内科学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时间间隔长,不利于学生知识准备,也是影响PBL教学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与教授大课的教师时间同步并协调延伸,合理设置PBL教学,是我们下一阶段优化PBL模式的新方向。
PBL教学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应用于消化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临床综合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总结。但目前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精心设计,更多的探索,不断灵活应用,积累经验,才能更加完善,取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向秋,肖海,李志平.PBL教学法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影响[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7): 96-97.
[2]王长文,王艳春.PBL教学法的发展及对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 2015(04): 76-77.
[3]杜闻博,邵立群,黎雨珊,等.临床医学生本科阶段消化内科实习教学方法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6): 147+151.
[4]刘红,吴静,林香春.PBL教学法对消化科实习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评价[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06): 61-64.
[5]魏冬梅,何國浓,杨伟吉. 消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PBL教学法的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 2017(03): 67-68.
作者简介:
罗昭琼(1976年6月-),女,,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