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以贯之,思以通之

2018-01-18 09:58李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答题题型题目

李萍

高三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师生们齐心协力,冲刺高考。特别是二模考试以后,我们会针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做许多工作,下面我就在复习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复习与自我矫正来谈一谈。这里说的复习主要指讲评课,任务就是针对学生在练习、检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补授和矫正,要做到明确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讲评要突出重点,要及时、讲求实效。

下面来谈一谈具体做法。

一、发挥主体作用,查找知识盲点,进行切块复习

我们的主要复习资料是历年高考卷和江苏省十三大市模拟卷,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专题复习和学生灵活自主复习。在一轮、二轮复习的基础上,学生手上有了大量的复习资料与已做题,老师也已经针对考点和基本题型进行了梳理讲解,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此大量的复习资料如何反复使用,如何用透、用好。

这轮的复习重点是引导学生针对考点进行自主复习与矫正。比如,针对二模考试中反映出的文言文方面的问题,我做了如下工作:

结合二模考试,请同学们先就二模考卷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想一想有哪些问题该注意而没有注意到,该怎么提高。并以此为契机,请学生对之前所做过的高考卷与各大市一模卷进行整合复习,进而对文言文复习中的共性与个性化问题进行总结。总结过后,当堂展示交流,相互补充。

不同的同学总结的问题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这些问题是他自己有针对性地分析得出的,共性之中有个性,在后面的复习、考试中他就会加以注意。学生主要总结出以下问题:

1.有关实词的问题: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翻译中的准确记忆、恰当选择与合理引申,翻译中对语素的留与译。

2.有关虚词的问题: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3.有关句式的问题:四大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翻译中对句式的处理,比如倒装句的语序还原等问题。

4.疑难问题看语境。交流完就用事先准备好的相关题目进行强化练习,练习采取板书和幻灯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先请同学们自己点评修改,老师再帮助修改,当场打分。我们老师手上常备两支笔,一支白板笔,一支红笔,以方便随堂测、随堂评、随堂打分。

文言文最难的是翻译,针对疑难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帮助解决,解决的过程也是个相互教育、提醒的过程。解决“疑难问题”要依据上下文语境,实词是,虚词是,句间关系也是。比如:

时轩盖造之,求其所能则不得,盖不欲以所能媚也。(苏锡常2017二模卷翻译题)

“轩盖”这个词学生不会翻译,有的译成“盖房子”,有的译成“房顶”,有的译成“车盖”。但是也有不少同学能翻译成“权贵或有权势的人”。我就请翻译对的同学来说说看,他在上下文中找到三个依据:第一,“轩盖”后面是“造之”,造访的主语肯定是人;第二,“不欲以所能媚”,既然是“媚”,说明这人地位高,有权势;第三,画横线的句子后面有这样一句:“及醉,则虽寻常人家投之楮素,欢然挥墨,任意纵横。”很明显,这个“寻常人家”应该和前面那个“造之”的“轩盖”相对的一类人。那“轩盖”肯定就是“有权势的人了”。

如果这个同学有更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知道“轩盖”指大夫以上的官员才能乘的车子,后来代指“达官贵人”,就可以直接得出答案,但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猜”,这位同学的分析(猜)非常精彩。

课堂练习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在课下针对个人特点,适当做一些典型性题目。当然老师会针对学生的情况有所选择、甄别,尽量选一些与高考试题类似的题目,而且要求学生只要做题就要研究答案,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做一些比较,不主张无选择、无目的地拿过一套试卷就做,这样事倍功半,效果未必好。

针对学生读不懂文言文的问题,我发现造成读不懂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某个词或某几个词读不懂而纠缠、拖延,挤占了时间,影响对文言文整體的理解;二是时间不够,影响了答题的心态与正常水平的发挥。

对此,我平时引导学生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文体入手,回归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特别复习了“杂记”“游记”“传记”“书信”“书序”“史论”“碑志”等文体的特征。其次,从整体入手,看题目、理段意,以题目为抓手,文章中每一段写了什么,读完就用几个字概括出来,不影响大意的字词如果不理解也放过,关键、重要的字和词圈出,回头再细究。

二、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做到规范答题

1.注重审题

本阶段的复习,要帮助学生做一个“明白人”。对于典型题型、重点问题、典型错误,要引导学生整理、讨论、比较,评析错误原因,指出减少出错的方法。学生之所以答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审题不清,读不懂题。要看得懂题,就要研究题目的问法,把题目的“神话”变成“人话”,题目里往往会指示“答题区域”“答题指向”“答题内容”“答题方法”这些信息;甚至题目的赋分、是第一题还是第四题都是一种提示。比如:

小说题为“天窗室”,为什么开头写帕克太太带领丽森小姐逐层看房的过程?(6分)(欧·亨利《天窗室》,南京、盐城2017一模阅读题)

这个题目的问法隐含的信息很多,其实可以换一种问法,比如:

①小说题目叫“天窗室”,开头却写帕克太太领着丽森小姐看房的过程,是不是写错了?如果没写错,那这些内容与题目“天窗室”有什么关系?(情节与环境)

②小说题目为“天窗室”,开头却写帕克太太领着丽森小姐看房的过程,作者想表现帕克太太的什么?表现丽森小姐的什么? (情节与人物)

③小说题目叫“天窗室”,开头却写帕克太太领着丽森小姐看房的过程,为什么在开头写这些?  (开头段的作用)

答案:

①烘托天窗室的简陋阴冷。(情节与环境)

②表现帕克太太的势力与丽森小姐的贫穷。(情节与人物)

③交代人物的活动环境,为故事展开做铺垫。  (开头段的作用)

把题目读懂了,答案的一半就出来了,答起来也就顺手多了。所以我们会引导学生去分解题目,找出明示、隐含的信息。在解答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分解、体会、表述。

2.整理题型

有时候,学生遇到的明明是某一种题型的变体,但就是读不出来,这就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做到只要题目出现,就能明确它的本质是什么。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按照文体去整理题型,针对重点题型在课上进行交流展示。比如诗歌鉴赏的炼字题,问法很多,而且各有侧重:

①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指向景物描写)

②请简要分析“恨”字包含的情感。(指向作者情感)

③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指向人物形象)

④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指向表达效果)

⑤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指向诗中用字的作用)

问法虽多,但其实考的都是炼字,这些炼字题的设问类型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

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①②③)

②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④)

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关键词比较鉴赏,⑤)

但是,每道题的具体指向又不一样,虽然学生早就对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了然于心,但是答的时候还是要立足诗歌的问法本身,要有侧重点。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复习中去思考、体悟。

当然,学生也要熟知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越是到复习后期越能发现,虽然学生的答案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好看了,也分条作答了,所谓的答题思路也已经基本形成了,但却仍然存在答题不规范的问题,比如:答题套路化、简单化,不够具体;答题时语言啰唆,得分点重复;用语不规范,说话模棱两可或词语用得不准确。

对此,我们在讲评中仍然以答案展示与学生互评与修改为主要手段,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路,明确解答要点,寻找作答规律;改变答题太满、不留空间、“以多取胜”的现象,让学生学会规范答题。具体要求是:

①依文答题:紧扣题干要点,找准答题区域。

②提炼组合:巧用原文词句,组织整合答案。

③语言规范:积累名词术语,并能辨析使用。

④依分答题:根据题目分值,分条概述分析。

三、规范答题的前提仍然是注重文本解读

复习了很久,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我们整理了很多思路,可是学生仍然做不好下一道题”。所以,自主复习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学生梳理往往会重题型,但老师引导要重文本解读。

针对现代文的“读得懂字读不懂文”的问题,我们也要思考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我发现,除了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外,还要从源头上去解决,还是要回归课本。有时我们自己在阅读时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读了一遍似懂非懂,求知欲促使自己一遍遍读下去,慢慢就懂了。一遍遍“慢慢读”其实已经是“品”了,那么我们又是怎么“品”懂的呢?在教学生读的时候,就要渗透这些品读的经验和方法。比如读散文的时候:

①从文章标题入手,看取材、线索、开头、结尾,注意弄清段落层次,快速理清思路;

②动笔圈点勾画关键语句,如结构上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内容上的主旨句、议论抒情句、内涵深刻的句子,这有助于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③读段落要抓语言标志,从形式入手,把握文章结构,有时更容易、更有效。

所以,越是到后期,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相对完备的答题套路的情况下,我们就越要弱化对答题套路的依赖,让学生去读,只要给他一些基本的要求,关注核心问题就可以了。比如阅读时要把握住文体特征,散文抓住载体读出主旨,小说读“三要素”,重点是读人物。读完之后,要从总体上概括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整体感知应形成于動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题的第一小题就是问文章整体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答题时要学会考虑三个维度:作品、作者、读者;做到四问: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结构、手法)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目的、情感)读者读了什么感受?(效果)把这几个问题弄明白,往往文本也就懂了,答题时心里就有谱了。比如:

《素姑》(苏北四市2017一模阅读题)

学生普遍说读不懂,不会做题。 当然,这和编选时文章被删减肯定有很大关系,但是基本信息并没有损失。学生们从小说三要素的“人物”入手,发现了一个核心问题:

素姑从12岁就给别人缝嫁衣裳,而她自己现在已经29岁了却还未出嫁。

从这个核心问题就可以引导思考:

①29岁的素姑想不想出嫁?

讨论:(1)不想出嫁:文本依据。(2)想出嫁:文本依据。(3)结果:想出嫁。(人物,情感)

②29岁的素姑为什么还未出嫁?

接下来从文中读文本,找依据。文化背景:封建的社会观念下,普通农村女孩子思想上的顺从和逆来顺受;社会背景:老座钟象征的那个静止、封闭的果园城外面动荡它也基本不受影响;家庭背景:母亲的近乎变态的控制欲。

一个29岁的美貌姑娘在12岁到29岁这17年之间安于给别人缝嫁衣裳,任凭自己渐渐地“人比黄花瘦”,任由自己的青春“褪了色”。这是多么的悲凉!但是,她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她仍然有着最原始的生命冲动,那就是对爱情的向往,对富有生机的生活的回忆,有着对于刻板、重复、乏味、单调的生活的不满。只不过,这些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最后只能化作一个苍凉的动作,“书从她手里落下去,渐渐的连镜子也在她眼里消失了,一颗泪珠从她脸上滚下来,接着又是一颗。”

所以在答题时,遇到反映素姑形象和感情的地方,万不可用过激的词语,也一定要淡淡的。她已经认命了,虽然心中还有向往,但一天比一天减少,可以想见她的未来。有了这些做题前的整体把握,回答题目也就容易些。

以上就是我对二模后复习的一点小小心得,愿与广大读者一同探索,一同进步。

猜你喜欢
答题题型题目
邀你来答题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邀你来答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