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高中组复赛优秀作文展示

2018-01-18 09:58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外化知府内化

【真题传真】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汉·刘向《说苑》)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佳作展示】

剖世间之理,辨万物之趣

陈艺洋

苍然世间,莽莽榛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若获悉万物之理趣,岂并不易事也哉?

汉代刘向曾在《说苑》中写道:“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诚然,耳、目、足、手确是层层深入,但若没有目见,只有手辨,效果真的好吗?对此,我不敢苟同,而我认为剖析事物的真正方法是耳、目、足、手并用。没有目见只有手辨不过是闭门造车罢了。

想要透彻分析事物,一定离不开模仿阶段,而模仿就需要耳听目见。《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黛玉教他的方法是什么?不正是多读诗吗?多读诗其实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通过先贤的智慧结晶来提升自己品诗鉴诗的能力,最终到达作诗的目的。耳听目见是模仿的充要条件,也是学会剖析事物之理的第一步,是必经之路。

当然,只有模仿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来提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一大笔精神财富。要知道,得经过多少次的实践操作才能发掘出四大发明这样的璀璨明珠?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操作,只是空有理论基础,也不过是空中楼阁,飘飘乎,摇摇乎,晃晃欲坠。

所以,在剖析事物之自然理趣时,定要模仿与实际相结合。耳、目、足、手并用才能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刘向所言实践之重要性,耳、目、足、手之递进性我并不否认,只是我认为要想真正透彻领悟事情真谛万不可抛却模仿而直接实践,这样只会闭门造车而得不到真才实学。不可浮躁,不可功利,要脚踏实地,按着顺序,一步步、一脚脚坚实地走下去。

如果你能够注重模仿与实践相结合,耳、目、足、手并用,那你大可放心向前走去。剖世间之理,辨万物之趣的道理你已了然于心。在治学研究上,我们要低若尘埃,但也要心怀云彩,虽然在追赶时代巨轮的面前我们显得如此渺小,但掌握了正确研究万物事理的方法论后,我们依然可以变得强大。

剖世间之理,辨万物之趣,如此甚好!

内化于心,外化于物

林明铭

个人的学习过程要经历“耳闻、目见、足践、手辨”四个层次。

耳闻与目见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耳闻带来的效果比目见差,目见帶来的视觉冲击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古语也反映了听与见所传递消息的可信度与真实性之间存在差异,目见更趋向于一种体验,但却是作为旁观者的体验,这就是台上与台下的区别——我们坐在观众席,看舞台上的演员们婀娜的身姿与翩翩的动作,殊不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由此,从目见到足践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台上十年的功夫,非一朝一夕可得,足践要有锲而不舍的恒心与毅力。李时珍尝遍百草,若不是坚持,何来今人所见的《本草纲目》。尝百草,乃是无奈之举,古时若有如今这样的高科技设备,或许“尝”这样危险的探索行为就没有必要了。而如今,我们看宁波籍科学家屠呦呦摘得“诺贝尔医学奖”,为世界疟疾的治疗做出巨大贡献,也是在“尝试”百草之后。然而,常有人做毫无意义的实践活动。王夫之在评梁元帝“搜索骈丽,攒集影迹”的读书方法时说道:“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梁元帝读书只是在寻找辞藻丰富华丽的句子,却忽视了书中文字的真正内涵,难怪王夫之会认为这与赌博、耽于酒肉没有差别,不过是冠上了“读书”这样文雅的美名。足践是一种体验,但若像梁元帝一样,却不能做到真体验。体验不止于体验,体验包含了感受之后的更深一层——内化。猪八戒吃人参果,吃确是吃了,却没尝到真滋味。读书囫囵吞枣,读是读了,却没得到真内涵。我们可以实践得不完整,但一定不能跳过内化的过程。

孔子在周列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著书立说,整理五经,这便是晚年孔子手辨的境界。“手辨”,类似于写文章,是一种知识的输出。它相较于“内化”,又更进了一个层次,是“外化”。“外化”以“内化”为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无内化,何来外化?外化是一种提升总结,将之前的所闻、所见、所践以物质的方式呈现,由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事物。外化相较于内化多了一份“为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古人常在官场失意,境况困窘之时寻求在“后世与后人”中的扬名。《报任安书》中写道:“比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刘向《说苑》中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一句有三个“不如”,在我想来,“不如”并非选择关系,不是让我们直接去选择“手辨”,而是让我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通过“耳闻目见”接受客观事物,通过“足践”转化为自我感受,最后通过“手辨”将主观以客观呈现。

哀蝠

赵玲颖

蝙蝠者,祥和瑞福之兽也。权贵裕者之中,爱之者众矣。或金丝镍缕绣于衣衫,或玉雕石刻饰于藏物。腾跃于祥云之间,翱翔于碧波之上。栩栩如生,精妙奇绝,以祈福顺安康。

江南张行,知府之门客才气超众者,自幼时即好蝠。然行安贫乐道,不图宦达,故蝠之案饰不可见于其衫。行未尝自哀,善其蝠之道。每于知府之处会谈,见知府之袖饰以蝠纹,心中喜甚,益仰知府之好。

知府闻之,欣然冁矣。于是张行病重,卧床不起,知府遣名医善术者医之,并派门人候之。又赠一玉蝠予行,以求身体安泰,福气临门。行不胜感激,许知府以察蝠之业,期年呈以收集之材,以报知府关怀爱戴之恩,以表张行遇喜蝠知己之情。

一月后,行之病愈,登知府之门以辞行。行曰:“江南之地,旑柔尤甚,蝠不久居。吾请南下至寒湿之境,亲身访蝠,以察其妙。”知府许之,临行又赠行良马一匹,黄金数十两。

行山道中,偶遇一村夫,问之以蝠。村夫神色惶惑,告之曰:“此山之中,确有一蝠洞,洞中幽深僻暗,吾等山居之人皆绕之而行,汝又何求乎?”行对曰:“余以为蝠乃祥和瑞福之兽也,深居于山,不常出也。由是余自幼好蝠,收集蝠之刻饰、画作,至今却仍有未曾见蝠之憾。曾许人以诺,必将亲访蝠乃还。还请引路,必将重谢。”村夫仍不应,曰:“吾未闻如此阴恶之兽竟如此为人之所待,然余恐甚,恕不许也。”又见张行求蝠之心切,不似游手好闲之徒,便劝行与其归家,出酒食以待之。张行允。

至其家,系马于槛。村夫示行以路,行喜,村夫无奈。此时已近黄昏,暮云如覆,行出门望山洞之所向。次日,行登马与村夫告辞,遗之黄金数两,遂驰而去。村夫望其腰间佩玉蝠,捬掌而叹曰:“何以痴至此也!”

张行至山洞之口,因人迹不至,草长足仞。时天阴云暗,风急月悲,暮也。张行拔草以入,心念如此;而今吾终得以亲身感触此福兽,无憾矣。未至十步,行猝感颈肤痛裂,以手抚之,一蝠竟附其上。行恐,欲逃,只闻一尖厉之声,若阴间之鬼魅,行倒于地。村夫于山腰,见天色顿沉,似倾雨来临之势,速归其家,忽闻凄烈之声,仰首望去,见百千之蝠倏然飞起。天昏地暗,疾风烈雨……

数月后,知府遣人寻行,至山村,见村夫,说如此。众人持火把入洞,见洞壁皆蝠倒挂。洞中不见骸,村夫于草蔽处寻得玉蝠。地上有一隐约指痕,曰:“无悔。”回复知府,呈以玉蝠。知府抚蝠而泣曰:“行有勇有才,不啻闻之于蝠。今献身蝠下,无悔矣。”

是蝠之传闻象征可哀,抑或行之践蝠可哀,众人可辨之。

猜你喜欢
外化知府内化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济公传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远处识人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远处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