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来
在传统的小说教学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对文本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得出小说的主旨。这么做肯定契合小说的文体特点,但是如此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弊端也很明显:割裂分析未必把握住了小说的精要之处,呆板的解读方式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这种教法无非是反复强化了三要素和主旨这四个概念,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未必得到提升。
课文《小团圆媳妇之死》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节选部分篇幅也较长。如果讲得面面俱到,必定是事倍功半。于是,我尝试用矛盾分析法作为突破口,让课堂变得经济节约,又能重点突出,利于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形成。
孙绍振教授说,文学之美就在于矛盾,而阅读就是要把矛盾从字里行间揪出来。小说中的矛盾,狭义地讲包括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矛盾;广义地讲,还包括修辞上的悖论与反讽、章法上的异调等。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指以发现并分析小说中的矛盾作为突破口深入分析文本的阅读方法。
一、发现矛盾,确定教学重难点
矛盾分析法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发现并列出小说中的矛盾之处以及不解之处,对学生发现的疑惑之处,教师要加以整理,以此了解学情,从而确定教学重难点。
事实上,在上这堂阅读课时我的学生找到了不少富有价值的矛盾,简单罗列如下:
1.祖父是清醒的,有能力施救,但他为什么没有在小团圆媳妇洗澡的时候施以援手?
2.婆婆认为小团圆媳妇有病,为什么“我”却认为她没有病?
3.小团圆媳妇洗澡后昏昏沉沉地睡着,为什么她家的人却快乐了四五天、六七天?
4.小团圆媳妇的头发,婆婆说是自己掉的,为什么“我”却认为是剪刀剪的?
5.有二伯父、老厨子帮忙料理丧事,却为什么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
……
很多时候,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理解预设的,这样的预设当然是必要的,教师对文本的把握总要比学生更准确和到位,这也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然而个体对文本的理解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哪些是学生已经会了的,哪些是学生还不会的,那么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就未必有价值了。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比对信息。那么,教师就不应该把学生视为对文本一无所知的对象,而应视之为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带着疑问来听课的质疑者。因此,基于学情的教学目标才更为合理。针对这篇文章,我将教学的目标定为:让学生学会通过捕捉小说中的矛盾之处,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旨。
二、分析矛盾,有助于剖析人物形象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梳理了两组矛盾作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抓手。
第一组矛盾直接来自学生的预习:为什么“我”认为小团圆媳妇没病,而婆婆认为她有病?(提示:请到文本中找依据)
讨论分析:婆婆认为媳妇“想玩”是 “疯”,是不该有的事情。为什么“想玩”是疯,是不该有的事,就认为她有病?由于她“太大方了”,在婆婆和街坊邻居看来不合传统,不懂“规矩”。但小团圆媳妇毕竟才12岁,“想玩”、活泼开朗是天性,所以在还是孩子的我看来,这很正常,很健康。婆婆与“我”对小团圆媳妇是否有病有着迥然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这种不同看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婆婆的愚昧落后保守,以及背后对天性的扼杀。
第二组矛盾是:为什么婆婆扎彩人、烧替身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却“一边烧一边后悔”,“简直忘了是为媳妇烧替身”?
讨论分析:表面上一切都是好意,一切都是天经地义,一切都是诚心诚意。细看来,虚荣、图热闹胜过对媳妇的关心,婆婆对媳妇的关心夹杂了太多愚昧,在鲁迅的小说中旧时代的女性被看、被赏玩就已经很悲哀了,而萧红的笔下则写出了更深层次的悲哀:主动求被看,还要热热闹闹地被看。通过人物内心矛盾的剖析,可以看出婆婆不自知的愚昧、迷信、虚荣。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到在矛盾冲突中,冲突各方的形象往往会得到凸显和放大,我们既看到了愚昧、迷信、残忍的婆婆,也看到了本来活泼、开朗、健康的小团圆媳妇,于是治病也就成了病态的人格与健康的人格之间的冲突。如此,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有了深度。
三、分析矛盾,有助于理解小说主旨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之处往往是作者格外用力的地方,它们意蕴丰富,直接关系着小说的主旨,对这些地方加以品读、探究,往往能较为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旨。课堂上,我让学生比如对以下两组矛盾想象的探讨。
第一组矛盾:对小团圆媳妇,为什么人们一方面流泪、可怜、心痛,一方面又撕衣服、浇水、摁头?
讨论分析:愚昧的众人认为这么做是为小团圓媳妇治病,就是这样一份所谓的“好心”,把她推向死亡的深渊,这是一场集体无意识的谋杀。除此之外,这些人内心还有没有夹杂其他心理?当然有,那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是一种人性中的残忍。
第二组矛盾:祖父清醒、善良、有能力,却没有救小团圆媳妇,为什么?
讨论分析:祖父认为这是老胡家的事,外人不该插手。他清醒但守旧,清醒的人做了冷静的旁观者。另外,第一组矛盾中“人们”所构成的氛围,其实也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祖父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无力与之对抗的。
纵观整部《呼兰河传》,通过“我”儿时的回忆,描写了北中国呼兰河畔一座小城单调刻板的生活。那里的人,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愚昧、落后、精神麻木,自己制造着一幕幕的悲剧与闹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作者不只是讲述了一件荒唐离奇的惨剧,更是怀着深沉的感情,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这使得作品笼罩着抑郁低沉的气氛。
四、分析矛盾,找到文本独特的艺术价值
其实除了故事情节、内容上的矛盾之处,作者在写法上也体现了非常明显的矛盾:题目是“小团圆媳妇之死”,悲剧主角是小团圆媳妇,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我”?
在小说中设置一个见证人或者讲述人的写法并不罕见,而本篇小说中以第一人称的儿童视角来讲述,这样的写法就显得十分独特。首先,“看”与“被看”后还有一双在场的眼睛,让小说有了真实性;其次,这样写使作品弥漫着无可奈何的微茫的悲哀,有什么比一个小女孩静静地看着一个群体,温情脉脉地扼杀一个鲜活的生命力更为悲哀呢?这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另外,“我”的童真清澈,也反衬出其他人的荒谬,有利于表达深刻的思想。鲁迅讲“救救孩子”,意思是要疗救孩子未被污染的天性,在萧红的小说中,我们也能听到“救救孩子”的呼声。
五、迁移示例
一种阅读策略如果只适用于一篇小说,就不具有普适性,学生就难以靠它形成可靠的阅读能力。有效的阅读策略可以带给学生知识,而且往往可以举一反三。我们以《祝福》为例,同样用矛盾分析法稍做分析。
例一:关于祥林嫂是否能参与“祝福”福礼的准备的矛盾:祥林嫂渴望能参与,希望因捐过门槛而被接纳和认可,而鲁四老爷依然认为她不干不净、不合礼法,拒绝她参与。
分析:矛盾冲突的结果是祥林嫂最终离开鲁四老爷家,潦倒至死。这表面上是因为鲁四老爷的冷漠和残酷,其实鲁四老爷完全是按封建礼教思想行事,因此这个矛盾所暴露的深层原因是封建礼教思想对普通劳动妇女的残害。
例二:关于他人对待祥林嫂“亡夫丧子”的悲惨命运的矛盾:祥林嫂只能痛苦承受,没完没了地向人诉说凄惨往事,而柳妈却用“地府分尸”封建迷信思想恐吓祥林嫂。
分析:矛盾冲突的结果是祥林嫂接受建议去捐门槛。从原因上讲,柳妈及祥林嫂均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并深信不疑,因此,这个矛盾所暴露的深层原因是封建迷信思想对普通劳动妇女的毒害。
通过矛盾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与鲁四老爷或者柳妈本身没什么深仇大恨,但不管是作为地主的鲁四老爷,还是同为劳动人们的柳妈都对祥林嫂的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深刻地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正是《祝福》的主旨所在。
综上所论,对于一篇小说的理解仁者见仁,优秀的小说文本蕴含的语文知识含量是十分丰富的,就语文学科而言,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完全可以提取不同的知识來组织课堂教学,比如可以探讨小说的语言风格、赏析小说描写手法的运用,等等。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要培养核心素养,形成关键能力,就要改变以往过于重视陈述性知识教学的状况,充分重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开发,提高小说课堂教学的统整度和有效性。阅读教学中的矛盾分析法,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黄厚江老师认为,理想的语文知识教学,应该把语文知识融进语文教学的过程,让语文知识教学过程化。笔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一个角度作了点粗浅的思考和尝试,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