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

2018-01-18 09:07洪海林丁坤明李罡吴焱明张敬锋饶漾萍瞿和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病虫草害控制技术茶园

洪海林 丁坤明 李罡 吴焱明 张敬锋 饶漾萍 瞿和平

摘要:分析了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的特点,总结了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原理,提出了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体系,即以健身栽培为导向,搞好各项农业防治措施;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草害,实行生态防治;严格植物检疫;实行物理机械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关键词: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21-0073-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1.01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c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Weeds in Tea Garden

HONG Hai-lin1,DING Kun-ming2,LI Gang3,WU Yan-ming3,ZHANG Jing-feng3,RAO Yang-ping4,QU He-ping2

(1.Agricultural bureau of Xianning City of Hubei Province,Xianning 437100,Hubei,China;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Xianning City of Hubei Province,Xianning 437100,Hubei,China;3.Hubei Baimi Biological Industry Co.,Ltd.,Xianning 437100,Hubei,China;

4.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of Xianning City,Xianning 437100,Hubei,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weeds in tea gardens were analyzed,and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weeds in tea gardens were summarized. The ecological control system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weeds in tea garden were put forward. Taking the healthy cultivation as the guide, every the agricultural control measures were improved. Using biodiversity to control insect pests and diseases and weeds,implement ecological prevention,strictly implement plant quarantine,implement physics and mechanical control. Protect and utilize natural enemy resources, popularize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Key words: tea garden; disease and insect pest and weeds; ecology; control technology

隨着化学工业的兴起,茶树病、虫、草害相继采用化学防治,甚至全靠化学防治。由于茶园病虫草害防治长期过于单一地依赖化学农药,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带来了3R(农药残留量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问题,导致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和有毒物质偏高,成为茶叶中销售和贸易的一大难题,因此,为有效防治茶园病虫草害,降低环境污染和茶叶农药残留,确保茶园增产增收,确保茶园及其环境无害化,确保茶园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茶树病虫草害防治新技术势在必行。

1  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的特点

根据整体观点和经济生态学原则,选择任何种类的单一或组合措施,不断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和功能,使其安全、健康、高效、低耗、稳定、持续发展,同时,将病虫草种群数量维持在经济阈值水平以下。

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与以往的防治观点相比,具有3个明显特点:一是宏观性更强,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不只考虑茶园目标生物,更重要的是考虑茶园周边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系平衡,而以往的茶园病虫草害防治策略虽然强调多种手段,但把目标集中在茶园有害生物本身上。二是防治内容有所不同,生态控制并不否定以往茶园病虫草害防治措施的各种有效手段和成功经验,而是以往防治措施的延续和改进,且在生产中对茶园有害生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控制在生态茶园中使用化学农药,这是与综合防治的根本区别。三是持续性,生态控制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考虑当代的人类与环境,也考虑未来的人类与环境,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营造有利于茶叶生长和天敌繁衍而不利于茶园病虫草生长的生态环境,达到长期抑制茶园有害生物的目的。

2  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的原理

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在深入了解茶园生态系统内有关因素的特性、动态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技术和手段,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菌、害虫和杂草繁衍而有利于茶树生长和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中病菌、害虫和杂草调控因子的作用,使茶园整个生态系统高效、低耗和持续发展。

茶园病虫草害的生态控制要求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则、观点、方法,以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天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点,将茶园病菌、害虫、杂草纳入茶园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分,从虫、病、草、天敌、茶树和周围整体环境出发,深入了解系统内各组分之间的联系、发生和发展规律,在充分调查了解茶园病、虫、草、天敌种群发生消长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茶园有害生物种群的发生变化,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为主导,制定茶园害虫防控系统,采取栽培技术上的多种农艺措施(采摘、修剪等)、耕作制度、其他非化学防治的有效措施,来破坏病、虫、草的滋生繁殖条件或改善天敌的繁殖场所,控制病、虫、草不成灾,充分利用茶园生态系统内外的能量和条件,发挥以茶园为主体,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调控作用。

茶園病虫草害的生态控制是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内物种丰富,各物种间分布均匀,关系密切,有机联系,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从而建立一种动态平衡。对外来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种群的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自然调节能力。所采用的措施要符合“经济合算、社会接受、环境友善、生态持续、简便易行、服从整体”的原则。

3  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

3.1  以健身栽培为导向,搞好各项农业防治措施

应用健身栽培技术,定向地改变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提高对病虫害的抗性,而不利于病虫草的生存、繁殖和扩散,以控制病虫草种群数量。

3.1.1  选育、推广抗病虫茶树品种  茶树品种间由于形态结构、生化成分以及生物学特性不同,对各种病虫害有不同程度的抗性。利用茶树抗性的种质遗传特性及选种、杂交的方法进行定向培育,成为性状稳定的抗病虫茶树品种并积极推广应用,是茶树病虫害防治既经济又有效的根本性措施。如:茶树大叶种比小叶种易于感染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叶部病害;选用多酚类含量高而含氮量少的茶树品种则抗病性强,选用叶片角质膜增厚的茶树品种抗病力强。

3.1.2  及时采摘,适时修剪与台刈  按采摘标准,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明显地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蚜、茶叶螨类、茶芽枯病等多种病虫的危害,对有病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适度修剪可以促进茶树生长发育,并具有一定的防治病虫的效果。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蚜主要栖集在茶树表层叶片上,春茶后进行轻修剪对这些害虫有良好的防效;卷叶蛾、黑刺粉虱、茎干病虫害和钻蛀性害虫栖集在茶树冠面的位置要深一些,直至中下部,采用重修剪能达到防除效果;蚧类发生严重的茶园,可采用台刈进行彻底防治。修剪与台刈不仅可以防治病虫害,还可以恢复和增强树势。

3.1.3  加强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是茶园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如饼肥、人粪尿、堆沤肥、猪牛栏肥、土杂肥等,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无机肥以氮肥为主,氮与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肥料相配合;重施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以根际施肥为主,根际施肥与根外施肥相结合。所有有机或无机(矿质)肥料,应按对环境和茶叶品质不造成不良后果的方法使用,同时应截断一切因施肥而携入的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环境物的污染源。茶园施氮过多,使茶叶芽叶生长柔嫩,易受茶炭疽病、假眼小绿叶蝉等茶叶病虫的危害。干旱是云纹叶枯病、茶尺蠖等病虫害的诱因,因此灌溉补水是防治此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当土壤湿度过大,水分过多,易发生根腐病等根系病害。因此对一些易积水的低洼地应及时做好防涝排水工作。

3.1.4  及时中耕除草,推行行间覆草技术  中耕可使土壤通风换气,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并能使病虫受到机械损伤或曝晒致死,也能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入土觅食,但一般以夏秋季节浅翻1~2次为宜。中耕结合培土可使茶尺蠖等成虫不能羽化出土,除草可以减轻茶小绿叶蝉等害虫的危害。对于茶园杂草不必除掉全部杂草,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在田间空地上覆盖玉米秆、麦秆、豆秆、稻秆或松针之类的树叶。厚度在20 cm以上,既可控制杂草生长,又能保持水土及抗旱保墒;底层秸秆已经腐烂,可以作为有机肥;秸杆通过化感作用(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产生对其他植物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作用)来控制杂草的萌发与生长。实践表明,茶园进行秸杆覆盖,在春季、夏季和秋季3个时期杂草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清耕对照茶园,均匀度指数在春季和夏季高于清耕对照茶园,优势集中性指数在3个观测时期均低于清耕对照茶园,秸杆覆盖使茶园杂草群落趋于稳定,杂草群落优势种不明显,杂草不容易严重发生,对茶树生长影响比较小,在春季和夏季的控草效果好,到秋季后由于覆盖的秸杆大部分已经降解和腐烂,茶园杂草的发生数量开始上升,杂草生物量和对照茶园差异不明显,可继续添加秸秆。

3.1.5  合理养草,控制茶树害虫危害,保护茶树害虫天敌  茶园杂草品种繁多,如:日本菁等花期长的草种十分有利于寄生蜂的繁殖和活动,胜红蓟向茶园中释放的挥发性化感物质吸引和稳定天敌捕食螨;也可以播种菊科植物如除虫菊,每公顷茶园套栽除虫菊3 000株,每3~4 m2栽1株,可有效地抑制害虫进入茶园,减免使用化学农药的危害,也可在秋末将除虫菊茎秆截碎埋入地下可杀死越冬害虫。

3.1.6  留养茶树害虫的转寄主草  茶树害虫的食性较杂,根据实地观察,茶园内大部分杂草在幼嫩期被害虫危害的程度比茶树重。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卷叶蛾等害虫都是茶、草兼食(吸)的害虫。为此,要及时割青,使杂草长期保持幼嫩,把茶树上的害虫引至草上,发生量大时可直接在草上人工捕捉,如果暴发时,可以在草上直接使用药剂防治,减轻害虫对茶树的危害程度,避免在茶树上使用农药。

3.1.7  间作绿肥(或作物)  幼龄茶园可间作绿肥。首先,间作绿肥可以增加茶园行间的绿色覆盖度,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裸露程度,降低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向土壤深处的渗透,减少水土流失;其次,绿肥根系发达,尤其是豆科绿肥作物有共生的固氮菌,可以固氮,它在行间生长不仅可以促使深处土壤疏松,而且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氮素含量,加速土壤熟化,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再次,间作绿肥可以改善茶园生态条件,冬绿肥可提高地温,减少茶树受冻程度,夏绿肥还可以收到遮阳、降温的效果;间作绿肥还可以增加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茶园春播夏季绿肥可选择豇豆、花生、大豆、绿豆等,茶园秋播冬季绿肥可选择紫云英、苕子、蚕豆、豌豆等。绿肥一定要及时翻埋,一般在绿肥处于上花下荚时割埋最好,为了经济效益也可采取采收部分豆荚后翻埋,但不能等完全老化后才割埋[1]。

3.1.8  冬季清园  及时清除茶树病虫枝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对虫口基数大的茶园,秋茶后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封园,减少病虫越冬基数[2]。

3.2  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实行生态防治

通过提高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维护茶树病虫群落的稳定性,使有害病虫的优势种群不突出,达到避免或减轻病虫发生危害的目的,对于实现病虫的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茶园立体种植、间作套种,是建立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提高茶园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3.2.1  建立茶-农复合型生态系统  在茶園内套种花生、大豆、甘薯或蔬菜等作物,特别是幼龄茶园。这一类型茶园既可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又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经济收益,深受茶农欢迎。如能在梯壁上加种绿肥植物如苜蓿或黄花菜等,效果更好。

3.2.2  建立茶-果复合型生态系统  在茶园内合理套种一定数量的果树如梨、板栗或桑树等,使茶园不仅有茶叶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有果、桑的效益。

3.2.3  建立茶-林复合型生态系统  在茶园周围或梯壁上种植泡桐、松树、桂花树等林木。一方面利用林木的遮阳作用,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使之有利于茶树生长;另一方面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使生物群落保持最大的稳定性;林茶间作还能净化空气,有利于生产绿色食品。

以上几种复合型生态系统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不过,随着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茶园间作套种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首先,要合理配置种间生态位,使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能与茶树长期共存、共生互利。其次,要求间作套种的作物与茶树没有主要的共同病虫害。再次,还要求间作套种之后的人工复合系统易于调控,能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立复合型生态系统,一方面生物多样性在为多食性害虫提供广泛食物资源的同时,也为天敌提供了广泛的食物和补充寄主,丰富了食物链的结构,有利于天敌发挥自然控制作用。另一方面,植被复杂、结构多样的生境,有利于淡化或免除害虫寻找寄主集中产卵繁殖,或复杂的生境条件改变了害虫的运动行为,迁出率高而定殖率低,从而减轻害虫的种群数量。在立体种植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大,群落的稳定性也较强,具体表现在生物的物种数较多,而个体数量较少,生物间的天然食物链多数处在动态平衡状态,有益的天敌种类丰富,有害生物的优势种群不突出,从而抑制了害虫的发生与危害。因此,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实现茶树病虫的可持续控制。

3.3  严格植物检疫

在引进良种苗木时,要充分了解本地没有的和外地已有的病虫发生情况,引进茶园前必须严格检疫,以防新的危险性病虫在当地定居、蔓延和扩散。

3.4  物理机械防治

3.4.1  捕杀和摘除  对茶毛虫、茶树象甲等害虫可采取人工捕杀的方法,或剪除病虫枝;对发生较轻的蓑蛾类害虫,可以及时摘除蓑囊,集中处死。对地衣、苔藓可采取刮除的方法。

3.4.2  灯光诱杀  茶树害虫中,鳞翅目害虫较多,大多具有趋光性,可以用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等诱杀成虫。一般每1~2 hm2安装一盏灯。

3.4.3  黄板诱杀  黄板诱虫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绿色环保型捕杀害虫的高效杀虫技术。利用茶小绿叶蝉、茶树蚜虫、茶黑刺粉虱等害虫的成虫对黄色的趋性,引诱害虫扑向黄板上,将害虫粘住,达到防虫目的。一般每667 m2茶园悬挂20 cm×25 cm黄板30~40张[3]。

3.4.4  食饵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化性,可用糖、醋、酒等食料拌混农药诱杀。如糖醋毒液杀卷叶蛾、地下害虫等。

3.5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茶园天敌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寄生性、捕食性及病原性天敌控制茶树害虫,也可用抗生素或植物源农药控制病虫害,利用以虫治草、以菌治草、以食草动物治草、以植物治草等方法控制草害。

3.5.1  以虫治虫   要结合生态防治给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农业防治措施保护天敌;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茶树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在害虫大发生的地块,也可从别处助迁天敌来取食害虫以控制害虫的危害;人工释放天敌如寄生蜂(如赤眼蜂)、捕食螨(如钝绥螨)等。

寄生性天敌主要指寄生性天敌昆虫。这类天敌对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比较明显,一方面可以使那些潜在性害虫长期受到控制而不造成为害。如茶尺蠖绒茧蜂对茶尺蠖种群的寄生率可达到70%,使幼虫在3龄前死亡。

捕食性天敌包括鸟类、蜘蛛、瓢虫、草蛉等,一般都是多食性的,对寄主害虫的选择范围广,其种群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较寄生性天敌大。据调查,在捕食性天敌中蜘蛛种群占58.2%,常见的有10科22种,每只蜘蛛雌虫一生可产卵285~600粒,每代历期26~270 d,由于蜘蛛具有数量大、繁殖率高、种类多、寿命长的特点,其对茶园害虫种群的控制更为显著。在一定的猎物范围内,每头蜘蛛可每日捕食害虫5~10头,其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作用可达60%以上[4~6]。

3.5.2  以菌治虫  茶园生态环境较稳定,温湿度适宜,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流行。病原性天敌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在茶园中喷施0.1×109~0.2×109个/mL白僵菌的孢子液,对茶毛虫、尺蠖、卷叶蛾类、象甲类等害虫防效达70%~80%。利用苏云金杆菌类细菌,如50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对茶尺蠖、茶刺蛾、茶毛虫等鳞翅目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尺蠖、茶刺蛾。

3.5.3  以抗生素防治病虫  用浏阳霉素防治茶叶螨类,用井冈霉素防治茶云纹叶枯病等。

3.5.4  以植物源农药治虫  用4%鱼藤酮乳油120 mL对水50 kg喷雾,或0.3%印楝素乳油100 mL对水50 kg喷雾,或0.3%苦参碱水剂600 mL對水50 kg喷雾防治茶树害虫。

3.5.5  以虫治草  香附子是茶园中常见的杂草,取食香附子的尖翅小卷蛾,其初孵幼虫可沿香附子叶背行至叶心,吐丝并蛀入嫩心,使心叶失绿萎蔫而死,继而蛀入鳞茎,咬断输导组织,致使香附子整株死亡;蓼蓝齿胫叶甲能大量取食蓼科杂草,控制蓼科杂草的危害;乌蔹莓鹿蛾能有效控制乌蔹莓的危害等。以虫治草的昆虫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寄主专一性强,只伤害靶标杂草;生态适应性强;繁殖力高;对杂草防治效果高。

3.5.6  以菌治草  如寄生性的锈病和白粉病对难以根除的田旋花有抑制作用。车前、苍耳夏季能发生白粉病,扁蓄能发生锈病,使其干枯死亡。以菌治草的菌源必须专一性强,只伤害靶标杂草,对杂草防治效果高。

3.5.7  利用食草动物控草  在茶园生草期采取放养适量食草动物控制杂草生长。茶园放养动物的目的在于控制杂草过量生长,放养的动物不宜过量,否则易造成茶园土壤板结,不利于茶树生长。具体放养数量应根据动物的种类和茶园草量来确定。如在茶园内养鸡150~300只/hm2或鹅45~75只/hm2,也可以养羊15~30只/hm2。

3.5.8  利用植物治草  在农田杂草防治中,利用植物化感作用(异株克生特性)能有效地灭杀部分野草。利用稻草覆盖茶园可减少看麦娘的危害;茶园间作芝麻能有效控制白茅的发生与危害;利用大麦、燕麦、小麦等秸秆覆盖茶园对第二年杂草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茶园间作向日葵能有效地抑制马齿苋、蔓陀罗、黎和牵牛花等杂草的生长等[7]。

参考文献:

[1] 赵丰华,吕立哲,任红楼,等.茶园杂草的种类及无公害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1(15):32-33.

[2] 姚朝富.无公害茶园病虫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03(1):28.

[4] 洪海林,刘恒贵,余安安,等.茶园蜘蛛的控害作用及其保护利用[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9):17-18.

[5] 洪海林.茶小绿叶蝉的天敌及其控制作用[J].中国茶叶,1989(6):14-15.

[6] 洪海林.茶园蜘蛛的种类及其消长分析[J].茶业通报,1991,13(1):36-38.

[3] 袁  倩.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11):163.

[7] 蒋光藻,谭和平,黄  平.茶园杂草生态控制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3,16(3):58-60.

猜你喜欢
病虫草害控制技术茶园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基于BTN8962TA的PVG32比例阀控制技术
湄潭茶园
浅谈作物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
欢迎邮购《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
北方有机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改进重复控制技术在光伏并网逆变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