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忠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域地区翻译历史,尤其是在察合台时期的阿拉伯文献的译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对翻译形式,语种等进行了归纳,对阿拉伯文的经典名著的翻译和著名翻译家都做了简介,总结了翻译活动的特征。
关键词:察合台文;维吾尔文;阿拉伯语文献;伊斯兰文化
西域是翻译实践的沃土,又是翻译人员的摇篮,同时又是一座翻译成果的陈列馆。
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门槛,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原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印度文化,以阿拉伯、波斯文化的伊斯兰文化,以古希腊、罗马为主的欧洲文化汇合之处。
新疆位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枢纽——“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在汉唐时期,甚至更早,我国的许多伟大发明创造沿着这条路传到西方,西方以及沿途各国的发明创造流传到东方,在这一过程中新疆起到了桥梁作用。
西域①这片广袤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民族或者说多种部族、部落汇聚的地方,与此同时,西域又一直与我国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关系。在世世代代的民族接触中,必然伴随着不同语言的接触。西域经历了一个多民族交汇,多文化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上述民族和各语言(包括文字)的互相接触,必然有翻译活动贯穿其中。由于西域在不同时期西域流行萨满教、祆教、摩尼教、佛教、景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多种宗教,西域的翻译也经历了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经典的翻译。这里的翻译事业既有中国翻译事业的一般特征,也有起独特之处。同样,在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步早,基础好
西域的佛经翻译开始得早。这里曾经出现了像鸠摩罗什这样的译经大师。西域佛经翻译不仅开始得早,涉及的语种多,有梵文、和阗—塞语、龟兹语、焉耆语、粟特文、摩尼文、叙利亚文、回鹘文、吐蕃文、汉文等。语种和文字品种之多,宛如一座古代民族语言和古文字的博物馆。而且其成果在我国佛经史和翻译史上也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有《敕勒歌》等的文学翻译。元朝维吾尔翻译家安藏(?~1293年)曾将医学专著《难经》、《本草》译成回鹘文。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实践为后来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翻译奠定了基础。
公元11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我国新疆南部地区。波斯、阿拉伯文化随着伊斯兰教传入。回鹘人和其他穆斯林为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开始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字和波斯语言文字。于是阿拉伯文字逐渐代替回鹘文字。为了学习伊斯兰经典的教义,要求教徒通晓波斯文、阿拉伯文,伊斯兰经文学校应用而生。许多维吾尔人从孩提时代起就要学习波斯语、阿拉伯语,阅读波斯文、阿拉伯文书籍。维吾尔诗人中的绝大部分还能自如地运用波斯语、阿拉伯语进行创作。伊斯兰化的结果导致大量的波斯、阿拉伯语汇涌入维吾尔语。
察合台汗国时期是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中进一步传播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了维吾尔族信奉过的所有其他宗教。
借助伊斯兰教,阿拉伯、波斯文化早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就开始对维吾尔族文化产生影响,这种文化影响从喀喇汗王朝时期一直延续到近代。这两种文化对对维吾尔族文化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高潮,即喀喇汗王朝时代和察合台汗国时代。
在察合台汗国时期,阿拉伯、波斯文化与维吾尔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翻译事业的发展。据记载,13-14世纪之间,维吾尔族佚名学者曾将《古兰经》译成当时的察合台语。纳瓦依在1500年所写的诗集——《四十个圣训》里用诗歌形式译述了当时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四十篇圣训。拉勃胡兹在《先知传》的写作过程中,翻译了大量的《古兰经》篇章、圣训和阿拉伯民间文学及历史著作,将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精神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一时期很可能还有其他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文献被翻译。
1709年新疆喀什维吾尔文学翻译家毛拉·穆罕默德·铁木尔将阿拉伯文的《卡里莱与迪木乃》译成维吾尔文,并起名《醒世警言》。毛拉·穆罕默德·铁木尔翻译《卡里莱与迪木乃》时加了一个前言。说明了《卡里莱与迪木乃》的问世,作者,原文译成阿拉伯文、波斯语等语言的概况,对译品风格的评价和自己译成维吾尔语的理由和经过等。
维吾尔族翻译家穆罕默德·阿布都拉汗于18世纪后半叶,将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译成维吾尔文,使这部作品能较早地同维吾尔族读者见面。他在18世纪所进行的这项创造性工作,为20世纪下半叶正式用维吾尔文出版这部巨著打下了基础。
穆罕默德·沙迪克喀什噶尔巴尔在1846年,也就是在他125岁时又翻译了10世纪阿拉伯史学家艾布·加法尔·穆罕默德·宾尼·塔巴里尔的《塔巴尔史》(该书共四卷)。②
二、语种多,体裁多
在察合台国境内,在察合台语和用阿拉伯字母改制的察合台文的基础上,产生了察合台文学。察合台文学受波斯、阿拉伯文学的影响,作家、译家蜂起。
察合臺语是13世纪以后,分布在天山南北和中亚地区突厥语族各民族以及已逐渐同化于当地民族的蒙古人所使用的文学语言,或者说是察合台汗国疆域内所形成的一种综合语言。拉勃胡兹、塞卡克、鲁特菲、纳瓦依等著名诗人、作家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用察合台语翻译和写作,对察合台语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察合台语的特点是既保留了回鹘书面语的传统,又渗入了相当多的阿拉伯语、波斯语源的词语。察合台文曾为维吾尔、乌兹别克、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民族共用。用察合台文从阿拉伯、波斯文译过来的著作,也相当丰富,如《帖木儿武功录》、《果园》、《蔷薇园》、《古兰经》、《圣训》等。
(一)多语和双语现象
在西域各民族的接触和语言接触中涌现出了不少双语人和多语人,这些人有的是宗教学者,有的是文学家、诗人,有的是历史学家或语言学家。从事翻译文学活动的翻译家都是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双语人才,他们用当时的文学语言——察合台语进行翻译,把东方文学的精华源源不断地输入维吾尔文学宝库,丰富了维吾尔文学的内容。
突厥学者法拉比(870~950)一生学会了几十种语言,至少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希腊语。他就是用多语种写作:阿拉伯语,波斯语(达里波斯语)、以及回鹘-突厥文学语言。
拉勃胡兹(约1279~1351)精通伊斯兰东方文学、哲学、阿拉伯语、波斯语,并爱好史学。维吾尔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思想家纳瓦依(1441~1501)在马什哈德时就开始用两种语言——波斯语和突厥语写诗。因此,他很快获得了“双语”的美誉。他用波斯语写的诗署名“法尼”,用突厥语写的诗署名“纳瓦依”。
赛义德(1485~1553年)不仅是叶尔羌汗国的君主,而且多才多艺。关于他的学识才华,米尔咱·海答尔写道:“这位汗诵读文章之正确,也是我从没听见过的……他写波斯字体阿拉伯字非常漂亮,他拼写的突厥语和波斯语都毫无错误他用突厥语写书信写得很好……”。
(二)多语和双语现象
玉素甫·赛卡克(1160~1228年),出生于阿力麻里,全名色拉吉丁·艾布·亚合甫·玉素甫·伊本·艾布·拜克尔·阿勒·花剌子模·赛卡克。一生主要从事创作并参与政治,是察合台汗国时期学识渊博的语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不仅通晓天文学、化学和希腊的各个学科,而且是一位精通突厥语文和阿拉伯语文的文学巨匠。”在逻辑学、修辞学、美学方面,他著有《写作秘诀》,在音乐方面,他也有不少著述,并且创造恶劣至今还在乐师中享有盛名的“巴雅特”木卡姆。正因为如此,当时向他学习各种知识的弟子有上千人之多。
1792年至1796年,穆罕默德·萨迪克还撰写了《伊斯兰教基础》和《心之所明》这两本研究伊斯兰教教规和道德礼仪的著作。萨迪克辞官归田后,在家从事研究,写下了对照维吾尔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穆卡西普里词典》。
被国外学者称作“中亚《古兰经》注释本,这种注释本当时称作tefsir,指《古兰经》部分章节逐字直译并加注释的抄本。第一部分tefsir,在每章之末尾都有该章情节内容的综述的译文,第二部分tefsir在注释中夹有部分诗行。而tefsir的作者和传抄者都未署史,也没有注明译注的年代。
《齐哈里哈勒》(Qihihal)是一部写本,1800年艾力·穆罕默德·巴尔秋科《从阿拉伯文译成维吾尔文,内容是叙述伊斯兰教遗产分配规则和与此相关的宗教法条文。
《尕鲁特—杜斯台哈斯》是一部有关伊斯兰教祈祷文的译作,察合台文,112页写本,作者是艾拜杜拉·艾福尔。
《圣训和逻辑》(Qihihal)作者与写作年代不详,系90页的阿拉伯文写本,译成维文的《圣训》片段与有关逻辑学问题的合译本。
《词典集成》作者与编写年代不详,共178页,是一部波斯语—阿拉伯语—察合台语比较词典。
(三)丰富了维吾尔词汇
外来词的借入使维吾尔语中的同义词大量增加、也使维吾尔的反义词有所增加。例如,“维吾尔族皈依伊斯兰教以后,接受伊斯兰教观念,把世界上的事物(包括人的行为)划分成截然相反的两类,即 haram和halal”。halal指符合伊斯兰教教义、教规的行为,haram 表示不符合伊斯兰教教义、教规的行为。 《一千零一夜》的维吾尔语译本丰富了维吾尔文学宝库和维吾尔语语汇,译文语言中保留了近代维吾尔语中的大量词汇和精彩的语句。
三、范围广泛,著译并重
在察合台汗国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大力推行伊斯兰教,宗教人士和社会上层人士特别崇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新疆和中亚地区形成了崇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风气。虽然有些学者出于民族感情和对民族语言的责任感,用维吾尔语(察合台汗语)写了不少著作,但他们仍旧摆脱不了时代的影响,也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进行写作。这一时期出现的维吾尔族文化方面的著作,有不少是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进行写成的。
在15世纪至19世纪这一很长的时期内,许多文学翻译家将许多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写成的著作译成维吾尔文,在丰富中国翻译文学的内容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们所翻译的作品几乎涉及文学、史学、语言、哲学、天文、医学、神学和词典学等各种学科。
马合穆德·喀什嘎里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又是一位翻译家。他的翻译体现在《突厥语大辞典》里。全书的词条用阿拉伯语注释(词条本身也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科学的源泉》是玉素甫·赛卡克的科学性代表作之一,用阿拉伯语写成,其中涉及语言、文学等13个学科。这部著作内容丰富,观点正确,思想进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个时期知识界的重视,当时及后来的的维吾尔学者还将其作为教材使用于各级经学院。1950年,诗人穆罕麦提·菲孜将其由阿拉伯文译成维吾尔文。
《教义四十讲》也是一部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伊斯兰法学著作,主要讲述伊斯兰教遗产继承法和伊斯兰教的其它法律常识,但作者不详,写成的时间也不详。公元1801年,巴楚人艾力·穆罕默德将《教义四十讲》由阿拉伯文译成察合台文,在南疆一带广泛流传。察合台文抄本现收藏在自治区古籍办,共154页,编号XKQ 838。
伊瑪目·冉巴尼③的著作《麦克图巴特》是我国伊斯兰教苏菲派所遵奉的纲领性著作之一,而伊玛目·冉巴尼派在我国的发展也是近代中国伊斯兰教复兴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这本书信集(原文为波斯文)被翻译成土耳其文、阿拉伯文、维吾尔文、英文等,在穆斯林世界广泛流传。在我国,新疆塔塔尔族宗教学者木拉德· 阿凡提(1855~1934)于1899年将《麦克图巴特》从波斯文译为阿拉伯文,1901年在麦加出版后,被去麦加朝觐的回族穆斯林带回中国内地,于民国6年(1917年)在上海重印,于是,《麦克吐巴特》的阿拉伯译文开始在回族穆斯林中流传。
四、规模宏大,译著丰多
15世纪后察合台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很多文学作品。这种文字又演化成现在的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科尔克孜文。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闻名于世的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和翻译学家。他们继承前期维吾尔人和突厥其他诸族的文献著作和口头文学的传统,同时大量翻译和吸收阿拉伯、波斯文化的精华。写出了大量著作,奠定了丰富的察合台文献体系的基础。
(一)翻译形式多样
翻译的途径也有所区别,有的是直接翻译,如《一千零一夜》。有的则是间接翻译的,如《卡里莱与迪木乃》,有片段的翻译,如《古兰经》注,选择的翻译,如《泰伯里历史》,也有全文的翻译,有的著作有多次翻译,如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代表作《列王纪》(又译《王书》)曾先后几次被译成维吾尔语。据记载,维吾尔文学家阿洪·夏·伊吉拉尼,于1678年曾用诗体将《王书》译成维吾尔,但未流传下来。大约在18世纪,维吾尔文学家帕孜里·哈姆西夏·叶尔坎迪又把它译成了维吾尔语。译文书名是《王书的突厥语译文》。
《王书》译成维吾尔的另一译本的译者是墨玉县人夏·穆合买提·霍加尼札木丁·喀拉喀西。1837年,他把《王书》译成了维吾尔,所不同的是他的译文不是诗体,而是散文体。《王书》在维吾尔文学中很早就产生了影响。
18世纪生于喀什噶尔的新疆维吾尔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诗人毛拉·穆罕默德·铁木尔1709年将阿拉伯文的《卡里莱与迪木乃》译成了维吾尔文。
天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穆罕默德·萨迪克(1725~ 1850年),全名毛拉·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同时他又是一位语言大师和杰出的翻译家。萨迪克是当时以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闻名的学者,受斯坎德尔王之托,他历时三年将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的一部四卷本巨著译成了维吾尔语。这位历史學家名叫艾布·加法尔·穆罕默德·本·则伊特·泰伯里,故此书名为《泰伯里史》。萨迪克在翻译此书时颇有增益,译得十分出色。由于这本书的翻译受命于司坎德尔,所以萨迪克为译本定名为《司坎德尔书与帝王的荣耀》。
清代由阿拉伯文译成维吾尔文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一千零一夜》,译者是穆罕默德·阿布都拉汗④。穆罕默德·阿布都拉汗,生卒年不详,阿克苏人,维吾尔族翻译家。18世纪后半页,他将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译成维吾尔文,使这部作品能较早地同维吾尔族读者见面。穆罕默德·阿布都拉精通阿拉伯语,又擅长维吾尔文文学,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较高文学素养,所以他译的文的《一千零一夜》具有忠实原文、语言流畅、注释考究三大特点,译文中大量精彩的词语还是研究清代维吾尔文很有价值的资料。
除此之外,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代表作《列王纪》曾先后几次被译成维吾尔语。
(二)译者素养好,译品质量高
郑振铎高度评价翻译的功能:“翻译家的功绩的伟大绝不下于创作家。他是人类的最高精神与情绪的交通者。”
《一千零一夜》的译者穆罕默德·阿布都拉汗不但具备足够的文学素养,而且具备语言、历史、伦理、天文、地理、风俗等诸方面的知识,根据译文水平来看,他实堪当此重任。阿布都拉汗由于学识渊博,精通阿拉伯语,了解阿拉伯社会,对原文了如指掌,译风严谨,因而译文形象感人,句子简练易懂,必要时适当加注释,表现出了一位翻译家高超的翻译技巧,显示了这位语言大师的风采。
维吾尔著名翻译家毛拉·穆罕默德·铁木尔曾在喀什噶尔经学院攻读,掌握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刻苦学习和钻研东方经典著作,为后来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在翻译《卡里莱与迪木乃》时,大胆创新,在重要环节上穿插诗歌点明题意。这些诗歌不仅显示了译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以诗的艺术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使译文溶入了维吾尔文学的民族色彩。他的译文语言生动流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泰伯里史》的译者穆罕默德·萨迪克也是一位语言大师,曾在喀什噶尔市的一所经学院攻读宗教诸科,同时学习算学、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学识渐长。经学院毕业后,萨迪克被委派担任喀什噶尔皇家经学院的教师。在此期间,他丰富的学识和优良的品德在喀什噶尔引起众人注目,一时名声远播,人所称道。他著作丰多、思辨慎密、语言优美、书法精湛,以少见的天才和过人的能力在新疆南部为世人所知。萨迪克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7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在历史、文学、宗教、哲学、法学、词典学等领域撰写了18本科学和文学作品。就在他谢世的前一年,和杰出的翻译家。萨迪克是当时以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闻名的学者,受斯坎德尔王之托,他历时三年将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的一部四卷本巨著译成了维吾尔语。这位历史学家名叫艾布·加法尔·穆罕默德·本·则伊特·泰伯里,故此书名为。
五、结语
综上所述,西域少数民族在早期就从事翻译,涌现了一大批翻译文学的开拓者,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翻译家。翻译事业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西域各个历史时期的翻译活动中。通过翻译活动,国外的文学名著大都译成了察合台语、维吾尔文,也有数量可观的翻译文学作品问世。尤其察合台文的兴起促进了文学翻译和其他翻译活动。而且,察合台文学中的很多一部分就是翻译文学。翻译活动以翻译早、规模宏大、译著丰多,翻译家素养好、译品质量好、翻译的语种多、范围广大为其特征。通过翻译,丰富了察合台和维吾尔语汇,也丰富了维吾尔文学。从而,也为中国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翻译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指侠义的西域。
②《泰伯里历史》(),又译《塔巴里历史》、《历代民族与帝王史》、《民族与帝王史》,是最伟大的穆斯林历史学家泰伯里(838~923)的著作,这是一部编年体的世界通史巨著,这部编年通史卷浩繁,原稿达6万页之多,长达三十卷,有人说这部书太长了,经一再修订删减,仅存原稿的十分之一。全书共13册,7500页,从创造世界说起,到公元915年为止。他的通史在波斯有深远的影响。这部宏著以其丰富的资料成为有关波斯历史和伊斯兰历史的最佳史作。公元963年,萨曼王朝的埃米尔曼苏尔·本·努哈曾命大臣白拉米将《泰伯里历史》中有关波斯和中亚部分译为波斯文。萨曼大臣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将《塔巴里历史》译为新波斯文(963年)。译本享有盛名,后来被译为多种文字。穆罕默德·沙迪克是从波斯文本翻译成维吾尔文的。
③伊玛目·冉巴尼,又称谢赫·艾哈迈德,印度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和宗教领袖。“伊玛目·冉巴尼”意为“教诲穆斯林成为完美的人”。他的著作《麦克图巴特》是他一生给弟子、友人所写信件的总汇,全书共分三卷两册536封信。他的著作《麦克图巴特·书信集》在穆斯林世界广泛流传,影响着一代代穆斯林学人。他被称为第二个千年的“穆占迪底”(宗教复兴家)。现有马廷义先生从阿拉伯文翻译的中文译本。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伊斯兰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尤其在南亚、土耳其和中国更具影响力。
④又译阿布杜拉汗·马合苏木。
参考文献:
[1]热扎克·买提尼亚孜.西域翻译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2]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维吾尔文学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
[3]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满 马德元.维吾尔文化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4]李国香.维吾尔文学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5]阿布都外力·克热木.维吾尔族民间口承达斯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6]姑丽娜尔·吾甫力.喀什作家群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
[7][印度]伊玛目·冉巴尼著 马廷义 译.麦克图巴特·书信集[M].香港:香港天马出版集团,2005.
[8]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主编.维吾尔族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9]周珊 吴华峰.西域文学与文化论丛(第二辑)[C].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10]杨义 主编,连燕堂.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近代卷)[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