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摘要:民族院校的特殊性要求民族院校班主任不仅拥有所有高校班主任共同要求的知识和素养,还要根据民族院校学生的特点,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和基本素养。本文从四个方面谈了民族院校班主任应具有的知识与素养。
关键词:民族院校;班主任;民族文化
培养人才是所有大学的最基本目标和社会功能,而要完成这一目标,班主任是最基层、最直接的抓手。因此,做好班主任工作,尤其是做好民族院校民族大学生的班主任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人们通常认为,大学里的班主任工作远远没有中小学时期那行重要,因此常常被忽视而成为“摆设”。我们知道,大学阶段既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以后进入社会作允要准备的时期。而在这个关键时期,班主任作为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直接实施者,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纽带,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民族院校,因为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是民族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由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心理特征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民族大学生对于学习、生活及人生交往等持有不同的观念和态度。这就要求民族院校的班级基层管理者——班主任不仅拥有所有高校班主任共同要求的知识和素养,还要根据民族院校学生的特点,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和基本素养。
笔者工作于民族院校,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根据多年的经验与体会,笔者认为民族院校的班主任除了拥有所有高校班主任应有的知识与素养外,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体验与锻炼。
一、理想信念素养
大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其教师这一职业的政治性特点。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的第一要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德育。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學班主任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民族院校的班主任,要在任何时候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必备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领大学生永远跟党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站得稳立场,经得起考验。
二、民族文化素养
民族文化与习俗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逐渐形成和累积起来的,各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与习俗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班主任,如果学习并了解了各民族文化与习俗,就会在日常管理与交往中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特殊的服饰、饮食、人际交往、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不仅让少数民族学生能感觉到亲和力,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有利地促进班级的民族团结,缩短彼此之间的生疏感与距离,有利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民族院校往往面向全国招生,其中主要生源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这些学生上大学后,远离自己原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在来到陌生的大学校园环境中,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加之许多来自边远民族地区的学生汉语水平偏低,必然会产生自卑感,甚至无助感。怀念家乡、思念家人成为他们的心态。
三、尊重关爱之心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要关心这一集体,尊重和爱护这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由于民族院校有许多学生来自民族地区欠发达牧区或农村。他们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但经济条件又相对落后。他们即希望别人尊重他们及他们的文化,但又由于经济原因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心理贫困”。班主任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习俗,绝不能有自我文化中心主义;不宜总是以老师自居,动辄就训斥、挖苦学生。要始终关注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跟他们多交谈、交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巧妙地鼓励,即使批评,也要让他们感觉到你的爱心与真诚。
四、宽容包容之态
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形成上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豪放、粗犷,有的则内敛、细腻。但都真诚质朴,踏实认理,在人际交往和班级活动中尊重他人,团结同学,但前提是不伤及其自尊心。另外,许多学生来自边远的山地,当地大多发展缓慢,交通、信息等方面落后于发展地区,其基础知识和见识方面常低于别人,这就很容易引起其内心的自卑、敏感,当受到外部一定刺激的时候,容易暴怒,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冲动,有一少部分学生受地方文化影响,地方观念强,喜酒,主观感受强。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定要讲究方法、注重疏导,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包容之态。善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爱护学生,不仅让学生能感觉到师情、友情,还要感觉到亲情。
总之,民族院校的班主任工作,既与一般高校有共同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民族院校的班主任既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一般的行为心理特征,又要考虑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要以最大的人文关怀,最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关爱、呵护每一个学生,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引路人,敢于做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铺路石,愿意为其做“嫁衣”。努力让学子们在大学四年的学生生活中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和发展,充分发挥民族院校多样民族文化共荣共享的先天优势,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民族院校学习和生活的幸福与感恩。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