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霞
“识”的心智
《处世悬镜》,是古代人的心智宝典,高度概括了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常常被后人当作用来检验自己明镜。
它犹如一位睿智慈祥的长者,点点滴滴地讲述人生的苦、辣、酸、甜,传授为人处世的丰富经验。
“识”作为经典的首卷,是发现真理的慧眼,刺穿荒谬的亮剑。“识”能助人辨凶吉,知进退,使人增长见识。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保证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且能“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懂得“纲举目张,执本末从”,解决问题,需要抓住事物的核心与关键。不仅如此,还能帮助人在平凡甚至低下的地位上,洞悉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从生死存亡中,感知情义,领悟恩重如山。
“識时务者为俊杰”,绝不是戏言。审时度势,遵循“道法自然”,清醒认识“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道理,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刚柔并济。
“识”之卷,告诉人们,放纵欲望,是万恶之源;寡欲少求,才是世间弘扬的善念。
“行”的信念
“行”之卷,重在倡导树立人生的信念。信念是战无不胜的铁拳。
“行”之卷,讲究功成弗居,以大局为重,公信力重于泰山。
君子由于懂得接纳他人的劝谏,才更加富于智慧,然后明辨是非。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的人,难免遭遇祸端。只有求同存异的君子,才能大获全胜。卑鄙小人,挑拨离间,被蝇头小利迷惑双眼,终将落入身败名裂的惨境。
大丈夫必然是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是,明白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去实践。
“行”可以延伸至当机立断,当断不断,反遭其乱。
“行”之卷,还告诉人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有不断地修身、正心,才能达到道德的巅峰。脚比山高,动为功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止”的方寸
“止”之卷,是调节情绪的指南,规定了行动的方圆。“止”之卷,建议“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能将这其中的告诫熟记于心,并转化为行动,必能在自己的身边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止”之卷,强调不要“见色而忘义,处福贵而失伦”。只有这样,才能远离灾祸厄运。
“止”是施恩不应过分,也是交情不可过深。如果过分施恩给他人,则难免会使对方产生怨怼的情绪,可能难以长久地维持你们的关系;如果与友人太过亲密无间,交情就难以保持长久,恐怕会有疏远淡薄的可能。好比将沙子捧在手中,如果过分用力紧握,沙粒流失将是一种必然。把握尺度,感情才能够持续而健康地发展。
“止”最大的敌人就是贪婪。“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潭之鱼,亡于芳饵。”唯有筑牢防线,防微杜渐,才能止住贪婪。切记:避免骄横、戒除奢侈,一定要恭敬、节俭。
知止是智,非止乃庸。“止”是欲壑难填的解药,“止”是悔过自新的移船就岸,“止”能助你获得善始善终的圆满。
“藏”的谦逊
“藏”之卷,主张大功告成要低调,快乐才会连绵不断。切忌略有小成就过于张扬,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骄兵必败”的悲剧出现。
如果不知道“藏”,一时痛快了,最后可能会苦不堪言。
“藏”是一种谦逊的品德。那些礼贤下士,恭敬待人者,定能赢得信赖,倍受爱戴。那些荣达于世的圣贤,定是恭敬有礼,德高望重,被人们广泛称赞的人。骄傲、自负的人,难免遭受挫折,反治其身,功亏一篑,结局惨淡。
“鹰立似睡,善蔽者胜”,说明“藏”是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所以,“聪明过露者德薄,才华太盛者福浅;自高者处危,自大者势孤,自满者必溢”。
福禄、功德、荣辱皆在“藏”字里面。只有善于“藏”的人,才能厚积薄发。
“忍”的涵养
“忍”之卷,引导人们与人为善。乐施行善,功德无限。
“忍”可助人增加涵养,谦虚退让;“忍”能帮人放下恩怨,不计前嫌。
“忍一言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是缓兵之计,如果你胸怀宽广,包容一切,既往不咎,曾经的敌手怎么会一直对你虎视眈眈?
“忍”能成就大器,“忍”能摆脱祸端,“忍”能成全自己和他人。
“忍”会给力圣贤,聚集众人的力量共同举事,成就伟业。领袖只有宽恕众人的缺点,才可能收得人心,坐稳江山。
“忍”和“让”息息相关。正人君子必然是“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亏己,勿使我亏人”的人。君子的德行,就是没有任何利益还去帮助他人,却毫无怨言。
同学之间,如果双方懂得让步,必能得到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友谊;朋友之间,如果懂得包容,弃义、叛变之类的事情,便很少会出现;商业伙伴之间,如果能做到主动让利,就更容易获得双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