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商”理论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启示

2018-01-18 19:46高静
教育界·下旬 2017年9期

高静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德育逐渐脱离生活实际,演变成道德知识的认知教育,单纯地强调对记忆、认知的培养和训练。研究“德商”理论,源于其强调对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的培育,以及其更加注重道德知识的运用和实践的理念,旨在为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德商;大学生德育工作;道德能力;道德智慧

【基金项目】本文获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7S0113);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大学生人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系统研究”(16ZD025),重庆市教委2016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高校大学生人生教育体系建构研究”(16skgh067)阶段性成果。

一、德商理论的主要内容

“德商”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术界提出的重要学术概念和理论。在认识到智商和情商不足的情况下,哈佛大学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教授面对美国当时青少年犯罪率迅速上升的现状,在他的专著《孩童的道德智商》中明確提出了“德商”(Moral Quotient,缩写为MQ)这一新的术语。他认为德商的重要性更胜于情商和智商。

(一)德商的概念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德商”的概念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丰富。科尔斯认为德商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行为。Hass(1998)认为德商包括依照道德标准做事的能力及做出道德推理和道德决策的能力。米歇尔·博芭(2002)认为德商应包括同情、良知、自控、尊重、善良、宽容和公正七大美德。美国学者道格·莱尼克提出:“德商是一种心理能力,它能决定人类如何将普遍原则——比如‘黄金法则之类——应用于我们的价值观、目标和行动之中。”

我国有学者提出德商的表象解释是道德商数,本质解释是:“‘德商是指一个人由其自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理想、道德意志等所决定的道德素养的状况和水平。”也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能力,即:自觉区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自觉培育道德品格,陶冶道德情操,充实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水平的能力。

本文认为德商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数理意义上讲,德商可以解释为一种道德商数,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与社会普遍要求的道德标准之间的匹配程度;二是从本质意义上讲,德商是一种能够将道德认知自觉应用到实践中的道德能力,是一种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使长远利益和广泛利益最大化选择的道德智慧。

(二)德商理论的主要内容

美国伦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布鲁斯·温斯坦于2011年将德商的内容具体阐释为五个核心原则和三个组成部分。

1.五个核心原则。原则一,不造成伤害。不造成伤害原则适用于我们任何人,这是德商所要求的最基本标准。同时这条原则也包括预防伤害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避免的伤害,其中预防伤害是德商的最基本要素。原则二,让事情变得更好。布鲁斯·温斯坦认为:“道德不仅仅指如何对待别人,也包括如何对待自己。”让事情变得更好不仅适用于如何对待他人,同样适用于如何对待自己,强调我们对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这一点高于法律的要求。原则三,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权利、价值观和个人偏好。其中权利是德商的核心问题,道德权利是法定权利的基础。具体到行为上,包括对私事保密,讲实话和遵守诺言等。原则四,公平。按温斯坦的解释,公平的本质“即给予他人应得之物”,这是德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公平,主要从三个方面践行:公平、合理地分配稀缺资源(包括时间);以公正、公平的态度教导或惩罚他人;纠正不公。原则五,友爱。友爱还应包括友善、关怀以及怜悯。温斯坦将友爱视为人类应追求的理想,而不是道德要求,认为多付出友爱可以使前四个原则行使得更加顺畅。

德商的五个原则立足于实际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道德生活的框架,而不是刻板的程式。智商和情商在多数情况下是价值中立的,并不能判断是非善恶,而德商却可以,坚持德商的五个核心原则,可以让我们在面临复杂的环境和问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2.三个组成部分。组成一:能发现怎样的行为是正确的。组成二:在此发现上展开行动。组成三:愿意终生探究,不半途而废。

德商的三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进而形成稳定的道德理想的实现过程,突破了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片面注重道德认知教育,单纯强调对记忆、认知的培养和训练的现实,是道德智慧和道德能力的显现。

二、德商理论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启示

(一)回归生活世界

道德教育的对象和目的是人,道德教育的开展必然要基于人的本质,德育本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无不体现着生活和教育的紧密联系。当德育逐渐脱离生活实际,其意义也就渐行渐远。大学生德育工作应回归生活世界,给予大学生以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框架和能力,而不应限于设定一系列道德知识上的条条款款。任何脱离了大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都不会实现德育的真正目的,反而可能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同时,生活世界丰富多彩,既富有道德典范,又充满矛盾冲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时机,是道德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田园。德育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恰如杜威所提出的:“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富于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大学生更易于接受和迎合。这既有利于实现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真实体验,又能避免德育过程中易于出现的“假大空”。

(二)注重道德能力的转化和道德智慧的培育

我国的大学生德育体制一直以来都适宜进行道德知识的静态传授,对德育目标中知行合一的动态实现来说,都是一个障碍或屏障。德育实践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在于德育学科的直接讲授,缺乏对道德批判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在遇到两难的复杂问题时,很可能无法做出富有道德的正确选择,更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行动。endprint

德商理论强调道德能力的转化和道德智慧的培养,这一点高出我国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然状态。在一个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价值多元化、各领域日益开放的时代,我们的德育任务应该是使大学生能够在理性范围内自由选择,从中求得价值真理。简单地沿用固有模式,培养整齐划一的“标准件”,显然更加无法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过度强调智商和情商的价值,有可能培养出更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更不是我们德育的初衷。强化大学生德商的培养,注重道德能力的转化和道德智慧的培育,使德育成果真正超越智力层次,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机制创新的突破口和立足点。

(三)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

德商理论的核心原则中提到富有德商的人不仅对待他人要持有高的道德标准,对待自己同样要富有道德。重义轻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全球化、市场化、多元化的今天,如果一味单纯片面地强调对他人的德、对社会的德,完全忽视对个人的德,恐怕无法顺利发挥德育的功能,实现德育的真正目的。我国学者檀传宝也指出:“总体上看,我国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不够,仍然是以社会本位为主的德育目的和目标体系。如果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完全没有个人存在,这一目标就很难讲是‘现代的。”

从我国现代化改革的进程来看,个人的价值越来越多地在各个领域体现出来。大学生德育工作要跟上现代化改革的步伐,在德育过程中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重视个人的价值,绝不是个人主义,个人是集体、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基础上,适当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能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

(四)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间接教学

德商理论更加注重从实践的角度阐释道德提升的路径、原则和方式方法。而伦理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实践哲学”,正是因为德性只有在道德行为或道德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修养。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現,才能成为勇敢的人。”任何教育归根结底都要回归到实践中来,实践既是德育的手段,更是德育的目的。离开道德实践活动,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学习和道德讨论。大学生德育工作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机会,多开展开放式的实践活动,而不是以完成既定任务为目标的设定活动,应让大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程度,这也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按德育课程特点教学的关键问题。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重视间接教学,构建大学校园的整体伦理生活,对于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机制而言,更加具有发展空间。

最后,受德商理论的启发,本文认为,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德育工作,其工作目标不应仅限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而应超越道德层面,引导大学生致力于形成稳定、高远的道德理想,来指引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耿步健.论加强大学生德商的培养[J].学术论坛,2005(09):172-175.

[2]仲理峰.德商与领导德行力开发[J].经济管理,2007(01):49-52.

[3]【美】道格·莱尼克,弗雷德·基尔,凯西·乔丹.德商2.0版——最新破译世界500强CEO经营的秘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7.

[4]曾向东.德商是人生的根本[J].南京社会科学,2006(06):30-31.

[5]【美】布鲁斯·温斯坦.德商: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13-23.

[6]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7-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