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刚
北京知行韬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回归“一个吉利”的专业化战略,使得吉利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精细化管理等专业化领域加大投入,减少多元化的发展冲动,这才有了现在更加专业进取的新吉利。
中国汽车市场过去二十年的强劲增长,是让中国自主品牌本能冲动下开始尝试品牌多元化战略的外部驱动因素。而快速做大做强提升竞争力,则是推动自主品牌多元化战略的内在因素。怎么做强,大家似乎没有共识,但怎么做大,标准却相对简单。因此,快速做大,其实是中国自主品牌多元化冲动的主要内在因素。
复盘过去,吉利战略转型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其实,吉利曾经花心过。吉利拥有吉利熊猫、吉利帝豪、吉利英伦、吉利全球鹰、吉利远景、吉利金刚,甚至还包括当年的吉利美人豹等众多品牌和车型,显得车多、牌多、价格体系相对混乱。
无独有偶。奇瑞早年也经历了多品牌战略时代。后来奇瑞意识到,之前的“多生孩子好打架”,最后变成了“自己和自己打架”,问题多多,最终回归“一个奇瑞”战略。
这两家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专业化,何谈多元化?没有专业化的前提,所谓的多元化,无非是把战线拉长,进而会让自己腹背受敌,内外交困。吉利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先是改变了品牌Logo,回归“一个吉利”的专业化战略,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精细化管理等专业化领域加大投入,减少多元化的发展冲动,这才有了现在更加专业进取的新吉利。
从历史发展看,不得不说,自主品牌的崛起与突围,往往首先发生在市场端,而不是技术端!
为什么?穷!技术研发需要多少钱?产品开发需要多少时间?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钱,当年的吉利,只能靠“先上马,再看路”的做事原则闯荡江湖,才有了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席之地。否则,吉利当年可能连汽车市场的门票都拿不到。
但总依赖价格竞争,一定会出问题。因此,在市场端完成原始积累和取得基本的市场份额后,吉利必须转向,从单纯依赖市场,到技术提升、市场反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有未来的出路。
吉利动力系统高管的战略领导力培训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国内的汽车厂商,往往会将培训的重点放在销售端,特别是经销商能力提升和渠道网络建设上,或者是从集团到分、子公司中高管领导力提升的角度进行培训,但很少有主机厂商单独就动力系统高管的战略视野、变革能力、创新驱动、执行落地等层面进行深度定制培训。但吉利却做到了。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吉利作为自主品牌,希望在技术、研发价值链上游获得系统性突破的决心。
在汽车行业,吉利绝对是后来者,但在中国自主品牌进阶化探索中,吉利又算是先行者。包括领克在内,再加上飞行汽车、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战略布局,吉利对于行业未来的判断越来越有自信。这种情况下,吉利可能要把握的是,既要做好战略布局,又要守住底线和方寸,这里的核心,就是吉利高管层的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