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梅
(湟中县群加国营林场,青海 湟中 811699)
低效生态林是指受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影响,导致林木生长发育不良,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不具有正常林分所具有的系统功能。所以,改造低效生态林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造低效生态林可以使其林分结构、生态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符合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下辖县,湟中县地区林业用地约为74666.67hm2,林区内有植物资源140多种,珍贵野生动物资源达20多种。通过调查发现,湟中县地区大部分生态林都是以人工林为基础,且现阶段湟中县地区林地树种单一,复层林少,原有的生态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青海湟中县地区低效生态林的主要成因有很多,其中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林木的自身因素等。
现在许多林业管理人员仍然采用见苗就种、见树就栽的传统经营理念,并没有对树种进行合理选择,苗木质量较差,造林成活率低,不能发挥林地原有的生产潜力。其次,林业经营者也没有遵循适地种树的原则,一些林地的生长环境与树木的生长特性不符。另外,现在许多经营者也不注重造林季节,树木只有在适宜的季节才会生长良好,如果造林季节不符合植物生长,也会影响造林效果,出现低效生态林[1]。
造林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中间有很多影响因素,只有具备充足的资金,才能为造林工作提供基本的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青海湟中县地区主要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省内配套资金、任务量大,这就导致造林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667m2投资标准较低,优质苗木较少,市场苗木也大多是一些中低档苗木。总之,造林投入力度不足,就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抚育技术,最终出现抚育管理差,林分结构向低效生态林发展的现象。
育林管理不到位也是低效生态林的主要成因,造林后期需要对种植树木定期进行追肥、除杂等抚育工作,如果管理不到位或是抚育措施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形成低效生态林。
一些自然灾害也会对林分结构造成破坏,例如,低温、病虫害等,另外,树木也会受到人畜破坏,现在许多人都以牺牲林业资源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出现乱砍滥伐现象,这就会使林木资源大量减少,形成生态功能较差的低效生态林。
首先,相关工作人员要实地考察低效生态林,对一些密度较疏的地区进行补植套种,补植套种时工作人员要考虑种植树木的生长特性,例如,适生性、速生性等,全方面考虑之后,才可以对密度达不到要求的地区进行补植套种。另外,对于低效生态林的种间配置,工作人员也要参考该地区的生态群落结构,最后工作人员要选择一些生命力旺盛、健康的苗木进行补植[2]。
人工重新造林更新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重造长势差的林地,在重新造林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实际考察,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栽种,以此提高林木成活率。其次,要将喜阳、抗旱的树种种植在地势较高、光照充足的林地区域;而对于喜阴、抗涝的树种要种植在地势较低、光照较弱的地区。最后,工作人员要掌握好种植季节,现阶段,提倡在清明节前的阴雨天播种,提高树木栽植成活率[3]。
工作人员要定期对林地进行除草、施肥、杂物清理等抚育措施,避免杂草与林木争夺阳光和肥料,进而给林木充足的生长空间。另外,工作人员也要定期检查树木,一旦发现树木出现病虫害等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林分质量。
综上所述,低效生态林的改造对林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使林分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还能体现出林业的生态功能,有利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相关工作人员应引起重视,首先要分析低效生态林的主要成因,然后采用因林制宜补植套种、人工重新造林更新、加强造林后期抚育管护等技术,对低效生态林进行改造,进而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