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英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作为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 借助透析器清除患者体内代谢物和过多水分, 净化血液, 以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帮助患者延续生命, 但在实际应用时常出现急性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容易滋生负面情绪, 如何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降低并发症, 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成为当前医护人员追求的目标。常规护理多重视患者生命体征忽视其心理需求,医者总结以往临床经验, 结合患者及家属需求, 推出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理模式, 以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1]。本文旨在分析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84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42例。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 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 排除精神交流障碍、不良入院记录及血液透析禁忌证者。此次研究所有入选对象均经肾功能检查, 符合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研究组男26例, 女16例;年龄35~67岁, 平均年龄(48.21±6.47)岁;透析时间0.5~5.0年,平均透析时间(2.41±1.37)年。对照组男29例, 女13例;年龄34~69岁, 平均年龄(49.02±6.75)岁;透析时间0.5~5.0年,平均透析时间(2.35±1.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用以对比分析。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医护人员按规定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组织患者进行透析, 观察透析期间有无不良反应, 以便及时予以对症治疗, 以减少不良事件。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
理模式, 主要方法如下。①组建专业护理团队, 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及时更新其知识框架, 提升其综合素质, 重视患者生理及心理需求, 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展座谈会,就控制论进行讲解, 由医生、护士共同将其融入护理工作中,开展为期1周的推广, 听取患者建议对护理工作进行优化。②开展健康教育, 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血液透析及护理知识,便于患者正视该问题, 家属从旁辅助, 保护一侧上肢静脉,避免静脉注射, 建立良好血管通路, 事先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准确把握患者身体情况、心理状态、饮食结构、酸碱平衡情况及有无出血倾向, 事先做好预控措施。护士可引导患者倾吐心声, 帮助其缓解负面情绪,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进行血液透析,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由专人护士观察透析监护系统报警器, 事先对医用器械与药物进行检查和消毒, 根据以往工作经验, 做好预控措施, 以减少并发症。③透析后, 按压穿刺部位进行止血, 时间为10~15 min, 评估透析效果, 若患者血压下降应卧床休息, 取头低脚高体位, 嘱咐其服药检查,告知其自行停药的危害, 纠正患者不良作息,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避免剧烈运动。④观察患者留置针处有无渗血、感染及血肿问题, 指导患者卧于硬板床, 闲暇时为其播放轻音乐,转移其注意力, 加大夜间监护力度, 每日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根据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 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食谱及运动计划, 调整透析时间和频率, 培养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运用S A S与S D S评分评估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 分值越低证明心理状态越佳。②自制生活质量评估表判定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 从患者躯体健康、疼痛情况、治疗依从性、精神状态、社交情况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总分定为100分, 分值越高证明生活质量越佳。③观察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腹膜炎、呼吸道感染、血管通路感染及尿路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S A S和S D S评分干预前, 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51.23±4.78)、(52.44±5.89)分, 与对照组的(50.74±4.51)、(51.29±5.4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有所改善, 且研究组SAS评分(22.41±3.48)分、SDS评分(25.67±4.5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32.64±3.75)、(34.76±4.3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92.11±2.4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5±3.4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14%(3/42), 其中腹膜炎1例、呼吸道感染2例;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19%(11/42), 其中腹膜炎4例、呼吸道感染3例、血管通路感染3例、尿路感染1例;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液透析俗称“人工肾脏”, 将透析液与血液分置于透析仪中, 借助透析仪半透膜进行逆流交换, 利用渗透压进行扩散与渗透治疗, 以净化血液, 帮助患者将体内多余液体及代谢物排除体外, 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实现清洗功效, 血液透析作为肾脏疾病患者延续生命的必要医疗设备,作为创伤性治疗方法, 不仅会损伤患者身体, 同时高额费用也会加大患者精神压力, 滋生其自卑心理, 致使部分部分患者忽视自我管控, 影响治疗效果[2-5]。常规护理多为医护人员组织患者进行透析治疗, 护士多将关注重点放在患者生命体征检测及并发症预防中, 忽视患者的心理需求及健康教育,未重视家属的作用, 患者只是被动接受医疗服务, 为了营造护患和谐新局面, 减少医疗纠纷,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减少不必要冲突, 当前部分医院推出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理模式, 以引导患者积极参与到医疗活动中, 坚持其主体地位,将被动医疗主动化[6-8]。本文旨在分析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显示:干预前,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有所改善, 且研究组SAS评分(22.41±3.48)分、SDS评分(25.67±4.5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32.64±3.75)、(34.76±4.3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92.11±2.4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5±3.4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1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护理人员兼顾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 综合分析其病情、心理状态、家境及文化程度为其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 重视家属的作用, 与家属交流, 告知其患者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可便于家属多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 缓解其不良情绪,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多数患者虽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但对透析知识及护理要点仍不尽了解, 医护人员可组织患者及家属进行再教育, 制作健康手册, 重视培养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以便其从严要求自己, 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 家属可从旁督促, 辅助医护人员开展护理工作, 打造全方位优质护理模式。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每周总结临床经验, 完善护理工作, 提高医护人员配合度, 多与患者沟通, 为其答疑解惑, 安抚其负面情绪[9,10]。
总之, 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理模式可改善血液透析者焦虑情绪, 减少并发症, 提高其生活质量, 可推广应用。
[1]李芬, 高珺, 时淑侠, 等.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25(10):1123-1125.
[2]刘艳艳, 刘秀玲.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20):224-225.
[3]程凤莲.血液透析护理中控制论的应用及影响.医学信息,2015(25):130-131.
[4]周蓉蓉.控制论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析.当代医药论丛, 2014(15):121.
[5]邹春鸣.血液透析护理中的控制论应用研究.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4):227-228.
[6]张敏.控制论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65):253.
[7]王亚雯.控制论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饮食保健,2017, 4(8):173.
[8]刘阳.控制论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医学信息,2016(15):285.
[9]邓慧, 隆卫娟.以控制论为核心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消极情感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河北医药, 2017,39(1):158-160.
[10]刘乾仙.探讨控制论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心理医生, 2017, 23(9):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