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杰 侯宇 王丽斌 于敏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卒中类型, 约占脑卒中病例总数的60%~80%, 且患者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因而抗凝治疗、改善循环、保护神经系统、抗血小板等均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1]。丁苯酞是一种近年来新兴的急性脑梗死治疗药物, 从以往的医学实践结果来看,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且有助于患者生活能力改善, 修复缺损的神经功能[2]。本研究对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50例。对照组中男29例, 女21例;平均年龄(62.6±10.6)岁;平均病程(37.5±18.6)h;高血压症40例,糖尿病19例, 心脏病15例, 高脂血症21例。实验组中男29例, 女21例;平均年龄(63.9±11.2)岁;平均病程(38.7±19.6)h;高血压症40例, 糖尿病19例, 心脏病15例, 高脂血症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一情况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颁布的诊断标准[1], 且首次发病,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是CT检查确诊, 存在明显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②对于临床研究过程完全知情, 报备医院伦理委员会;③发病时间在72 h以内, 未接受溶栓、抗凝和抗纤溶剂等药物治疗;④NIHSS评分在0~21分[3]。排除标准:①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②研究药物过敏史或无法耐受的患者;③发病前2周内有手术史的患者;④合并脑部器质性病变或肿瘤患者;⑤肌酐>104μmol/L的肾功能障碍患者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T)>40 IU/L的肝功能障碍患者;⑥有出血性倾向疾病的患者;⑦合并心功能衰竭的患者, 即房室传导阻滞疾病及心率<50次/min。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于急性脑梗死发病后72 h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静脉滴注100 ml氯化钠注射液, 2次/d;口服0.1 g维生素E胶囊(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国药准字H20003539), 3次/d;静脉滴注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280),2次/d;口服10mg瑞舒伐他汀钙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0240), 1次/d, 睡前给药;口服100 mg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78), 1次/d。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299)治疗,200 mg/次, 3次/d口服, 丁苯酞胶囊与其他药物给药时间间隔在30 min以上, 空白期间静脉滴注100 ml生理盐水, 2次/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两组患者治疗第1、8、15天时接受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检查, 比较两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肝功能异常、血常规异常、肾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异常和尿常规异常。依据《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全国第四节脑血管病会议》[4]颁布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基本痊愈: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91%;显著进步: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46%;进步: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18%;无变化: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17%;恶化:治疗后NIHSS评分升高>18%。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比较实验组治疗第1天NIHSS评分为(8.54±3.86)分, Barthel指数为(44.64±20.43)分, 治疗第8天NIHSS评分为(7.24±3.89)分, Barthel指数为(51.94±22.43)分, 治疗第15天NIHSS评分为(5.92±3.31)分, Barthel指数为(60.79±24.78)分;对照组治疗第1天NIHSS评分为(8.50±3.45)分, Barthel指数为(41.49±22.82)分,治疗第8天NIHSS评分为(8.02±2.88)分, Barthel指数为(44.59±26.23)分, 治疗第15天NIHSS评分为(7.16±4.75)分,Barthel指数为(51.39±24.23)分;两组治疗第1天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治疗第8、15天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患者中基本痊愈3例(6%),显著进步40例(80%), 进步6例(12%), 无变化1例(2%), 恶化0例(0), 治疗总有效率为98%(49/50);对照组患者中基本痊愈1例(2%), 显著进步4例(8%), 进步28例(56%), 无变化15例(30%), 恶化2例(4%), 治疗总有效率为66%(33/50);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中发生肝功能异常1例, 无血常规异常、肾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异常和尿常规异常患者,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对照组患者中发生肝功能异常1例, 无血常规异常、肾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异常和尿常规异常患者,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胆固醇和血脂异常代谢以及脑血管硬化所致的血液黏度改变疾病, 患者发病后血小板处于聚集状态,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脑血管内游离栓子沉积现象, 因而整体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且会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及生活产生严重不良影响[5]。丁苯酞属于一种人工合成脂溶性、具有活性成分的消旋体dl-3-正丁基苯酞, 药物有效成分能够经血脑屏障达成治疗的作用[6]。从以往的医学研究结果来看,丁苯酞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能够有效阻断发病部位的病理环节, 进而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问题, 延缓神经细胞凋亡速度, 提高缺血区脑血流量, 调节脑缺血部位脑能量代谢状态, 因而整体治疗效果较为显著[7,8]。丁苯酞的治疗机制在于[9,10]:①对谷氨酸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 调节血小板的聚集状态, 缓解微血管痉挛问题;②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和肿胀问题, 修复损伤的线粒体酶,加强线粒体功能保护作用;③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提高血管的生成速度, 产生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④保护受损的缺血性神经元, 抑制脂质过氧化状态, 避免激活过氧化酶,延缓神经元的凋亡速度, 减少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激活和表达以及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细胞色素C的生成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 两组治疗第1天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治疗第8、15天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丁苯酞治疗, 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 整体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 因而临床价值较高。
[1]张晓锋.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2):120-121.
[2]尹春丽, 李永秋, 王耀武.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影响.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3, 26(3):219-220.
[3]符俊骐, 夏鹰, 史克珊, 等.支架取栓加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4,13(2):156-157.
[4]田云玉, 易继平, 姚晓喜, 等.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4):14-16.
[5]秋超, 戚观树, 邓玉, 等.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评价.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3):235-236.
[6]石智珍, 程记伟, 白宇.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医药前沿, 2016, 6(32):125-126.
[7]陈小敏, 周小莉, 丁砚兵.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定量脑电图分析.中国卒中杂志, 2018, 13(3):247-250.
[8]杨顺利.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淮海医药, 2017, 35(3):307-309.
[9]朱社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44):8523.
[10]周玉花.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评价.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40):7877-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