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大宁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经验浅析※

2018-01-18 21:18:05郭晓红
中医药通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津液肾虚肾脏病

● 郭晓红 范 军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是中医肾病学国家授衔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是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多年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张教授提出的“心-肾轴心说”“肾虚血瘀论”和“补肾活血法”等,为中西医学术界所认可,为中医肾病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我国DKD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已成为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第二大原因[1]。相关数据表明[2],糖尿病肾脏病一旦进入临床期,肾脏损伤将难以逆转,因而在糖尿病肾脏病发病早期,即出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Urinary microalbumin,mALB)时及早治疗,为防治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关键。传统医学中并无糖尿病肾脏病一词,根据其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口渴多饮、浮肿、小便浑浊等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传统医学中“消渴病·下消”“水肿”“尿浊”“关格”等范畴,外感、饮食、情志等均可导致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张教授从事中医临床肾病多年,对糖尿病肾脏病的病机分析、证候演变、治疗用药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完整理论和经验。现将张教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强调“虚”“瘀”“湿”的基本病机

张教授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得出,“肾虚血瘀”是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补肾活血法”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基本治法,糖尿病肾脏病亦是如此。张教授指出,糖尿病肾脏病病程日久,病证复杂,表现以本虚为主的虚实夹杂病证,而“虚、瘀、湿”是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基本病机,其中“虚”为脾肾气阴两虚,且以肾虚为本,血瘀贯穿疾病始终,湿邪黏腻,加重病情进展。

1.1以肾虚为本,兼有脾虚糖尿病肾脏病是由糖尿病迁延日久而成,《外台秘要》谓“三消者,本起于肾虚”,陈士铎《石室秘录·消渴》中明确指出“消渴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不足也”,消渴日久,肾脏愈虚,则发为糖尿病肾脏病,而究其根本,皆由肾虚引起。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肾脏失养则精血亏少,封藏失职,且肾主一身之阴阳,肾虚则不能蒸腾津液上承,使津液不经布散而直趋于下,致使精微下泄流失。先天不足则后天失养,表现以脾虚为主,脾脏失养则无以运化水谷、转输精微,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且脾虚则失于统摄,精微易溢于脉外而流失。因此,糖尿病肾脏病“虚”证表现以肾虚为主,兼有脾虚,而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病变较轻,表现为脾气不足和肾气阴两虚证,且以肾虚为本。

1.2瘀血阻滞,贯穿始终肾藏元气,《医林改错》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肾气不足,无以推动血液,血液运行迟缓,则滞而成瘀;肾阴不足,失于滋养,虚热内生,煎熬津血,血液黏滞不畅亦可成瘀;肾主水,脾主运化,均参与水液的生成,脾肾不足则津液亏少,“血尤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亏耗不能载血,血行不畅尤可塞而成瘀,且“久病成瘀”“久病入络”,皆可导致肾络瘀阻的形成。因此,脾肾亏虚可致血瘀,而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又以肾虚为本,肾虚即可成瘀,以此可致肾虚血瘀。

1.3湿邪黏腻,加重病情“肾者,胃之关也”,肾者水脏,主津液,肾气不足,气化失常,无以调节全身水液代谢,水液停聚体内而生湿;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津液需经脾的转输输布全身,脾气不足,则津液输布障碍,聚而生湿;同时,“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内生,壅滞气机,阻碍中焦气机运化而生湿。因此,脾肾不足,瘀血阻滞,皆可致湿邪内生。

由以上可知,张教授认为早期DKD的基本病机为“虚”“瘀”“湿”,然而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虚”表现为脾肾气阴两虚,其中肾虚是DKD发病的基础;“因虚致瘀”,肾虚形成血瘀,而血瘀又可作为新的病理产物加重肾虚;“因虚生湿”“因瘀致湿”,脾肾亏虚,瘀血阻滞,则生湿邪,而湿性黏腻,阻碍气机,又可加重脾肾的虚损和瘀血的阻滞。由此可知,早期糖尿病肾脏病以肾虚血瘀为基,兼夹脾虚湿滞。因此,张教授提出以“补肾活血”为根本大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治以补肾活血,健脾祛湿。

2 补肾活血之法,健脾祛湿之治

张教授指出,肾虚是早期DKD发病的根本,肾虚致脾虚,肾虚致血瘀,血瘀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又可加重肾虚,肾虚、脾虚、血瘀又可致湿,因此,究其根本治法,当以补肾活血为基,健脾祛湿为要。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病证较轻,临床症见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口渴多饮、纳呆、小便频数、舌暗红或有瘀斑、苔少、脉细无力或沉涩等,方以张教授自拟糖肾1号方合生脉散治疗,治以补肾活血,健脾祛湿,主要药物为黄芪、党参、白术、麦冬、五味子、丹参、川芎、赤芍、三棱、石斛、蒲公英、败酱草、苦丁茶。

2.1补肾活血为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张教授认为,“虚”是糖尿病肾脏病发病的根本。因此,张教授主张以大剂量黄芪以补虚。黄芪甘温,《药性赋》谓黄芪可“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汤液本草》中提到黄芪可“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方中以大剂量黄芪,常用30g~90g,大补元气,以补先天之不足。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减少蛋白尿、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延缓肾脏纤维化等作用[3]。

糖尿病肾脏病也称为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而血瘀是DKD肾小球硬化的病理基础[4],方中以多味活血药配伍,以除肾络之瘀。其中丹参养血活血,《本草便读》谓:“丹参,功同四物,能祛瘀以生新……为调理血分之首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行气活血,且辛散温通,具有通达气血之效;赤芍性苦微寒,凉血逐瘀之力效佳,常用于血瘀兼热象者;三棱破血行气,活血之力强,可攻逐瘀血。对于瘀血较重者,张教授常在方中配伍虫类药物如水蛭、僵蚕等,《本草汇言》曰:“水蛭,逐恶血、瘀血之药也”,且水蛭“性又迟缓善入”,使坚积易破而不伤生血;僵蚕味辛咸,入血分尤可逐瘀散结。现代研究也表明[5-7],丹参、川芎可抑制早期DKD内皮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内皮功能;水蛭具有抗血栓、降血脂等功效,同时,水蛭还可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2.2健脾祛湿为要方中以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同时,补后天之虚以助先天之养,可增强黄芪益元气之效,白术还可燥湿利水;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滋肾涩精,配合黄芪、白术以达健脾补肾,益气养阴之效;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滋养胃肾之阴;蒲公英、败酱草、苦丁茶等清热化湿解毒,诸药合用,脾肾同补,气阴同治,湿瘀同祛。

2.3临证不忘加减化裁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病证复杂,临床中兼夹不同证型时,应及时辨别,随症加减。若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等肝肾阴虚之候者,常配伍二至丸加减,以女贞子、墨旱莲滋肾养肝,清热凉血,增强糖肾1号方中滋补肝肾之力;肢体困倦、食纳欠佳、苔黄脉滑者,系脾胃湿热所致,配以二陈平胃散加减以清热利湿;尿浊、尿频、夜尿增多,蛋白等精微外泄者,配伍芡实、覆盆子、煅牡蛎等益肾固精,收敛固涩;水肿表现明显者,配伍五苓散、猪苓汤、五皮饮等利水消肿。

3 小结

张教授指出“虚、瘀、湿”是早期DKD的基本病机。其中,肾虚是早期DKD病情进展的基础,治以补肾为本;血瘀是加重病情进展的关键,并贯穿疾病始终,治以活血为要,通过补肾促进活血,应用活血增强补肾;湿性重浊,缠绵难愈,是阻碍病情恢复的重要因素,脾肾得补,瘀血得散,则湿邪可除。因此,补肾活血,健脾祛湿是早期DKD的基本治法,以期在DKD早期及早治疗,防止病变进展,保护肾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津液肾虚肾脏病
从刘渡舟“津液链”理解伤寒瘥后劳复的证治
环球中医药(2024年4期)2024-05-19 15:09:42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环球中医药(2023年8期)2023-10-05 13:25:17
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期的临床观察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
慢性前列腺炎和肾虚有什么关系?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透视“肾虚综合征”
肾虚是种文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