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合方辨治内伤杂病※

2018-01-18 21:18付*
中医药通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麻黄汤舌质麻黄

●王 付*

麻黄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太阳伤寒证的重要代表方。笔者深入研究麻黄汤中用药及用量之间的关系,体悟到麻黄汤中麻黄辨治病变并不局限于太阳,桂枝辨治病变不局限于太阳,杏仁、甘草不是针对太阳病变之必用药而是辨治里证之要药,进而得出麻黄汤是辨治各科杂病的重要基础用方。若病变比较重、病情比较复杂,仅仅用麻黄汤是远远不够的,对此只有选择麻黄汤合方[1],才能用活麻黄汤合方辨治临床各科疑难杂病。

1 麻黄汤合方辨治全心衰竭案

许某,男,65岁,2015年3月6日初诊。患者有多年慢性支气管哮喘病史,6年前又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年前至今反复出现全心衰竭,经多次住院及门诊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心悸,气短,呼吸困难,下肢浮肿,手指颤抖,怕冷,手足不温,口苦口腻,舌质淡红,苔薄白略腻,脉沉弱。辨为心肺阳虚,湿热夹风证。予麻黄汤、茯苓四逆汤、藜芦甘草汤、泽泻汤和黄连粉方合方。药用:麻黄10g,桂枝6g,杏仁15g,茯苓12g,生附子5g(先煎),干姜5g,红参3g,藜芦1.5g,黄连6g,白术12g,泽泻30g,炙甘草10g。6剂。每日1剂,以水浸泡30分钟,先以大火烧开,再以小火煎煮20分钟,每次服用100mL,每日分早中晚服。

2015年3月13日二诊:呼吸困难明显好转,仍倦怠乏力,以前方变红参为10g,6剂。

2015年3月20日三诊:呼吸困难进一步好转,下肢浮肿较前消退,倦怠乏力好转,手指颤抖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

药后呼吸困难、下肢浮肿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证基本缓解。之后,又以前方因病情变化酌情加减治疗以巩固效果[2]。随访2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心悸、呼吸困难辨病变在心肺;根据手足不温、怕冷辨为阳虚;因口苦口腻、舌质淡红辨为夹热;因手指颤抖辨为夹风。以此辨为心肺阳虚,湿热夹风证。以麻黄汤宣发心肺,利水消肿;以茯苓四逆汤益气温阳利水;以泽泻汤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以藜芦甘草汤熄风化痰;以黄连粉方清热燥湿。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此外,该合方还可用于辨治肺源性心脏病和右束支完全性传导阻滞。

2 麻黄汤合方辨治慢性胃炎、胃痉挛案

马某,女,60岁,2016年2月20日初诊。有多年慢性胃炎病史,2年来反复出现胃痉挛,服用西药(具体不详)虽可缓解疼痛但仍反复发作,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胃痛剧烈,呕吐痰涎,受凉更甚,胃脘坚硬,手足不温,口苦口腻,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弱。辨为寒凝阳虚夹湿热证。予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人参汤、赤丸和黄连粉方合方。药用:麻黄10g,桂枝12g,杏仁15g,制附子5g,细辛6g,制川乌6g,生半夏12g,红参10g,白术10g,干姜10g,黄连6g,茯苓12g,炙甘草12g。6剂。每日1剂,以水浸泡30分钟,先以大火烧开,再以小火煎煮45分钟,每次服用150mL,每日分早中晚服。

2016年2月27日二诊:胃痛未再发作,仍胃脘坚硬,以前方变桂枝为15g,6剂。

药后胃脘坚硬基本消除,手足不温好转,以前方6剂后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胃痛、呕吐辨为病变在胃脘;根据呕吐痰涎、受凉更甚辨为寒饮;因手足不温、脉沉弱辨为阳虚;因口苦口腻辨为湿热。以此辨为寒凝阳虚夹湿热证。以麻黄汤宣散寒饮;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化饮止痛;以桂枝人参汤益气温阳散寒;以赤丸温化寒痰;以黄连粉方清热燥湿。方药相互为用[3],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此外,该合方还可用于辨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肠痉挛。

3 麻黄汤合方辨治小腿肌肉痉挛疼痛案

夏某,男,64岁,2016年4月1日初诊。患者有5年小腿肌肉痉挛疼痛病史,近2年来症状加重,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小腿肌肉痉挛疼痛,手足冰凉,怕冷,倦怠乏力,口苦口腻,舌质红,苔黄腻夹白,脉沉弱。辨为寒凝阳虚夹湿热证。予麻黄汤、乌头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药用:麻黄10g,桂枝6g,杏仁15g,制川乌6g,白芍10g,黄芪10g,生半夏12g,干姜10g,红参10g,黄芩10g,黄连3g,大枣12枚,炙甘草10g。6剂。每日1剂,以水浸泡30分钟,先以大火烧开,再以小火煎煮50分钟,每次服用150mL,每日分早中晚服。

2016年4月8日二诊:小腿肌肉痉挛疼痛明显减轻,仍口苦口腻,以前方变黄连为6g,6剂。

药后小腿肌肉痉挛疼痛进一步减轻,口苦口腻基本消除,以前方近30剂后诸证悉除。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小腿肌肉痉挛疼痛辨病变在下肢;根据手足冰凉辨为寒凝;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因口苦口腻辨为湿热。以此辨为寒凝阳虚夹湿热证。以麻黄汤宣发散寒,温通经脉;以乌头汤益气温阳,散寒止痛;以半夏泻心汤益气温阳,清热燥湿。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此外,该合方还可用于辨治强直性脊柱炎。

4 麻黄汤合方辨治小儿支气管炎案

郑某,男,8岁。2016年5月6日初诊。其母代诉,3年前因感冒出现咳嗽,反复不愈,西医诊断为小儿支气管炎,3年来经常服用中西药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夜间和早上加重,痰多不易咯出,倦怠乏力,手足冰凉,怕冷,咽干,口渴欲饮温水,舌质红,苔白腻夹黄,脉沉弱。辨为肺寒阳虚,痰湿夹热证。治当宣肺散寒,益气温阳,燥湿化痰,兼清郁热。给予麻黄汤、四逆加人参汤、桔梗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方。药用:麻黄10g,桂枝6g,杏仁15g,干姜5g,生附子5g(先煎),生半夏24g,生姜24g,茯苓12g,红参3g,桔梗20g,炙甘草10g。6剂,每日1剂,第1次煎45分钟左右,第2次煎20分钟,合并药液,每次服150mL左右,每日分早中晚服。

2016年5月13日二诊:咳嗽明显减轻,仍倦怠乏力,以前方变红参为6g,6剂。

2016年5月20日三诊:咳嗽较前又有明显减轻,倦怠乏力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

2016年5月27日四诊:咳嗽基本消除,仍手足不温,以前方变干姜为10g,6剂。

药后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20剂,诸证悉除。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咳嗽、白痰辨为肺寒;根据手足冰凉、怕冷辨为阳虚;因苔腻、白痰辨为痰湿;因咽干、舌质红辨为郁热。以此辨为肺寒阳虚痰湿夹热证。方以麻黄汤宣肺散寒;以四逆加人参汤益气温阳散寒;以小半夏加茯苓汤益气燥湿化痰;以桔梗汤益气清利肺咽。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5 麻黄汤合方辨治窦性心动过缓案

程某,男,73岁。2016年3月21日初诊。患者有多年窦性心动过缓病史,近2年来病情加重,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心悸(心率46次/分钟),胸闷,呼吸不畅,胸部怕冷如冰,倦怠乏力,手足不温,怕冷,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弱。辨为寒郁阳虚夹痰证。治当宣散寒郁,益气温阳,燥湿化痰。予麻黄汤、四逆加人参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方。药用:麻黄10g,桂枝6g,杏仁15g,干姜5g,生附子5g(先煎),生半夏24g,红参3g,生姜24g,茯苓12g,炙甘草10g。6剂,每日1剂,第1次煎45分钟左右,第2次煎20分钟,合并药液,每次服150mL左右,每日分早中晚服。

2016年3月28日二诊:心悸好转,仍胸闷,以前方加陈皮24g,6剂。

2016年4月4日三诊:心悸进一步好转,胸闷减轻,仍倦怠乏力,以前方变红参为10g,6剂。

药后心悸进一步好转(心率52次/分钟),胸闷基本消除,倦怠乏力明显好转,以前方12剂后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50剂,诸证悉除,心率62次/分钟。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心悸、呼吸不利、胸中怕冷辨为寒郁气机;根据手足不温、怕冷辨为阳虚;因苔腻、胸闷辨为痰湿。以此辨为寒郁阳虚夹痰证[4]。方以麻黄汤宣散寒郁;以四逆汤益气温阳散寒;以小半夏加茯苓汤益气燥湿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6 麻黄汤合方辨治窦性心动过速案

梁某,女,59岁。2016年7月2日初诊。患者有多年窦性心动过速病史,近1年来病情加重,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心悸(心率118次/分钟),胸闷,气短,胸部怕冷,倦怠乏力,手足不温,怕冷,口淡不渴,舌质暗淡夹瘀,苔白厚腻,脉沉弱。辨为寒郁阳虚夹痰瘀证。治当宣散寒郁,益气温阳,活血化痰。给予麻黄汤、四逆加人参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与失笑散合方。药用:麻黄10g,桂枝6g,杏仁15g,干姜5g,生附子5g(先煎),生半夏24g,生姜24g,红参3g,茯苓12g,五灵脂10g,蒲黄10g,炙甘草10g。6剂,每日1剂,第1次煎45分钟左右,第2次煎20分钟,合并药液,每次服150ml左右,每日分早中晚服。

2016年7月9日二诊:心悸好转,仍气短,以前方变红参为10g,6剂。

2016年7月16日三诊:心悸进一步好转,气短减轻,仍手足不温,以前方变干姜为10g,6剂。

2016年7月23日四诊:心悸进一步好转(心率93次/分钟),倦怠乏力明显好转,仍手足不温,以前方变生附子为6g,6剂。

药后心悸进一步好转,气短、倦怠乏力较前明显改善,以前方治疗66剂后诸证悉除,心率75次/分钟。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心悸、气短、胸部怕冷辨为寒郁气机;根据手足不温、怕冷辨为阳虚;因苔腻、胸闷辨为痰湿;因舌质暗淡夹瘀紫辨为瘀。以此辨为寒郁阳虚夹痰瘀证[5]。方以麻黄汤宣散寒郁;以四逆加人参汤益气温阳散寒;以小半夏加茯苓汤益气燥湿化痰;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猜你喜欢
麻黄汤舌质麻黄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
急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采用麻黄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