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013年《中医文献杂志》论文作者和内容分析

2018-01-18 18:27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论文杂志文献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中医文献杂志》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专门刊登中医文献研究成果的学术类期刊。它以“探究中医药古今文献,弘扬中医药临证精粹”为办刊宗旨,挖掘古籍精华,总结名家经验,讲述中医学术,介绍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它栏目多样,内容丰富,是学术争鸣的平台,文化普及的园地。本文对2009- 2013年共30期《中医文献杂志》上所刊登的578篇论文的作者和内容作一统计和分析,以了解《中医文献杂志》的核心作者及其所在的研究机构、地区,杂志内容在中医文献领域的覆盖面和内容的学术特点。

阅读2009- 2013年《中医文献杂志》,对特色内容加以摘录、整理。通过邮件、电话联系,获取、记录每篇论文作者的单位、职称和学历,通过中国知网查询每篇论文的被引频次(2016年度数据),统计被引频次与作者职称、学历的相关性(卡方检验)。

检索结果

经统计,作者单位所属省份,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163篇),北京(111篇),广东(34篇),四川(29篇),江苏(28篇),安徽、湖北(各23篇),山东(21篇),陕西、浙江(各15篇),河南(13篇),河北、山西、福建(各12篇),江西(11篇),天津(10篇),辽宁、广西(各9篇),湖南、甘肃(各8篇),云南、黑龙江(各4篇),贵州(2篇),内蒙古、宁夏、新疆(各1篇),以及香港(3篇),日本(7篇)。

作者所属单位出现次数≥10的依次为上海中医药大学(50篇),中国中医科学院(49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4篇),北京中医药大学(33篇),上海市中医文献馆(31篇),广州中医药大学(21篇),南京中医药大学(19篇),成都中医药大学(15篇),山东中医药大学(12篇),安徽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各11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0篇)。

将作者按职称分为高级组和非高级组。高级职称组共发表论文244篇,其中被其他文章引用的论文有153篇,未被其他文章引用的论文有91篇,论文被引用率为62.70%。非高级职称组共发表论文273篇,其中被其他文章引用的论文有178篇,未被其他文章引用的论文有95篇,论文被引用率为64.02%。但经卡方检验,P>0.05,两组论文被引用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论文质量与作者职称无关联。

将作者按学历分为研究生组和非研究生组。研究生组共发表论文354篇,其中被其他文章引用的论文有228篇,未被其他文章引用的论文有126篇,论文被引用率为64.41%。非研究生组共发表论文155篇,其中被其他文章引用的论文有94篇,未被其他文章引用的论文有61篇,论文被引用率为60.65%。但经卡方检验,P>0.05,两组论文被引用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论文是否有指导性、有学术价值与作者学历无关。

《中医文献杂志》在2009- 2013年5年中共发表论文578篇。其中“文献研究”论文277篇,“名医经验”论文73篇,“学术探讨”论文64篇,“学术流派”论文32篇,“医林人物”论文32篇,“医药学史”论文25篇,“经典与临床”论文17篇,“文献综述”论文36篇,“书刊述评”论文8篇,“杏苑纵横”论文6篇,“验案选介”论文4篇,“验方拔萃”论文2篇,“译文选编”论文1篇。

杂志作者

通过作者单位统计可以发现,上海、北京、广东、四川、江苏、安徽、湖北、山东、陕西、浙江、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江西、天津等地为文献研究较活跃的地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的作者为《中医文献杂志》的核心作者,是杂志的中坚力量。杂志编辑部可以增加与这些作者、机构的联系,主动向其约稿,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来提高投稿积极性。较少投稿的机构地区可能存在杂志知晓度不高和作者畏惧心态,编辑部可以加大杂志宣传,告知投稿须知,吸引作者来稿。

高级职称组与非高级职称组的论文被引用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论文是否被引用与作者的职称无关。研究生组与非研究生组的论文被引用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论文是否被引用与作者的学历无关。高职称或高学历的专家学者阅历丰富,功底扎实,论文蕴含深刻的思想,而低学历或低职称的青年学子思维活跃,可以敏锐地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也能写出令读者感兴趣的好文章。《中医文献杂志》不以作者职称、学历为评价论文的标准,而以稿件质量为取舍论文的唯一标准,不仅争取专家学者的论文,也欢迎青年学子的练笔,使杂志真正成为学术争鸣和学术交流的开放平台。

杂志内容

1.“文献研究”栏目

“文献研究”栏目是该刊主打栏目,也是刊登论文数目最多的栏目。其论文分文献整理、内容研究、文献应用3种类型。

文献整理 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句读等。杂志5年里共发表相关论文86篇。

文字、音韵、训诂在古代统称为“小学”。文字研究字的“形”、音韵研究字的“音”,训诂研究字的“义”。一篇文章往往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的方法来确定正确的文字和正确的字义。例如《<五十二病方>“信”字辨正》[1]通过分析字形、音韵、文理医理,结合通假现象,认为《五十二病方》第30行“信”字应为“倍”字,通“背”字。对字词的正确解释有助于正确理解章句的含义。

目录是寻找、阅读、利用文献的路径导引。通过目录,读者能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能较顺利地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料。例如《论丁福保<历代医学书目提要>的文献价值》[2]论述《历代医学书目提要》的目录分类、体制和提要,分析了其独特的医学文献价值。

研读医籍,尤应重视版本的选择[3]163。内容较完整、文字少错讹的版本,研读的质量就高,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张卿子<仲景全书>版本流变简考》[4]记叙张卿子版《仲景全书》系列版本的来龙去脉和区别,认为其文献价值不容忽视,是临床医生研究伤寒学说非常实用的版本。

校勘的目的在于“厘正文字,恢复古书原貌”[3]208,为人们阅读和利用古代文献资料提供一个信实可靠的基础与依据。例如《<金匮>“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考》[5]通过理校、本校,确定《金匮要略》“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一句当为“汗出入水中浴,水伤心”。注释即注解古代文字,便于现代读者阅读。例如《<里耶秦简[壹]>医药资料初探》[6]勾辑《里耶秦简[壹]》中的医药资料,对医药信息进行注释、分析,缀合相关残简,并说明其与《五十二病方》的关系,突出其文献学价值。

辑佚是通过将他书引录佚书的内容重新搜集、整理,全部或部分恢复佚书原貌。例如《已佚古医书<大方>内容初探》[7]辑佚《大方》得佚文27条,包括方剂38首,涉及临床各科,可知《大方》为系统方书,具实用性。

另外还有文章[8- 10]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使古籍数字化,对文献进行整理研究,这是文献整理的新方向。总之,文献整理是进行内容研究的基础,需要耐心和细致,非常重要。

内容研究分两大类 一类是针对某一本或某一类文献中的特色内容进行研究。杂志5年里共发表相关论文154篇。所论述的特色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辨证立法、方剂配伍、药物鉴别、用药特点、穴位应用、导引姿势、疗效比较、疾病预后、美容养生、成书经过、作者考证、理论发挥、学术渊源、体例结构、图片图谱、前序后跋、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学派风格、经验介绍、文化内涵、科研精神、学习方法、价值地位、引用资料等。可以说文献的作者、内容、体例、价值等方方面面内容都可以作为探讨的焦点。

另一类是针对某一主题的多文献综合研究。杂志5年里共发表相关论文32篇。主题内容多样化,一般根据临床实践,提出问题,发掘主题,加以研究。包括有小儿推拿穴位总结、鲜药的应用、古代五官科医疗技术及器具、古代读书人明目之法、崩漏的因机证治、胃食管反流病因机证治、中医护理学、中医养生思想、香薰方药和香薰疗法、剂量单位换算、古代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免疫性不孕的用药、嘈杂的古今研究、肝硬化晚期症状和体征、体例体现的学术思想、川芎治疗头痛、咽喉炎的针灸治疗、摩腰方的历史沿革、不寐的用药规律、气功研究、导引的古今应用、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医证候分型、黄疸为“病”说或为“症”说、绝经前后诸证的古今认识、语迟的诊治、头风的病因和治疗、消渴病的证治规律、虫类药物、“老人多瘀”理论等。围绕上述主题在一定范围内搜索查找文献,总结出相关内容,使读者对其有相对系统、深入的了解。

文献应用类论文 是把文献中提出的理论或治疗方法在临床实际中加以运用,以验证理论正确性、统计治法有效率、确定应用指征和剂型剂量等的一类文章。这类文章在杂志5年里发表率较低,一共只有6篇,分别是:《运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简析2010年下半年发病规律》、《针灸歌赋中“肛病四穴”古论新用》、《陈伯坛师徒真武汤释义及临床运用举例》、《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谈平肝熄风法治疗失眠症》、《玉屏风散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叶天士运用小建中汤规律》。“验方拔萃”栏目共2篇文章,均统计验方的临床有效率,也属于应用型文献。一些应用性内容以病案形式附于文后,以证明治疗的有效性。目前文献应用研究较少,因此我刊发表的文献应用型论文也较少。张如青教授曾在讲座上举例说:对《备急千金要方》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字、版本、校勘,作者生卒年考证,养生及医德等方面,而作为记载大量临床有效方剂的方书,对其中方剂的应用证候、治疗效果方面的研究却很少,这是应当引起大家重视的。“学问重在行”[11],应用文献是学习研究文献的目的。我们从实践中提炼观点,用观点指导实践,又到实践中去验证观点。如果临床上遇到症状相符、病机相同的疾病,可大胆运用相应的治法方药,学以致用,让实践检验其准确性,对确有疗效的方法加以推广。

2.其他栏目

名老中医的医论医话作为贤者之言,是活的文献。专家们行之有效的临证经验急需得到传播传承。“名医经验”栏目5年中共刊载了70多位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有对某一疾病的证治经验,有对经方、成方、膏方、中药、药对、药引的应用心得,有对某位专家某一治疗方法效果的观察评价,有不同专家治疗方法异同的比较,还有脉诊经验的传授等等,并常常附以验案详细说明。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老年科、骨伤科、五官科、皮肤科、精神科、急症科各科病证,具有实用性。通过老专家的经验传授来加强读者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

“学术探讨”栏目对一些有争议的论点、难以理解的理论、最新最热的话题进行探讨,鼓励作者亮出自己的观点。5年里共发表论文64篇。探讨的论题有文献研究的方法、价值,文献学相关概念的内涵、外延,临床病证分析,古代思想方法等等,包罗万象,百花齐放。“学术流派”栏目论述各流派的特色和历史,共有32篇论文。“医林人物”栏目介绍了30余位古今中外的中医药专家。“医药学史”栏目论述从古至今各地发生的中医药事件和中医理论、治法发展史,共发表25篇论文。“经典与临床”栏目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等经典著作与临床相结合进行研究探讨,共发表论文17篇。“文献综述”栏目共发表了36篇综述论文。还有“验案选介”、“验方拔萃”、“书刊述评”、“杏苑纵横”、“译文选编”等栏目共发表21篇论文。

内容特点

综合5年里发表的论文可以发现,《中医文献杂志》内容特点为突显中医药特色和倡导中西医并重同行。

1.突显中医药特色

注重整体,辨证论治 整体观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是天地孕育的产物,“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12]。同时,人类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人体自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形神合一。可以说每一个局部都与整体息息相关。辨证论治即是通过局部症状来辨别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正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某一局部区域内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因而辨证论治才变得有意义。”[12]

杂志中论述辨证论治之处不胜枚举。如储乃昌老中医治一少妇,“系湿温重症,邪热入营,化燥亡阴,病人危在旦夕。储氏力辟‘湿温专注化湿,忌用寒凉’之说,重用石膏、犀角、西瓜汁清热、凉血、救津而取效,可见辨证论治之精当,乃取效的关键所在”[13]。施维智老中医“推崇薛己‘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的学说,认为人体损伤,每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之功能失调,故治疗损伤性疾病时,应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这是施氏伤科的重要指导思想”[14]。秦亮甫教授认为:“在哮喘发作期正确分清风寒、风热、暑热、痰热、燥火等病邪的致病特点,缓解期分清肺、脾、肾三脏之所在及临床表现,观其所逆,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精当,方可事半功倍。”[15]石印玉教授以“十问歌”为纲进行问诊,从患者繁杂的诉说中理出头绪,抓住要点,系统了解患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全身情况,判断盛衰[16]。

给病邪以出路 “‘古人治病必放出路’,堪称(王)孟英之特识。因其父病温,下利不止,时医治以升提温补皆无效。经一浦姓医诊治,谓‘幸有自利不止,热势尚有出路,否则早成灰烬矣’。因受其启发,悟及‘血溢汗多’,亦毒邪之出路。强调对热邪所致之泻,须因势利导,力戒兜塞。”[17]疾病的某些症状是机体祛除邪气的保护反应,比如咳嗽、泄泻、出血、出汗。盲目止咳、止泻、止血、止汗反而会使邪气留恋,加重病情。逐邪先寻去路,使风邪从汗而解,湿邪从小便而出,热邪从大便而除,痰涎从涌吐而出,气行血活,邪去正安。

顾护正气,调理脾胃 杂志相关论述较多。“东汉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重视脾胃的基本理论,在治疗疾病时,无论外感、内伤,均时刻顾护胃气,主张扶正祛邪当健脾胃,峻攻之时忌伤脾胃,病后调理宜养脾胃。”[18]李杲创立脾胃内伤学说,认为脾胃为滋养元气的本源,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而产生各种病变。故可通过调理脾胃,充实元气,治疗“元气不足,阴火内盛”的“阴火”证,即“甘温除热法”[18]。他治一湿热壅盛,阻于下焦的脚膝痿弱患者,首创滋肾丸(知母、黄柏、肉桂)泻火化气。方中黄柏、知母入下焦、清热燥湿;肉桂温阳化湿,并防知母苦寒碍胃。方虽清利,但不忘护正,以肉桂温阳化气,顾护人体胃气,贯穿了苦温祛湿之法[19]。张赞臣极为重视正气,指出正气为人生之根本,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注重维护正气。对热毒炽盛,咽喉肿痛之实证,固不避清热泻火之剂,若脾胃虚弱,更不纯用苦寒,唯恐败伤胃气。至于通下之品,尤其慎重,以免应用不当而消耗阴液,损伤正气[11]。沈梦庐医案中常有“所幸饮食不减,阳明生机尚旺”、“胃纳亦佳,脾胃生机日振”、“幸饮食尚可,夜寐犹安,大便亦通,脾胃生化之机未绝”、“所幸脾胃尚健,生机犹存”、“饮食减进”、“胃气上逆”、“食减便艰,胃气失和”、“补肺胃之阴”等语句,可见其重视脾胃生机[20]。李庚和主任提出补脾三宜:一宜甘温滋养,不宜苦寒辛燥,药用党参、熟地、黄精、麦冬、萸肉、沙参等;二宜升举调畅,不宜泻利破气,药用升麻、葛根、柴胡、陈皮等;三宜醒脾运中,不宜腻补峻补,药用砂仁、甘松、九香虫等[21]。

蕴含原创理论观点和经验方法 论文中蕴含了许多名老中医原创理论观点和经验方法,体现出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比如徐相任认为盛暑湿热秽浊之气熏蒸和食滞风邪而成吐利,都是发于夏季的时症,并非真霍乱。真霍乱是阴寒直中三阴,属于阴寒症而非热症,症见吐利不止、澄澈清冷、四肢厥逆,其危象是脱而非闭,回阳固脱为治疗该病时急切要务[22]。施杞继承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理论,以“益气养血,行气活血”为治则,通过对颈椎病防治的长期临床观察和相关实验研究,将《医宗金鉴》圣愈汤(熟地、当归、川芎、人参、黄芪、柴胡)作为治疗基本方,从痹分期论治颈椎病,取得一定疗效[23]。

2.倡导中西医并重同行

一直以来,医学界广泛存在着这样一种医疗观,即患病之人体,犹如一个无生命的坏了的物件,医学的救助活动为直接干预、直接对抗:机体一被细菌感染就用抗生素,血糖高就降血糖,血脂高就降血脂,一有病变就切除病位或器官置换,有恶性肿瘤就放疗、化疗,还有直接用受体阻滞剂、通道抑制剂、激素等药物到靶点去对抗或补充。然而这样做并不解决问题,新的困难出现了:由于滥用抗生素,细菌有了耐药性而无法被杀灭;相同剂量的降糖降脂药作用越来越小,不得不加大剂量;切除病位的器官功能遭到损害,器官置换后机体会产生排异反应;恶性疾病经过放化疗后并未治愈,还面临肿瘤复发、转移的问题。事实上,“这种外界的强势性的干预救治也是导致人体这个复杂系统失去平衡的因素”[24]。西医的治疗方法很直接,我们在感叹西医高新技术的同时,面对目前西医学遇到的种种难题,我们就会自然而然想到中医,用中医的科学理念武装自己,用中医之长来弥补西医之短。

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延绵不断,中医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中医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它是中医药界通过积极抗争得来的。1929年,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妄图彻底消灭中医。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全国中医药界的极大愤慨,中医药界空前团结,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废止运动,推选代表进京请愿,请愿获得成功,废止中医的布告被撤除,中医取得了合法权益。然而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少数人发表反中医谬论[25]。幸好党和政府看到了中医的显著疗效和广大人民对中医中药的实际需要,《人民日报》发表了”贯彻对待中医正确政策“的社论,国家领导人提出”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正确路线。从此中医受到重视,中医事业得以健康发展。

如何中西医结合,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先贤对此作出了可贵的尝试。民国名医陆渊雷力主中西医之汇通,以“中医科学化”为己任,通过办学、编写教材、创办刊物、撰写文章来宣传中医科学化之观点,用现代医学知识来解释祖国医学。现代名医任应秋曾深受其“中医科学化”影响。但是后来,任应秋逐渐认识到中医科学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他剖析到:“陆先生认为:‘国医之胜于西医者,在治疗,不在理论。’就无异乎说,中医的治疗,是没有理论指导的。治疗有效,理论不通,难道说世界上有不可知的实践吗?”当然,有人认为陆先生是在继承中医学中提倡中医科学化的,其局限性是时代造成的。陆渊雷学习新知的进取精神令人敬仰,他为今天方兴未艾的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了早期的探索[26]。在中医学受到抨击、破坏,西学受到推崇、提倡的大环境下,《苏州国医杂志》发表一系列文章,为如何正确处理好中西医学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1)提倡中西医要破除门户之见,精诚合作;(2)强调中医要有自强意识,提高治验;(3)说明中西医学有别,中医不可盲从西医[27]。

作为中医人,不能在“结合”中重西轻中,完全用西医的思维方法,丢弃了中医。我们可以用西医的仪器延伸中医四诊的范围,用西医的实验室指标作为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用西医的统计学方法来评价疗效,运用现代循证医学方法“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28]来研究疾病,但是必须坚持中医特色及原则[11]。中医的核心内容指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基础理论。所以,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用西医知识帮助理解消化,用西医技术作为诊断疾病、拓展辨证思路和治疗疾病的补充手段,倡导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互助、中西医互促、中西医融合并进,似乎才是中西医努力的方向。

通过上述内容引用可知,《中医文献杂志》在文献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之,《中医文献杂志》论文来源分布广泛,全国各省都有来稿,但来稿数量各不相同。论文内容覆盖面广,从历代典籍到当代期刊,运用归纳整理、问卷调查、统计分类、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针灸、推拿、急证各科,可谓丰富多彩。杂志内容特点鲜明。但内容结构略显松散,缺乏系统性,除2011年出版了《陈氏妇科专刊》外,没有针对某一专题的系统论述。原因是围绕某一专题的征稿、约稿工件做得还不够。今后可以结合读者需求,针对学术重点、热点、疑点问题,约请专家展开专门讨论,发表系列文章。希望《中医文献杂志》能发掘更多有思想、有价值的论文,奉献给广大读者。

猜你喜欢
论文杂志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杂志介绍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