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香 刘平平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262200)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发病急、传播快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在羊体内一般有1~7d的潜伏期,进入发病初期时,体温升至40℃以上,口腔、蹄冠和蹄叉发生水疱,其中口腔内水疱出现在上膛硬愕和舌面,接着病羊出现食欲减退,精神萎靡,行走困难,其身体会发生一些明显的病变,病羊的口腔黏膜、阴道、蹄部和乳房部位出现小水疱、溃疡和糜烂,在卫生不达标的饲养环境下,则会导致败血症和局部化脓、坏死,疫病加重,甚至导致蹄壳脱落并使孕羊流产。2~3d以后,四肢再次出现水疱,初期水疱内部为透明或微黄色液体,后期变得浑浊,水疱自行破溃后结痂,体温明显下降,症状逐渐好转。
口蹄疫病毒有多个血清型及亚型,单独的一个血清型就可引起口蹄疫,而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这就使得一个地区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后,病毒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异,疫情很快又可以流行,这就给预防和控制口蹄疫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该病毒对环境适应性很强,病畜痊愈后,该病毒还可以在体内生存4~12个月。自然条件下,被污染的水源、感染的组织、棚圈、饲料、饲具、接触过病畜人员的衣物、鞋帽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数周和数月之久。口蹄疫病毒存在于病畜、潜伏期动物和被污染的环境,通过侵入消化道、呼吸道,伤口感染,在羊体内扩增,引起疫病,甚至可随气流扩散到很远,引起大面积的流行。羊群一旦发病,幼羊常伴发严重的心肌炎症,多以死亡告终;羊口蹄疫的爆发不仅造成羊只死亡引起直接经济损失,羊只在患病期间停止肉和奶的生产,病愈后所产肉和奶的质量下降产量减少,种用价值丧失,严重影响羊群的生产效益。
每天安排专人定时定点地对羊圈内粪便和污物进行清理,不给病菌滋生的环境,在打扫之后,用2~4%烧碱液、甲醛气体、5%氨水、环氧乙烷、10%石灰乳、1%强力消毒灵、0.2~0.5%过氧乙酸、30%的草木灰溶液等等对羊圈进行整体的、深层次的消毒,以达到加强卫生防疫的目的。同时不多种消毒剂交叉使用,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口蹄疫的病源移动是最突出的传播方式,相关养殖场尽量做到自繁自产的生产方式,不从疫区和口蹄疫高发地区引进羊种;不到疫区和公路等交通要道放牧;不买疫区的饲草和饲料;饮用清洁水而非污水和冰冻水;定期杀虫鼠,以消灭传染源。对新购进的羊只实行严格的检疫,坚决不买病羊,检查官方兽医出具的防疫证,大批量引进时,检查无病后请兽医给羊群进行防疫注射,观察一周,运回养殖场后再次注射防疫,隔离检疫半个月,确认无病时混群。同时也要对卖出的羊群进行检疫,以防致病羊流入市场。
羊口蹄疫是法定强制免疫的,且有研究表明,羊的口蹄疫防治工作在坚持程序化免疫的条件下,免疫羊口蹄疫抗体水平可以保护达到161d以上。定期预防注射和经常补针相结合,争取个个免疫,同时每年要开展两次疫病监测工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对羊定期接种疫苗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减少羊感染口蹄疫的风险以及概率。
严格按照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特别是种羊场、规模饲养场 (户)必须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贯彻卫生防疫制度,坚决将病菌扼杀在萌芽之中。
在羊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疫情,不管规模多小,都要及时向卫生检疫部门上报,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对疫情进行鉴定、控制,防止疫情大规模的流行。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消毒、及时对疫区健康羊群进行紧急接种和药物控制、检疫等综合扑灭措施。病羊所到的地方进行彻底的消毒,对其排泄物、身体毛发、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扑杀感染或可能感染的动物,对尸体可以选择深埋、焚烧等方法防止疫情的扩散。
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及时对病畜进行护理与治疗。把病羊隔离在清洁的栏内,多饮清水。精心饲养,加强护理,在平常的基础上多加一些维生素、矿物质以及食盐等,以流食为主,同时注意考虑营养结构,保证食物的充足性。治疗时,口腔溃烂的要用冰硼散或碘甘油涂擦。蹄部用3%臭药水或来苏儿洗涤,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等,再用绷带包扎。患病乳房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洗涤,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他防腐软膏、龙胆紫溶液或碘甘油,定期将奶挤出以防发生乳房炎。在最后一头病畜痊愈或屠宰后14d内未再出现新的病例,并经全面彻底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但在实际羊养殖中,如果出现口蹄疫感染牲畜,是不主张康复治疗的,而是对所有感染病例及时捕杀,避免疫情蔓延和扩散。
参考文献:
[1]王维,刘浩柱.规模养羊口蹄疫的诊断与综合防制[J].畜禽业,2013(2):10-11.
[2]王启帆.肉羊口蹄疫病的发生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15(3Z):38-39.
[3]王爱志.肉羊口蹄疫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9):90.
[4]刘凤祥,郭亚利,张素娟.牛羊口蹄疫的发生、鉴别诊断及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