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甘肃 兰州 73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并先后提出一系列新论述、新观点、新要求,形成了精准扶贫思想,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大量的思想成分,深化了我们党对扶贫开发的规律性认识。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形成于我国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叠加时期,具有鲜明的政治基础、时代特色和哲学含义。
1. 共产党执政的“初心”所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坚持紧密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初心”[1]。虽然近年来我们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仍然存在偏差和不足,剩下的深度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和高山区、深山区,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配套公共服务艰难,扶持脱贫的成本很大,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是真正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2]。解决好贫困问题,是我们党的“初心”所在、根基所在。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基础性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就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1. 经济发展带动减贫效果弱化的阶段性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开发模式。其中,以市场主体为牵引的经济增长,为减贫提供了强劲动力。比如,1978-1985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上亿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摆脱了贫困。之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就业转移,贫困农户非农收入快速增加,保持了农村大规模减贫的持续进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我国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后,经济增长带动减贫效益下降,经济增长的主体产业(新业态)的益贫性低,通过劳动力转移、农业经营增收脱贫的局限性逐步明显。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步入各类利益冲突、社会矛盾多发期。经济增长变缓,弱化了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正向作用,凸显了社会矛盾和风险,社会负能量在增加。解决贫困问题,是促进共同发展、将社会负能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建设性力量的有效路径。
2. 返贫困境和固化趋势增强的需要。在政府、社会、市场多元贫困治理格局中,某一方力量的变化会改变贫困治理格局,带来治理困境。当经济增长带动减贫强劲时,政府贫困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减贫效益不高,并不会对减贫大局产生较大影响。但当经济带动减贫弱化后,如果公共力量特别是政府贫困治理能力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则会影响减贫进程及效果乃至格局,导致贫困结构化等问题。目前,剩余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自我发展能力弱、返贫现象突出,政府传统扶贫治理方式效果已经十分有限,较难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减贫,甚至会通过贫困代际传递造成贫困固化。而这些贫困人口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3. 近40年扶贫开发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近40年扶贫开发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3],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是我们创新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的主要依据。20世纪80年代末期,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发展理念、观点和方法,其中不乏精准扶贫的理念。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思路,表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已处于萌芽时期。2014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对“当年苏区老区人民”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将精准扶贫视为扶贫开发方式的新要求。2015年和2016年,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逐步上升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并不断丰富和完善。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标志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精准扶贫实践不断深入推进,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一系列创新扶贫开发组织领导、工作推进、考核验收等体制机制的措施、办法和规划,先后出台了100多项配套政策文件,将精准扶贫要求落实到行动与实施层面,表明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的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基本完成。
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集中体现。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2014年10月的首个“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这些思想,都倡导从实际出发探寻消除贫困的良方。
2. 对普遍联系与统筹兼顾观点的准确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脱贫要“不落一人”。贫困问题的产生并不仅是贫困个体自身的原因,也与资源的拥有和利用、社会制度安排等相关。这就要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贫困和反贫困,既要从贫困者自身角度提出扶贫方案,也要看到贫困对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将扶贫纳入经济社会发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形成整体联动。
3.坚持对立统一、重点论、矛盾论的体现。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同志座谈会上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视察时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这些思想,把精准帮扶与区域整体开发结合起来,系统阐述了脱贫攻坚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具体路径及方法,抓住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和要害。
贫困问题的解决,除了要下更大的决心和投入更多的资源外,更迫切需要合理、有效的贫困治理新方略。
1. 关于“扶持谁”。我国扶贫开发步入攻坚拔寨时期,贫困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返贫现象较为突出,并呈现结构化趋势。这就要求将对象、目标锁定来进行扶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201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由国家统一制定识别办法,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和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等工作。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等中央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文件,组织80万人开展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建立起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补录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万,找准了扶持的方向和目标。
2. 关于“谁来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4]中央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省份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向中央签署脱贫责任书,层层订脱贫责任、立下军令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格局。“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5]全国共选派77.5万名干部驻村帮扶、19.5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东西扶贫协作深化,结对关系调整完善。东部267个经济较强县(市、区)结对帮扶西部406个贫困县,中央层面共有320个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实施“百县万村”行动、“万企帮万村”等社会扶贫。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全面建立。
3. 关于“怎么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6]“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7]要在“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成效”,把扶贫与扶志、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激发内生发生动力,建立长效脱贫机制。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共出台118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方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需求导向、动员参与、有效对接的扶贫脱贫帮扶体系业已形成。
4. 关于“如何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8]“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9]2016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的意见》,严格实施考核评估制度,对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的标准、程序和相关要求做出细致规定,将考核结果作为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为贫困人口退出提供制度保障。
1. 以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应对贫困的复杂化和艰巨性。从扶贫规律看,致贫原因多元化、差异化是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复杂性也在随之增加,单一力量或单一减贫措施面对复杂贫困问题时很难取得突破性成绩。适应这一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扶贫开发的整体战、攻坚战。在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上,要看真贫、视真贫,既要注重分析致贫的共性要素,以共性要素为依据,因地制宜探索多层次扶贫脱贫路径;又要考虑到贫困个体致贫的具体因素,开展多层次、精细化的针对性帮扶。在贫困治理中,要扶真贫、真扶贫,以扶贫对象需求为导向、分类施策,采取针对性扶贫措施,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对象需求有效衔接;注重扶贫的综合性与精准度相结合,制定综合性扶贫脱贫思路,实施精准扶贫和实现精准脱贫。
2. 以政府主导作用应对经济增长带动减贫弱化的普遍趋势。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将政府引导和主导作为减贫成效提升的根本。在精准扶贫实践中,政府主导了贫困瞄准、贫困干预、脱贫成效评估等减贫全过程。除不断加大投入之外,通过“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机制,提升政府扶贫整体效能,激发强大的扶贫动能,构筑多元主体参与扶贫格局。
3. 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识别机制应对贫困瞄准的世界性难题。国际上贫困识别方法主要有自上而下的识别方法(如个体需求评估法)和自下而上的贫困识别方法(如以社区为基础的瞄准方法),且在单独运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层干部往往难以胜任贫困识别的专业性工作。同时,在贫困规模庞大的情况下,采用一家一户的家计调查的贫困识别成本高、耗时长,且难以排除贫困变动对识别精准的干扰。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我国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上而下(指标规模控制、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采取统计部门抽样测算贫困规模、自上而下逐级分解贫困指标的方法较好地保证了贫困识别的科学性。农户自愿申请、民主评议等自下而上的识别机制能提高贫困识别的群众参与度和监督效果,较好地保证贫困识别的真实性。
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有限、目标具体、任务明确、务求胜利的硬仗,也是一项严肃的重大政治责任。能否打赢打好这场硬战,取决于指挥是否得当,取决于作风是否过硬,取决于执行力是否有效。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脱贫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只能打赢打好;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力亲为和重要讲话,鲜明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总动员令。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懈怠;任务艰巨,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已经立下了军令状,军中绝无戏言,定了就办,承诺的事一定要兑现。要变压力为动力,把打赢打好这场硬仗,视为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具体实践,视为检验我们战斗力、执行力的重要标志,必须认清面临的形势,以敢死拼命的精神、以滚石上坡的劲头,坚决把已经明确的任务和部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要咬定总攻目标,严格坚持现行扶贫标准,不能擅自拔高标准,也不能降低标准。这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总方针、总要求、总依据。就深度贫困县来讲,务必要做到三个聚焦。
1. 全县的工作重点聚焦到脱贫攻坚上。各级各单位要把所有心思和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一切工作都为扶贫开道、为扶贫让路,工作力量摆布、项目资金分配、工作业绩考核都要围绕扶贫来“转”。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亲自督战、亲自出征,一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专门研究扶贫工作,召开协调推进会,在一线督促指挥和抓落实。要把扶贫工作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把与扶贫脱贫无关的工作,都先放一放、缓一缓。
2. 扶贫工作的重点要聚焦到深度贫困乡、深度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户。县上要把深度贫困村和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作为帮扶的着力重点,把最有力的资源、最优秀的干部,派到这些乡、这些村,不要平均使力。
3. 帮扶工作的重点要聚集到国家确定的脱贫验收指标上。(1)一切以确保通过国家扶贫验收评估为核心,集中解决义务教育、C级危房改造、安全饮水、通村动力电和通讯设施、增收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培育等问题,缺什么补什么,优先解决“没有”和“不达标”的问题。(2)紧盯2020年脱贫“摘帽”这一节点,把各项工作往前赶,争取今年完成50%以上的脱贫任务,明年完成30%~40%的脱贫任务,后年完成一些扫尾工作。(3)坚持问题导向,把该补的弱项、验收的“必答题”全部完成,把短板全部补上去。标准之内的事情,要坚决做而且必须做到位;标准之外的事情,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要统统往后放。
1. 扶贫方式要精准。完善“一户一策”工作,因地、因村、因户制宜,针对每一个贫困户确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制定管用的脱贫计划,种什么、养什么、享受哪些惠农政策,都要一清二楚;怎么帮扶、采取什么措施,都要有详尽具体的计划,一年一年算好账,一件一件抓落实。
2. 因村派人要精准。干部是最有力量的资源。扶贫工作要精准,关键要靠人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要因村派人精准,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强调要“尽锐出战”。省市各级帮扶单位和贫困市县要根据干部的特长,把德才兼备、有爱民情怀、有责任担当的中青年干部,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选派到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工作最急需的乡和村。各方面都要加强对驻村干部的管理,对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大力宣传、提拔重用,或给予物质奖励。对工作成效不明显、混日子的干部,要谈话诫勉、及时调换。
3. 考核验收要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离脱贫攻坚目标实现期限越近,任务越艰巨,越要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估。考核评估是指挥棒。为此,要对国家的脱贫验收标准熟烂于心,有的放矢,建立台账,对账销号,绝不随意解释政策,绝不人为拔高标准,绝不掺加任何水分,让扶贫工作经得起群众“评判”、经得起组织“检验”、经得起媒体“曝光”,把成效实实在在地写在大地上。要建立正面引导和激励机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鼓励已脱贫的农户主动“摘帽”,形成正确导向,让贫困户明白扶贫绝不是养“懒汉”,也绝不养各种“关系户”,脱贫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1. 各展所长,使出全部力气。对脱贫工作,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智慧的出智慧、有技术的出技术。各单位对涉及扶贫工作的,凡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全力以赴去落实、去解决;不是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也要当作分内之事,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协调落实。大家都要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帮助贫困县做好各项扶贫工作。
2. 关键在抓落实。现在,各级投入扶贫的力量、资源和政策支持都是空前的,能否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关键看抓落实。要把抓落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用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来抓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
3. 向关键处发力。扶贫工作有其自身规律,贫困也有其“软肋”,各级帮扶单位要善于打“七寸”,把力量集中用在脱贫的薄弱环节和重要部位上。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以后,如何让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培育增收产业和致富门路,就是当前的主要工作。引入龙头企业,壮大各类农民合作社,把贫困户组织起来,纳入产业发展的链条,是稳定脱贫的成功之道。对这些来自基层的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探索和创新,要大力总结推广。
4. 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整合各级各方面的帮扶资源和力量,打通配置、强强联合,使每个单位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特长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短处弱项得以规避,实现帮扶效能的最大化。省、市组长单位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能。各级帮扶单位都要在实帮、会帮上做文章,实实在在地帮,科学合理地帮,不能颐指气使,不能随意发号施令,不能强迫乡村一级非要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5. 高悬作风利剑。今年是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要深刻吸取教训,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防止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庸懒散慢拖、搞数字游戏等问题发生,把各种不正之风坚决刹住。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1.
[2]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6-18.
[3]陈二厚,董峻,侯雪静.庄严的承诺 历史的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脱贫攻坚纪实[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21/c_1121009267.htm,2015-5-21.
[4]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7.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2-21.
[6]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7.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2-21.
[8]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3-8.
[9]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