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志
(国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林场,辽宁 阜新 123100)
在大量的苗床基质与沙层厚度育苗对比实验中,通过比较不同的沙层厚度、嫩苗扦插的深度、水的透气性等因素之后得到结论:5cm厚的沙床,嫩枝扦插深度不宜超过3.5cm,其他厚度的沙床,嫩枝扦插深度可根据沙床的厚度在3.5cm上下浮动。
在同样条件下不同沙床基质(施肥与不施肥)的实验中,沙棘嫩苗的繁殖速度、生长周期、成活率都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沙棘嫩枝扦插过程中,施肥与不施肥对嫩苗的的生长繁殖影响很大,不施肥的嫩苗繁殖缓慢、枝叶不饱满、枝干枯瘦、成活率低。反观施肥的嫩苗,植株硕大、繁殖速度快、具有极高的成活率。同时实验结果显示,沙棘对肥料种类需求比例约为 N∶P∶K=1∶2∶1,一般每667m2需磷酸二铵75~105kg/hm2,穴施50g左右;钾肥38~45kg/hm2,穴施25g左右。
沙棘嫩枝的扦插最好选择在每年的6月中旬进行育苗,选择植株硕大、无刺或是少刺的沙棘幼苗作为种源,栽植前画好雌雄株的配置图,沙棘为雌雄异株,雌雄比例及配置方式对果实产量影响较大。如果雄株花粉量大,则雄株比例可小些,反之比例应大些,一般雄株和雌株比例以1∶8为好。株行距一般采用2m×4m,去掉根部的枝叶、针刺,顶部的嫩叶也需去掉,用刀在植株根部切出平滑的斜面切口,注意在距离切口上边缘0.4cm左右处留出枝芽,按每捆100株,从根部将沙棘枝捆好,并将捆好植株的根部切口处置于装水的容器中,并于扦插前将沙棘植株置于500mg/kg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泡15h左右,此种育苗方式每平方米最适宜的种植数量是500株。
根据当年的雨水条件,繁殖季节墒情确定浇灌次数,通常情况是每年浇灌4次,分别在嫩苗期、生长期、成熟期、过冬期进行。
在沙棘幼苗期可进行适当修剪,保留幼苗的骨干枝,剪除多余的枝条。在沙棘树苗结果期、休眠期进行修剪处理,去除枯枝、虫枝,还要清除多余的交叉枝、过密枝等,促进植株继续生长,从而恢复长势。
在沙棘嫩枝扦插育苗期以及后期成长过程中,防病防虫是沙棘育苗的关键步骤。目前危害沙棘的主要病虫害有沙棘木蠹蛾、沙棘蝇及锈果病等,对于病虫危害,可以采用2种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把带有病虫的枝干砍伐运走烧掉;也可以在沙棘嫩枝扦插完成的10h内,是沙棘扦插嫩苗根部创伤组织的恢复期,极易感染病菌,可对嫩苗喷洒低浓度的福尔马林稀释液2~3次。此外在发现扦插苗有老叶落叶的时候,应根据落叶的数量及时喷洒百菌清或者多菌灵的500~800倍浓缩液,如若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应增加喷洒次数,改善扦插苗的微环境,促进生长。同时加强沙床管理,定期松土,增强土壤的疏松性,注意避免沙棘的根与裸露在地上的部分受到外部损伤,防止病源从损伤的部位入侵。
阜新沙棘嫩枝扦插育苗的新技术,能在短时间内繁殖出大量的根苗,这些根苗需要经过再次培养才能用于造林、防风抗沙,因此沙棘嫩苗的移栽就成了另一个难题。为了保证嫩苗移栽之后能够更好的成活,可以在沙棘苗圃周围安装可自由移动的微小型喷洒设备,便于在嫩苗移栽之后,在没有遮阴避光的条件下可以对嫩苗进行浇灌,保证嫩苗移栽土壤的湿度,从而提高嫩苗移栽的成活率。微低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沙棘嫩苗的移栽问题。
沙棘嫩苗的抗寒能力弱,成熟期如遇到冬季,嫩苗的成活率就会降低。为了提高沙棘嫩苗的抗寒能力,可在苗圃周围修建塑料天棚,并将草帘覆盖在塑料天棚之上,这样既保证了大棚内沙棘嫩苗的环境温度,也延长了嫩苗的成熟期,使嫩苗顺利过冬,等待天气变暖。
阜新沙棘嫩枝扦插育苗的关键技术, 有力地普及了生态经济型沙棘优良杂种的适应性,促进沙棘优良杂种无性系的繁育与推广栽培,有利于适宜栽培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推动了生态经济型优良沙棘杂种在我国的高效栽培与重点区域规模化推广,促进了区域沙棘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