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林
(1贵州赤水市林业局,贵州 赤水 564700;2赤水市官渡国有林场)
1.1.1 竹资源情况。赤水现有竹林面积88533.33hm2,竹林总面积、人均占有竹林面积分别位居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第2、第1位。其中:楠竹林面积35200hm2,蓄积约9000万株,年采伐楠竹材可达1200万株、楠竹笋3万t;其它种类竹林面积53333.33hm2,蓄积约300万t,年采伐杂竹材可达75万t以上、杂竹笋3万t以上。
1.1.2 竹加工业情况。现已培育竹类加工企业(含作坊)375家,规模以上企业28家。初步形成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竹家具和竹笋加工6大系列产品3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海外。
一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林业覆盖面积增加,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赤水河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近500万t;竹材开发利用每年替代木材60万m3以上;城区大气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乡镇优于国家一级;水源达国家一二级水质标准;多年未发生大旱和洪涝灾害。二是竹产加工业及旅游服务业得以蓬勃发展。竹产业发展加快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全市约20万人从事竹产业,已形成以生态竹产业为支撑的旅游、加工、饮食等新型产业结构。
(1)劳动力上涨、竹林经济效益低、管护积极性不高,低产低效林面积较大;(2)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地形条件限制,交通条件差;(3)科技含量低,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4)规模效应低,初级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不高;(5)独特产品少,品牌效应不足;(6)竹文化氛围不够。
3.1.1 完善机制,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支持现有龙头企业,采取竹林入股、出租、联营、转包、抵押、拍卖等形式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稳定所有权,搞活经营权,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竹业的积极性,使有实力的投资主体真正参与到竹基地建设当中,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3.1.2 调整品种结构,丰富产品内容。结合竹类植物生长特性及生物学特性,根据适地适竹原则,引进适合赤水地区生长的笋用竹和笋材两用竹。一是引进品质好、口感好、产量高、适应性广、耐性强的笋用竹优势种;二是大力发展乡土优势笋用竹,如箐竹(筒筒笋)。
3.1.3 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结合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开展定向性培育。
3.1.4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赤水市“美丽乡村”及“小康路”建设目标,同时,整合上级巩固退耕还林等政策资金,大力开展产业公路建设,并逐步建立健全林区道路养护机制,改善赤水市林区公路条件。
3.1.5 加大科技支撑与投入。一是抓好科技方面的培训,掌握竹林的培育技术;二是抓好典型示范,抓好示范点、示范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按不同培育方向规范竹林的培育技术,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先进技术;四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努力开拓新产品,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创立名牌精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3.2.1 加强合作与带动,实行集团化经营。根据现有竹雕、竹编、竹筷等生产企业特点,重点扶持能够引领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鼓励具有发展空间的小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加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相互合作,采取大企业带小企业,实行集团化经营,从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
3.2.2 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丰富竹类加工产业链。要从竹子根、杆、叶、笋全方位开发利用,引进竹黄酮、竹碳、竹纤维制品、竹饮料等生产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新品种,拓宽竹子应用领域,延长竹子加工产业链,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新开发出竹叶黄酮、竹啤、竹液、竹康宁、竹盐等新产品,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是通过绿色通道,开展特殊人才引进工作,把学历高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引进来;二是通过外派和内部组织,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三是与竹子之乡兄弟县市,加强人才挂职和帮扶交流工作;四是出台岗位和职称晋升政策,建立和完善良好的选人用人制度。
作为一个休闲旅游定位的城市,要在赤水市区建立一个统一的交易市场,吸引所有的投资商和游客汇聚于此来提升国际竹城知名度,开展相关活动来组织其他人参观学习。